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姚敬恒先生事略
      姚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 , 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 , 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 , 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之,访以海上事。敬恒对曰:“游魂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之息无甚增益,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晚年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生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知者。
【注】①市廛:店铺集中的地方。②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③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1)、下列句中的“之”与“潜斋之殁”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时有物外 B、悍吏来吾乡 C、何陋 D、辍耕垄上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敬恒品学兼优,只因他没有著书,知道他的人少,以致名声未彰。 B、姚敬恒轻财重义,经常用他的经商所得接济他人。 C、作者借助黄晦木的评价来强化对姚敬恒人格与节操的肯定。 D、姚敬恒识见高远,提醒闽督姚公应以培养民力为当务之急。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长跪 , 愿得改行:           ②闽督姚公盛之:               ③宪使之:               ④故知者: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
②独见敬恒而许之。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谁与我同行
严忠付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丫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堂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上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从这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乙】范文正公仲淹悴①,依睢阳②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③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⑤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尔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⑥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⑦。

                                                                                                                                                              (选自《东轩笔记》)

      【注释】①悴:困苦。②睢(suī)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术者:术士。古代大多指有一定技能的人。④病笃:病重。⑤通“纳”,放入。⑥俾:使。⑦宛然:依然如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