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故乡的坑塘
                                                                                                                  鲁先圣
        ①带孩子在故乡的村子里度假。
        ②有几个孩子从我的门口经过,带着小渔网,嚷嚷着说是村北的坑塘里“翻坑”了。
        ③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不明白“翻坑”的意思是什么。我告诉他,“翻坑”就是说坑塘里的水被抽干露底了,可以抓鱼去。
        ④孩子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的情景,我也是多年没有见过了。我们立刻带了一个小水桶,也找了一个小网子,就沿着街巷去村北。
        ⑤村北的坑塘,我是再熟悉不过了。这是我们村最大的一片坑塘,方圆有上千米,小时候是我们最常去玩耍的地方,夏天洗澡游泳,冬天滑冰,而且印象中很少干坑过。我记忆中,我在故乡生活的18年里,这片坑塘真正“翻坑”也就是三五次。因为面积大,水也深,每一次都是用抽水机抽很多天才把水抽干。快抽干水的时候,鱼都露出头来,村里组织人把大鱼逮上来之后,那些小鱼小虾就留给孩子们了。每当这样的时候,差不多村里的男孩子们都会到坑塘里去逮鱼,也经常会有一些大人逮剩下的大鱼被孩子们逮上来。
        ⑥每当这样的时候,村里就像有盛大的节日一样热闹,中午和晚上,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会飘出炖鱼的香味。
        ⑦我带孩子来到坑塘边的时候,坑塘里已经是满满的人了。坑塘基本还是我记忆中的样子,只是面积略小了一些。17岁的孩子是平生第一次见这样的情景,我看出来,他几乎被眼前满坑塘里黑压压的孩子们镇住了,孩子们不仅仅衣服上都是污泥,脸上,头发上也是污泥,看不出面容,都在那里低头捞鱼。不时有孩子喊:“逮一条大的”!。然后,就把鱼送到岸上来,交给自己的家的人,然后再回到污泥里去继续。
        ⑧我们没有下去,我们一直看到黑天,孩子依然兴致勃勃。
        ⑨乡亲们送给我们一条大鱼和一些小鱼。回到家里的时候,孩子说:这么原生态的情景,真是难得。
        ⑩很久以来,很多年了,我们已经见不到过去岁月里原生态的生活情景,见不到原生态的四季流淌的河流,见不到这种原始的捕鱼的方式了。
        ⑪村前的小河已经干枯了很多年了,即便是雨季的季节里,水流也不是很大,也完全没有我小时候夏天可以游泳,冬天可以滑冰的情景了。
        ⑫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仔细聆听过一声鸟鸣,没有认真欣赏过一朵野花,没有倾听过大风从树梢刮过的声音?我们已经习惯了人们对于自然的破坏,已经习惯了那些看起来精致的人为的景观,却忘记了大自然里原来一直存在于我们记忆中的美好。
        ⑬我很高兴故乡的土地上依然保留着这样一片童年记忆中的坑塘。村里人告诉我,因为坑塘在村北,而我们村这些年一直是往靠近公路的村南发展,所以这块坑塘就保留下来了。如果坑塘是在村南,恐怕早就填平建房建厂了。
        ⑭我去过无数的地方,我印象中的原生态的大自然面貌是少之又少了。我想,不论社会发展到哪一步,我们都应该给后代留一座山,留一方水,留一条河,留一片树,让我们的子孙还能看到大自然本来的风景。

(1)、第⑤段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第⑫段从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说说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①这么原生态的情景,真是难得。
②17岁的孩子是平生第一次见这样的情景,我看出来,他几乎被眼前满坑塘里黑压压的孩子们镇住了。

(4)、请说说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我想,不论社会发展到哪一步,我们都应该给后代留一座山,留一方水,留一条河,留一片树,让我们的子孙还能看到大自然本来的风景。

(5)、说说本文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很瘦的季节
                                                                                                                 石不易
         冬季,特别是北方的冬季,是很瘦的。
         时令一到,木叶凋零,树没有了往日的丰腴,显得很精瘦;草,臣服于北风,把天地拉得更高远;水,晶亮清泠,被冻得很深邃。要是下点小雪,就更精彩了:站着别动,让雪花落在你的睫毛上,能看见它们在哭泣。
        圣洁的雪野,真是恋爱的天堂。
        冬天是个声音稀疏的季节,如果你不用心,会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声响的世界。即使有声音,在冬季,也会显得很孤单,很瘦。
        但是,特别有精神。
        我在冬季的被窝里时常想象一个这样的情景:某位朋友出门时顶着带棱角的风,与裹在身上的衣帽相依为命。我们笑他傻,因为寒风的倒刺舔在脸上    可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然而当他怀揣一瓶烧酒回来时,我们便都明白了他出去的动机,于是很高兴。接着很多人围炉夜话,漫漫长夜被我们越喝越短……
         去年冬天,因大雪封山,我与一位好友滞留在他父亲的护林小屋。半夜,风把所有的寒气都逼了出来,然后自个儿往被冻的瑟瑟的小屋里渗。屋内熊熊燃烧的碳炉彷佛结了冰,吐不出丁点热气,我几乎没有活着的勇气了。那位好友很瘦,也冷得差点精神崩溃,但他一刻也不肯消停,就四处倒腾,结果翻出数块老姜、一串辣椒和半袋红糖。他用铝锅铲了些热情敲门的积雪,然后熬了几碗又辣又甜的姜水。我们哆嗦的捧着碗,用嘴顺着碗沿哧溜溜地喝着,喝得我们满头大汗。那些姜水,真像冬日里的太阳,把我们烘得暖洋洋。
        后来同学父亲赶来,手里还拎了只肥嫩的野兔。他把兔子开膛用雪水清理干净后,拿剩下的辣椒煨了一锅红艳艳的兔肉。根本不用描绘,我想那滋味肯定会成为我最饱满的记忆。
         次日风停雪住,同学父亲领我们下山。路上他说,冬天的山太瘦,却是打猎的好时节。猎枪的响声是最美的原生态音乐。那一刻,我突然感觉,瘦,对于大自然来说,绝对是一种朴素的震撼。
        是的,被大风掏空的原野,只剩下诗情画意。好比中国水墨画中,嶙峋的岩石,傲骨的竹梅。冬季,是一个让人绷紧神经的季节,是一个能闻到阳光味道的季节,是一个能听见雪花坠地的季节
        你无需去查询日历,只要你看见地上的影子越来越长、越来越瘦,就说明冬季临近了。若还不放心,就等大风把你的影子吹歪吹散吧。在这个生命倾斜的季节里,瘦,已经深入记忆的骨髓。只有懂得欣赏的人,方能领略其中的大美。
        想着那连时间都不舍得删除的美景。朋友,到了雪花缤纷时可别忘了约我,因为我早就贮存了陈年的烧酒,滑嫩的卤蛋和饱满的精神。相信我们在赏雪品茗的同时,能在这个很瘦的季节变得更加真实。
         但不知今年冬季的下一场雪何时飘洒。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石头里的春暖花开

葛闪

    ①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20余里崎岖难行的山路,洛宁总是背着一个大口袋,艰难而坚毅地行走着。

    ②洛宁11岁,是云南山区的一名小学生,皮肤黝黑,身形瘦弱,沉默寡言,喜欢独处,是同学们眼中的“怪人”。同样,他也是我到偏远山区支教以来,见过的最不合群的学生。

    ③从几个月前开始,洛宁上学的时候,背上背的除了书包,凭空多了一个口袋。口袋里面不知道装着什么东西,鼓鼓囊囊的,看起来颇有重量。上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轻轻放在课桌下面。下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背上,在小小的操场上转圈。班上的学生都很好奇,想揭开谜底。有同学去摸过,硬邦邦的,有棱有角,从手感上判断像是石头。但是,洛宁总不会傻到把石头当做宝贝整天背着吧?不管是同学们,还是做老师的我,每当向洛宁问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洛宁总是一言不发,只是低着头吸着被冻得红通通的鼻子。

    ④又过了一段时间,时值严寒,洛宁的口袋也变大了,里面的东西好像也装得更多了,似乎口袋里面的东西是遵循着一定的时间规律变大变重的。

    ⑤洛宁口袋里的秘密,终究没有敌得过同学们的好奇心。一次,洛宁没有拗得过好几个同学的“合力”,口袋被强行打开,滚落出来的居然真的是石头!原来,身形瘦小,体弱无力的洛宁,是想通过背石头来锻炼身体。几个孩子回过神来,便嘻嘻哈哈嘲笑起洛宁来。被激怒的洛宁狮子般扑了上去,和他们打在了一起。办公室里,我不忍心训斥洛宁。

    ⑥我刚来时就听别的老师讲过,眼前这个瘦弱到让人心疼的孩子背后,有着任谁听了也会难过的背景:6岁那年,洛宁的父亲患病离世,使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天塌了,母亲就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她每天上山砍柴到集市上去卖,还要替别人做挣不了几个钱的手工活,还要割猪草喂养唯一的一头猪,还要洗衣做饭。洛宁很懂事,只要从学校回家,就抢着干活。日子本来可以这样贫苦却也不失幸福地度过,但命运就是这么无情和残酷——去年的一天,洛宁的母亲不幸遭遇车祸,命虽捡了回来,人却瘫痪了。

    ⑦几天后,我买了点东西,趁着上午没课,独自来到了洛宁的家里。躺在床上的洛宁的母亲即使盖着被子,我也可以从瘦削的脸上看出,她的身体是多么虚弱。见我介绍了自己的身份,洛宁的母亲慌忙要起身,但只是挣扎了几下便作罢了,在我的帮助之下,才半坐了起来.

    ⑧我告诉她洛宁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近来的情况,只是,我隐瞒了洛宁和别人打架的事情。当我向她提及洛宁背石头上学的奇怪之举时,她的眼泪顿时簌簌落了下来。原来,自从她瘫痪后,洛宁除了上学,其余的时间都在家中服侍母亲。小伙伴喊他去玩,他没有时间,因为他要接替母亲的“工作”——砍柴、烧水、做饭、洗衣服、喂猪……

    ⑨一天,她因为渴急了,把手伸向离床头不远的热水瓶,结果却烫伤了自己。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心像被刀狠狠地剜了一般,痛入骨髓。他怕在以后的日子里,若是自己不在家,母亲不知道还会发生其他什么事情。于是,洛宁当即决定:以后的每一天,他都要背着母亲上学。尽管母亲一再劝阻,洛宁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从那时起,他便开始背着石头上学了。

    ⑩我的心陡然被濡湿了,但我同时还是感到奇怪,洛宁想背着母亲上学来照顾她,但他的背上,却怎么永远是一袋石头?

    ⑪洛宁的母亲看出我心中的疑惑,哽咽着告诉了我这个爱的秘密:她体重86斤,洛宁瘦小的身躯哪堪重负!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起初,背着少量的石头,随着对重量的适应,然后不断地添加石头,直到他能适应超过86斤的重量为止。

    ⑫86斤,是洛宁母亲的体重,亦是爱的重量!

    ⑬回来的山路上,我任由泪水肆意奔流。我想,那口袋里的石头冰冷坚硬的棱角,定然无数次硌疼了洛宁的后背、压疼了洛宁瘦弱的肩膀吧?我仿佛看到这样一幕画面:……只因为,他后背上的那一袋石头并不冰冷坚硬,而是因了一份爱,时时春暖花开!

(摘自《辽宁青年》2012年第1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新京报》(电子版)的一篇时事评论,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电影演员为什么被称为“印度良心”?

①最近由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摔跤手爸爸打破性别歧视的藩篱,把自己的女儿训练成摔跤冠军的故事。电影刚一上映,就获得了爆棚的口碑,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2。

    ②阿米尔·汗能够成为印度国宝级的演员,凭借的是他对电影精雕细琢的苦功夫。

    ③为了出演《摔跤吧,爸爸》,已经52岁的阿米尔·汗不惜让自己的身材像吹气球一样忽胖忽瘦。由于需要出演电影主角19岁、29岁和55岁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所以身材上需要阿米尔·汗随着年龄改变而有所变化。

    ④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把自己折磨成这样呢?替身或者道具,都可以帮助自己完成演出。阿米尔·汗却说,如果不把自己增肥成一个胖子,就没法真正体会一个胖子的心境。而之所以要打乱19岁、29岁、55岁的拍戏顺序,那是因为他怕戏拍完了再无动力瘦回去。

    ⑤阿米尔·汗一年只接拍一两部戏,而每接一部戏,都必须全力以赴。由阿米尔·汗出演的电影,几乎部部都是经典。但在每一部经典的背后,其实也没多余的“奇迹”或天赋,无非只是超乎寻常的付出和大量汗水而已。

    ⑥阿米尔·汗的认真劲,会让我想起中国80年代拍《红楼梦》和《西游记》的那批老艺术工作者。今天,我们都以为,在小鲜肉当道的时代,工匠式的打磨、精雕细琢的演出,都已经销声匿迹了。可这个印度的国宝级演员却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时代,用心,永远都不过时。

    ⑦阿米尔·汗是一个有“工匠之心”的人。这足以使他成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演员,但显然还不足以让他成为“印度的良心”。让他成就此荣耀的,是他“影以载道”的努力。

    巴阿米尔·汗每拍一部电影,几乎都在关心印度的社会问题。《三傻大闹宝莱坞》关注刻板的教育问题,《我的个神啊》关注的是极端宗教,《摔跤吧,爸爸》则关注女性歧视。

    ⑨值得一提的是,在拍电影之余,阿米尔·汗还做了一个关注印度当下最尖锐的社会问题的电视节目,叫《真相访谈》。他做《真相访谈》这档节目,用的是印度国徽上的梵文格言“唯有真理得胜”,用我们这边的话来说,大概就是“用事实说话”。

    ⑩阿米尔·汗的三观虽然很正,但在表达自己的价值观的时候,却又极其谨小慎微。他不是充满理想主义的煽动家,而更像一个小心求证的优秀记者。为了获得更确切的数据,他和团队花费了大量时间奔赴印度各地调查、取证,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背后都有数据在支撑。

    ⑪关心社会,对于已经功成名就的阿米尔·汗而言,除了让他被人称之为“印度的良心”外,并没有带来什么实际好处。相反,因为这份“炽热的良心”,他得到不少麻烦和损失。他惹怒过地方政府和印度教激进团体,并且因此丧失了印度电子市集巨头Snapdeal的代言;他的人身安全也因此受到威胁。然而,阿米尔·汗不会因此就停止关心社会问题,因为他是阿米尔·汗,是印度的良心。

(选自曾炜《一个电影演员为什么被称为印度良心”》,有删改)

【链接一】

    近期,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意外走红,圈粉无数,还以超5亿元的票房,打破了印度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这一冷门题材的影片,何以“口碑与票房齐飞”?

    在电影市场里,并不缺乏发现好电影的眼睛。这些年,从《大圣归来》到《夏洛特烦恼》,从《釜山行》到如今的《摔跤吧,爸爸》,其高票房都是靠好口碑。“剧情不够,明星来凑”或“票房要想好,特效不能少”的套路,并不能征服日渐挑剔的中国观众。

    追求口碑,并不意味着对观众的对好和迎合,而要以饱满的细节叩开观众的心门。随着《摔跤吧,爸爸》的热映,一个关于幕后花絮的视频也在网上热传。为了还原不同年龄的父亲形象,饰演“爸爸”的演员阿米尔·汗拒绝穿脂肪假体衣,选择先增肥54斤,再在5个月内像皮球泄气一样瘦回去;“姐姐”强忍一周六天专业训练带来的疼痛,只因怕被人说“不够强大来演摔跤手”;“妹妹”为了一分钟不到的镜头,也跟着训练了9个月……正是演员从头到尾的用心,才让电影里的每一场对决,都像真实的比赛,扣人心弦;也正因为影片真实到饱含“烟火气”,才能以温情、成长、梦想等引起朴素的共鸣。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链接二】

    用心的电影既能收获观众的掌声,也会引发思考。这部片子不但关注女性权益,直击印度重男轻女的现实问题。而且,“把成长路上那些被忽略的角落拍出来了”,触动了人们对家庭教育的反思: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怎么给孩子面对世界的勇气?子女又该如何才能读懂父爱这部“震撼心灵的巨著”?正是对社会痛点的关注和思考,这部作品才得以打动无数观众。

    一言以蔽之,好电影总会与人心相遇,这也是对中国电影的一个启示。

(选自陈凌《好电影总会与人心相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乡的芦苇

徐刚

①大地有很多的儿女,芦苇是挺拔的一群。

②芦苇的挺拔,自然不同于青松的苍劲、翠竹的出众。芦苇是矮小的、清瘦的,但,它也确实昂首站立着——在江畔、海滨、河旁,总之,在我的家乡,是随处可见的。良田是芦荡里开出来的,小路是芦荡里踏出来的,炊烟是芦荡里飘出来的……

③有时是无边无际的,随风起伏,时高时低,和长江里的波浪连成了浩浩荡荡的一片。倘是夏天,这一片绿色,会教人赏心悦目,胸襟大开。倘是秋日,绿色变成了金黄,芦花已开过,芦苇在萧瑟寒风中依旧站立着,芦叶还不时在风中发出尖厉的哨音,仿佛是面对严寒的呼叫与抗争。那时,就连鸭子也换了一身厚厚的绒毛,有的人早已用棉衣把自己包裹起来了。

④我的老家离江边不远。儿时,为了谋生,经常和母亲一起去芦荡里拾柴、刈丝草籽,这呼叫声是经常听到的,以至今天想起还不绝于耳。

⑤在芦荡里燃起第一缕炊烟的祖先,曾经度过了何等艰难而又凄凉的时光。

⑥我在故书堆里寻找过他们的足迹,寻找过我的故乡最初的影子——那是可以追溯到唐朝武德元年的。那时,海岛就是一片芦荡,几群野鸭,几只螃蟹。没有人烟,没有小路,没有村落,连鸡鸣狗叫也没有。最早的房屋是用几捆芦苇搭成的,名为“环洞舍”。岛上没有淡水的时候,就吃芦根——雪白如藕节的芦根,直到我儿时,依旧是孩子们常常找来吃的好东西。

⑦江流冲击,大浪淘沙,这芦根纵横的大地竟是捏得出油的肥田沃壤。种稻得稻,种花得花,种什么长什么,岛上有了瓜果飘香,有了五谷杂粮。从此后,芦苇便开始被故乡人认识、利用,成了岛上的一宝。

⑧临近江边的一排又一排芦苇,阻挡着潮水洪峰。用芦苇编成的笆墙冬暖夏凉。吃芦叶包的粽子满口都是清香。把芦叶卷成喇叭一样的芦哨,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吹着,是田野上的一支支生活的牧歌。穿上芦花织成的“芦花靴子”,就连冬天也变得温暖……

⑨芦苇虽不能做支撑高楼的栋梁,却乐于千百年如一日地厮守着大海,面对着潮流。它的背靠长堤,绝不是以长堤为靠山,自己能图个安逸,而是长堤的前沿和屏障。潮汛的洪峰卷来时,往往总伴着狂风、暴雨,向芦苇卷去。风浪也会把一些芦苇打断,甚至卷走。但,它的更多的姐妹兄弟却依旧挺立着,并且还不断地生长着新芦。

⑩阔别故乡的人,在江轮上远望见影影绰绰的芦苇,便说:这就是我的家乡!

⑪何止是故乡人才爱芦苇呢?

⑫一个曾在我家乡的芦荡里打过游击的老前辈,给自己的女儿取乳名为“芦花”。我在杭州的西湖畔第一次见到他时,他便问:“你那儿的芦苇好吗?”我慨然了!是的,我们是不能够忘记曾经滋养过我们的小草和芦苇的——那是当年革命的藏身之地啊!

⑬故乡,芦苇,你听见人们的问候了吗?

⑭芦苇,这是多彩多姿的芦苇,这是有声有色的芦苇。一根根纤细的芦苇,连结着过去和现在的历史。寻找着老一辈的脚印,青年一代在芦荡里耕耘、播种。沧海只能变出桑田,不能生出稻谷。我是在芦荡边长大的,我永远是他们中的一员。

⑮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大海又会风云骤起。但,芦苇自有芦苇的纤纤风骨 , 这就是芦苇的最可宝贵处了。

⑯深秋,在我的故乡正是收割芦苇的时候,一行大雁从我住所的上空向南飞去,我真想把我的思念挂在大雁的翅膀上。我希望大雁落脚的地方,明年会冒出一根新芦……

 (节选自《百年美文》,有改动)

现代文阅读

锻 打

刘成章

这片沃野,出小麦,出玉米,出一眼望不到边的蔬菜,还出杏子和柿子。这片沃野,也出过一些成语和故事,例如“泾渭分明”、《柳毅传书》等。这片沃野,叫作泾阳。

现当代好几位引人瞩目的文化名人出自这里:于右任、吴宓、李若冰、雷抒雁……他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艺术,如今都已作古。

作家白描也出生在这里。这棵葆有青春的树,枝枝丫丫,花开正红。他热爱这片沃野,退休后回到这里汲取灵感,埋头写作,推出了一本抒写家乡的皇皇巨著:《天下第一渠》。

当人们正在阅读和品味他的书时,他又投入了另一场劳动。叮!咣!叮!咣!火花四溅!他和泾阳的一位铁匠,奋力打铁。

白描抡着老锤。一块烧红的铁,被他们死死地摁在砧上,来回锻打,又翻转来锻打。锻打!锻打!叮咣锻打!每一锤都是那么气势磅礴,如暴雨雷霆!铁被打得遍体鳞伤,火焰般的铁屑落地变黑,而铁,已在剧痛中变形、升华。这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白描的膀子上,隆起了肌肉疙瘩;白描的额上,汗水滚落;白描的肋间如波涛起伏,那是他的肺在紧张呼吸,他在喘息。一个曾经的文弱书生,忽然间李逵起来。

我已八十六岁了,作家打铁的场面,我是头一次看见。

白描打铁所产生的冲击力,令我激动不已,难以自持。我似乎看见,一缕又一缕的历史云烟,在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上飘过。旧石器时代来了,又走了。新石器时代来了,也走了。接下来是青铜器时代。而铁器时代的开启,是三千多年前,是春秋战国,也就是白描刚写过的兴修郑国渠的年月。兴修郑国渠,工程浩大,十万人参加,每天会用坏多少工具,而白描此时的行为,活像是为郑国渠出力。我猜想,白描在抡着老锤的时候,脑子里一定会想到这些。

到了蒸汽时代,与它伴生的《国际歌》一直这么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好啊,咱们就烧,就打!

悲壮激越的歌声中,泾阳竖起了一座浸透着党的光辉的革命丰碑:安吴青训班。多少仁人志士,多少英雄儿女,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了。他们一直奋斗到改革开放的年月,初心依然像块永不生锈的金子,闪闪发光。我猜想,白描在抡老锤的时候,脑子里一定也会想到这些。

往昔和今天,历史和现实,通过白描手里的老锤,在铁匠炉前,在铁砧上,得到了和谐的交融。

这是充满力量感的雕塑,线条粗犷。

这是震撼人心的打击乐,震响在时代的交响乐里。

这是火与铁的热舞,直逼生命和灵魂。

它旋律优美如海的波涛,节奏铿锵似历史的巨轮在滚动。

它演绎的是一种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内心笃定,永不退缩,求索极致。

法国大作家左拉曾在作品中说,因为看铁匠打铁,他的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我虽然还没有达到这一步,但是,白描打铁的健美姿态,确实震撼了我,给了我力量,我觉得我年轻了好几岁。

白描的怀前虽然有围裙,但是打铁时溅起的火花,还是向他的两臂、颈部和脸上,直奔而去。我看见一簇火花,似乎已经烧进他的肌肉里。他好像成了一块钢铁。他皮肤上沁出的汗珠,在炉火的照耀下,像灿烂的火花。

一层一层的火花,溅起来,溅起来,溅成了流星雨,好不璀璨夺目!流星雨装饰着他,他何其美丽!无数的星星拱围着他,他好像站在星空之中。白描浑身大汗淋漓,忘情地抡着老锤,他在说:“我也是在锻打自己!”

生命,永远需要不息的追求。

记得有一首诗这样说:“敢迎烈焰方成器,不鼓清风怎铸魂?”我想把这两句诗,送给白描,送给一切有志气的劳动者,并向他们致以敬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