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壮族“干栏”

① 壮族村寨依山傍水,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干栏”(如下图)即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② “干栏”一次是壮语的音译,“干”是“上面”,“栏”是“房屋”,连起来就是“上面的房子”。其意与文献所记载的“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相符。
③ “干栏”的建造形式多样,因地制宜,一般分为全楼居住式、半楼居住式、地居式三类。全楼居住式多见于比较偏远的山区;半楼居住式常出现在丘陵、半山区;地居式多见平原地区。无论哪种居式,都分上层、下层和楼阁三个部分,在层与层之间用木梯连接,上下非常方便。上层为居住层;下层架空,专门用来圈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楼阁在上层的顶部,多用来储存粮食。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以增加使用面积。
④ 至于“干栏”的建造原理,虽然古籍上没有专门的论述,但相关的文献也能让我们悟出其中的道理。《太平寰宇记》有曰:“构木为巢,以避瘴气。”张华的《博物志》说:“南越巢居,避寒暑也。”更早的《韩非子》则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虫蛇,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可见,“干栏”这种建筑形式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二创造出来的。
⑤ 如同汉族地区的村庄一样,在悠久的历史中,壮族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干栏”居住群落。这些群落是按家族、宗族相对集中居住的需要来布局的,通常根据地势的特点顺势伸展,错落有致,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⑥ 例如:从山脚到山腰依次排列若干个“干栏”,前后用带顶棚的飞桥连接起来,这往往是一大家子几兄弟分别居住的院落,称为“串联式”;而如果只有两排“干栏”,中间留出通道,两端有围墙及院门,形成相对封闭的长方形院落,则透露出氏族社会的遗风,称为“并联式”;而“辐射式”则多见于较宽阔的山脚,常与“串联式”相结合,“干栏”自上而下展开辐射,中间留有石道,沿山坡直通家门。
⑦ 在坡度较大的山脚,人们常将屋基垒成“梯田式”,每一级“梯田”横向排列出若干“干栏”,平行伸展,上一排屋基与下一排屋顶齐平,形成了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根据《壮族通史》改写)

(1)、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数理顺序
(2)、下列对本文引用古籍资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引用古籍使文章更有说服力,通史也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B、第②段有壮语音译词的阐释,也有古籍的引用,都是对“干栏”进行解说。 C、第④段的三 则引文,从不同的角度印证壮族先人创造“干栏”建筑的原理。 D、本文引用的古籍,都是四字句,语言平实,集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下列对文中“干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干栏”氛围全楼居式、半楼居式以及地居式三类,只在比较偏远的山区才发现。 B、“干栏”分成三部分,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存放农具和杂物,楼阁多储 存粮食。 C、“干栏”民居是壮族先人为了应对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而创造出来的。 D、“干栏”群落有一家几兄弟居住的“串联式”,也有透露出氏族社会遗 风的“并联式”。
(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干栏”就多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B、为了增加使用面积,有的“干栏”还依居住层伸延,建成望楼、排楼、晒楼等。 C、“干栏”群落按家族、宗族聚居的需要布局,常依地势特点形成不同的组合方式。 D、“干栏”自上而下辐射,中间留有石道,形成风情浓郁的“梯田式山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短期气候预测:帮你“听风便知雨”
         ①短期气候预测,就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吧?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三五天内的气温、温度、风力等“一切尽在掌握”,大大便利了日常起居。但是,想不想在酷夏里知道这个冬天冷不冷?想不想在寒冬中预知到明年夏天发不发洪水?——那就要靠“短期气候预测”了。
        ②A中国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旱涝、高温、冷害等气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约1000亿元,死亡人数年均6000人以上。同时,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靠天吃饭”,气象预测工作尤显重要。因此,刚刚过去的5年里,一个关于气候预测的“九五”攻关项目,引来全国105个单位、400多名科研人员为之奔忙,这个项目,就是“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
       ③“短期气候预测”,是相较“长期气候预测”而言,后者做的是未来50年、100年的气候分析,难度极高。而“短期”,也不像天气预报时段那么“短”,它的时间概念不是“日”,而论“月”、“季”、“半年”、“一年”。它所要承担的是,帮助国家决策部门了解掌握未来数月里或一年里的气候变迁,减免不必要的人财物损失。
        ④B例如,预测即将来临的冬天何时更冷,石油开采部门由此决定油井需要何时封井,稍有迟缓,冰就会像刀子般把油管割裂;天气冷到何种程度,便可预知某些海湾会不会结冰,破冰船之类的交通运输工具要不要及早调度;而农业部门也可根据预测的气候冷暖,提前选择明年播种的作物品种。甚至于,明年的空调产量乃至于扇子、饮料产量,相关行业都会随时看“短期气候预测”的“脸色”行事。农业、水利、交通、工业等等,短期气候预测的作用无处不在,说它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绝非夸张。
       ⑤短期气候预测,印度做了百余年,日本、俄罗斯做了七八十年,与之相比,中国这方面的“资历”同样不算短。1958年,我国首次发布“长期气候预报”,这就是“短期气候预测”的前身,40多年来经验积累了不少,但一直到90年代,我国始终处于各地零散研究的状态,而从未将之“业务化”,换句话说,完整的预测系统尚未建立。
        ⑥科研的每一点进展都不会是来自一两个人的一蹴而就。预测系统包括全球各国的各种气候资料收集齐全,随之建立一个包括预报大气、海洋与大气耦合模式、中国及邻近区域地区细化、厄尔尼诺系统预报等繁杂的模式系统……这一切,意味着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5年奋战,终使“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大功告成。
        ⑦作为“九五”重中之重的科技项目,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曾在“1988抗洪年”准确预报了长江、松花江洪水以及2000年的汛期。目前,该系统在国家气候中心用于年、月、季节、年及年际时间尺度的气候预测业务试报。
        ⑧与天气预报相比,短期气候预测面对更多不确定因素。凭啥判断下一个季是热是冷、是旱是涝?即便掌握征兆、周密演算,也还可能要面对一些不可预知的变数。
        ⑨1988年大洪水之所以能准确预报,正缘于一些重要征兆被我们及时抓住:1997年冬天,青藏高原大雪频频,与此同时,“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光顾我国。科学家通过系统中众多模式对其进行了繁杂的演算,从而判定,第二年有洪水。这套系统主攻的是汛期预报,每年4月间都会向有关决策部门通报当年夏天汛情预报结果。对于今夏还会不会干旱下去、雨水多不多,目前仍意见不一。
        ⑩气象变幻莫测,短期气候预测绝非万能,在误差中不断修正,气象科学才能不断进步。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诗意的稀薄
                                                                                                                                              费良琼
        ①诗意并不是专属于诗人的奢侈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享用诗意的滋润,否则,心灵就会干涸。
        ②那一次,我在新疆游完天池,天已经擦黑。我搭上一辆返回乌鲁木齐的卡车,沿蜿蜒的山道急驶下天山。潺潺溪水在晚霞中吟唱,溪畔是牧民的毡房,一群马驹在草坡上奔逐,袅袅炊烟随风飘逝,带走松脂的香味。
        ③汽车终于驶上正式的沥青路面。夕阳正在西坠,两边铁青的山崖被晚霞烧灼得通红,有点像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景致。远处的戈壁滩一片苍茫,到处像撒满了金箔。卡车像野马狂奔,毫无遮拦地放肆,仿佛要想追上戈壁雄浑的落日。我体验到了速度的刺激,灵魂随着粗砺的晚风一起翔舞……
        ④还是在新疆。那天傍晚,蹀躞(diéxiè,往来徘徊。)在石河子城郊外的我,终于读到了深林的白杨林依然高耸着的诗意。地上铺满厚厚的金黄色的落叶,踩上去松软得像地毯,脚下的跫(qióng)音,是岑寂中最美的天籁。我想起了一幅版画:一片白桦林,林梢上燃烧着晚霞,把整个林子烧灼出酡红色的醉意。
        ⑤我想我内心的激动,是因为触摸到了生活中的诗意。
        ⑥久居繁华都市,对我来说,看落日,看晚霞满天,几成奢侈。窗外,虽然也有大片的林子与绿地,但依然听不见鸟的啁啾。倒是在寂静之夜,有摩托车疾驰而过,那轰鸣的声音,带给我莫名的惊恐与焦虑。在新搬的优雅小区,固然听不见市井的嘈杂,但在陌如路人的邻居脸上,你一定读不到温暖的微笑。雨中的石板路,汪着一滩诗意的水渍,那是记忆中的昨天;如今是宽阔平坦的沥青路,一辆的士疾驰着穿过秋雨的城市,你来不及躲闪,被溅上满身污水,远处的霓虹灯却在恶作剧似地对你眨着狡黠的眼睛。
        ⑦母亲河畔的“情人墙”絮语绵绵,夜涛声声,曾经有多少颗炽热的心在这儿靠近;可如今却是网络上虚拟的爱情,仿佛一场躲躲闪闪的游戏。
        ⑧都市夜归人,望见自家窗户上的灯光,心里漾开的是温馨与安慰;可偏偏有人刚从灯红酒绿的欢娱场疲惫而归,眼神里写着迷惘的醉意。
        ⑨老同学们的一次没有功利的聚会,本来纯粹是为怀旧,追忆似水年华,可有人偏偏礼数周到,带来了礼物,声称有要事相求。现代人的人际交往,竟是这样的世俗。
        ⑩在城里,找不见满地金黄色落叶,只有满地爆竹的纸屑。在一阵喧闹中,有人发财了,得意忘形;有人贫穷了,寒酸落魄。连中秋月也失去了诗意。月饼终于变了味,在奢华昂贵的模子里,炙烤出送礼的符号,任你细嚼也品尝不出岁月的滋味。
        ⑪时尚生活——午后红茶的本意是闲适与惬意,如今却被用来变成一次交易的谈判。在锱铢必较中品茗,只能品味苦涩。
        ⑫那就去咖啡屋坐坐吧。在意大利,在法国,有许多老咖啡馆,沉淀着厚重的人文。作家与诗人就在烛光里写下传世佳作。老上海的咖啡馆里也有过如此优雅的风尚。可是,现代人的咖啡馆,除了暧昧的烛光摇曳,恐怕就只剩下寂寞与惆怅。
        ⑬那次去木渎,到太湖船上啖河鲜,不禁让人联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原本诗意洋溢,可偏偏有女抚琴卖唱,有声凄清,流韵欲沉,心里好不是滋味。
        ⑭怅回寓居,不觉又是一天。茫然若失中,望白鸽驮着城市的晨光,盘桓远去。电视里正在播放巴厘岛的“天堂”噩梦。我忽然变得忧郁起来,怅怅然不禁想起本雅明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只能用惊愕与恐惧去观照世界上某个角落的不太平。失却诗意,也就失去了这个世界的平和(或者和平)。
        ⑮诗意真的在稀薄着。诗意的稀薄,只能换来匆匆的脚步。没有悠闲,只有紧张;没有从容,只有焦虑;没有细语,只有吆喝;没有沉思,只有喧哗;没有理性,只有炒作;没有隐士,只有深恋红尘的解不开的结。
        ⑯也许,这就是现代人的尴尬!             

                                                                                                                                                                                                                               (摘自《文汇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羊肚子手巾

    ①记忆深处的陕北农民,不论是老汉还是青年,几乎人人都会有一条毛巾。陕北盛产山羊绵羊,人们常吃羊肉,表面布满绒毛的毛巾就像羊肚子(羊胃),所以我们陕北人都把毛巾称为羊肚子手巾。不过那时候的人们不是拿它洗脸——洗脸用一块破布就行了,而是把它当御寒、遮阳、挡尘的帽子用。

    ②每当吃了早饭,汉子们去上地的时候,都是顺手从墙上或炕头拿了羊肚子手巾,往头上一扎,然后扛犁,牵牛,甩鞭子,走进一天的辛劳。羊肚子手巾好像一首绝美的小诗,年年月月,点缀着他们的“日出而作”和“日入而息”。

    ③其实羊肚子手巾也点缀着苍莽的陕北高原。陕北高原少雨少河流,更距大海很远很远,但连绵起伏的山峦就像一望无际的滚滚波涛,而山野间处处晃动的羊肚子手巾,就像片片白帆。若是逢集,眼前便成了羊肚子手巾的世界,白花花一片躁动喧嚣。

    ④羊肚子手巾是有味道的:风的味道,雨的味道,太阳的味道,男子汉的味道,渴望着过好日子的味道,广交朋友和攻难克险的味道。戴着它,即使在大旱之年,人的头上,总是充盈着湿淋淋的雨雾,仿佛近谷谷绿,近豆豆嫩,它美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牡丹。哦,令人眼馋迷醉的羊肚子手巾!

    ⑤而生来就是光着脑袋的娃娃们,已经八九岁了,十二三了,还是光着脑袋,这时候就往往由不得要向大人的头上瞅瞅,眼神里充满了艳羡之光。大人便笑眯眯地捏一下他的小脸蛋:“娃呀!你才多高!急个甚!好生长吧,一棵草终究要开一朵小白花哩!”当娃娃们确信自己已接近于成为后生的时候,大人们也几乎在同时默认了这一事实,就把用旧了的羊肚子手巾给儿子郑重地往头上扎去,这时候茫茫环宇的纷繁风景中,一定有树的舞蹈,河的歌唱,这几乎等于在举行一场极富文化意味的陕北式成人礼了。

    ⑥陕北汉子更多的还要为生计操劳不息,所以羊肚子手巾还常常浸透着劳作的艰辛。人们总能看到,在锄地的山上或砍柴的崖边,疲惫的汉子们常从头上解下羊肚子手巾,去擦掉脸上膀上滚滚欲落的汗水,拧干了汗水再来擦。寒冬的西北风放肆嘶吼的时候,连泥土都能冻成石头,但它吹到羊肚子手巾上边,冷便被滤掉大半,那风到脖子,到脚尖,到全身,几乎没有丁点的冷意了。要是哪天干活时受了伤,羊肚子手巾又成了包扎带。

    ⑦我虽然自小生活在陕北的城市,但因为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秧歌队的成员,甚至担任过秧歌队的伞头,所以在我的头上,也无数次地被羊肚子手巾艺术过、生动过。每到那时候,我就感到自己跨入了另一种境界,甚至感到自己就代表了淳朴勤劳善良。

    ⑧大概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回到延安,蓦然发现我的农民乡亲们头上的羊肚子手巾,那栖息了二三百年的白鹤,徒留鸣声,一夜之间全都飞得无影无踪了。后来经过深入探访,发现那些白鹤并未远离,其数量和种类反而更多了,只是都在人们家中筑了巢,巢在洗脸架上、枕头套上。我同时发现陕北农村有了大鬓角和休闲帽,有了丰富的五颜六色。对此,我感到高兴,又有些失落,心情复杂。时代的恢弘大书上,陕北曾经拥有的一页韵味深长的文化图景,是无可挽回地翻过去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部

潘裕民

    ①常常有人问我,该读什么样的书?我的回答是“经典”。因为经典原著的思想内涵和知识含量是非经典书籍所不能比拟的,“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

    ②所谓“经典”,指具有权威性和典范性的著作。经过千百年来的千锤百炼、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大都是生命力最强、最有价值的经典。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和一代又一代读者对话,可以引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思考。苏格拉底曾说:“最重要的不是生活,而是好的生活。”没有经典,当然不会有好的生活。

    ③我认为读经典,一定要真正意义上的“读”。所谓“读书”,不是说你今天去书店买两本书,明天从网上购回一包书,这不难办到;难以办到的是,你能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完一本书,尤其是要阅读经典著作。

    ④哲学家周国平说:“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和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应该是阅读经典著作。日本有一位哲学家叫柳田谦十郎,他在自传中说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读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为了庆贺这件事,他夫人还专门为他举办了一次家宴。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一个人写出一本书固然不容易,值得庆贺;一个人读完一本书也不容易,也同样值得庆贺。

    ⑤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如果不读经典,只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我们可能成为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机器,还有什么灵魂和境界可言?(从一定意义上说),读经典是为了人格更加完善,包括精神的自我提升和灵魂的自我觉醒。在我看来,精神追求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变得强大。比如我们读哲学,它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已故著名学者俞吾金教授曾指出,“哲学赋予了人们一种‘Choice(选择)’的眼光,使得你能够站在制高点上,可以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更有把握。”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现在在哪儿、明天可能去哪儿,这样才能生活得比较自在、比较自信,也更加乐观。

    ⑥其实,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要直接读大师的作品。叔本华说过一句话:“谁向往哲学,就必须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不朽的大师。”从一定程度上说,大师的原著是最可靠的。朱光潜先生说:“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这是因为,读书有着特殊的规律,必须经历一个吸收、转化、升华的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①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②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田。可是,事实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然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③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大声说:“李然,我刚才读到哪了? ”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 没听到啊。”班上哄堂大笑。

④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 ”他们撤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 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⑤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父母出去多久了? 经常回来吗?”我问。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⑥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⑦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

⑧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⑨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 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消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⑩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

⑪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⑫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然,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⑬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