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综合性学习。
去年12月2日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学校开展了以“交通安全在身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小组成员,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概括出现阶段交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材料一】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如:一些道路隔离带开口过多,车辆、行人混行现象严重;一些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等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严重不足,不能及时对交通参与者进行警示、引导。
【材料二】
交通安全意识调查统计表

调查对象总数遵守交通规则无视信号灯忽视斑马线
数量比例数量比例数量比例
行人1618(人)78248.3%50331.1%33320.6%
机动车3621(辆)297882.2%1835.1%46012.7%

存在问题:                                                                                                                                            

举一反三
阅读《“朋友圈”是什么圈?》,回答小题。

“朋友圈”是什么圈?

    “朋友圈”是一个由熟人、半熟人组成的“关系圈”,是现实社交在网络世界的延伸,也是个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朋友圈”中,有同学、家人、亲戚、同事,大家共同组成一个规模不等的圈子。人们喜欢在“朋友圈”上晒晒自己的见闻,分享生活的感悟,吐吐槽,点点赞,跟朋友一起领略千里之外的风光,也可以透过手机屏幕看看异国他乡的美食。对于很多人来说,虽然耗费在朋友圈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却并不厌烦。从这个意义上说,“朋友圈”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的一种“精神红利”。

“朋友圈”成了“阅读包袱”?

    可是,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交工具,朋友圈也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圈”。除了亲朋好友,随着工作关系、贸易联络、商业往来的变化,“圈子”里的朋友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杂,信息来源越来越广;从别处转来的内容多,来自身边的内容少……“圈子”大了,有助于开阔眼界,但也给非真实信息提供了“舞台”。最近,随着微信营销的大量出现,朋友圈的内容更加复杂。如今,打开朋友圈,卖衣服、化妆品,海外代购、厂家直销,类似的商业信息频频出现,加上千篇一律的心灵鸡汤、名人轶事,人们对朋友圈的感受更趋复杂。从气氛轻松的晒照、吐槽,到令人厌倦的广告、营销,从生活百态,到养生秘籍、名人秘史,再到明星八卦、小道消息,看朋友圈着实成了一种“阅读包袱”。

朋友圈的“困惑”

    退休在家的王女士是微信朋友圈的拥趸。她虽然年过六旬,但很爱发帖,出于对“朋友”的信任,王女士对朋友圈里信息也是深信不疑。王女士腰椎不好,前不久,根据朋友圈的信息,她购买了一种专治腰椎的中药,2000多元的价格不便宜,但据说疗效很好,“圈”里的不少朋友们都在转,她也就打消了顾虑。可是,药刚刚买到就发现有人在“圈”里说,这疗效纯属夸大其辞,完全是商业宣传。王女士一下子没了主意,她很困惑:“这朋友圈里的信息到底准不准?我到底该不该上朋友圈?”

朋友圈言论谨记别出“圈”

    安徽亳州女子刘某因不满交警对丈夫马某酒驾处理,在微信朋友圈辱骂交警,并诅咒交警“活不过2016年”“那1500块就当给你买花圈买寿衣了”等,事后虽然删除致歉,但仍受到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最终行政拘留未予执行)。近日,亳州市公安局谯城分局通报了这一处理结果。(3月8日《新安晚报》)

    有话要说: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避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朋友圈”的真实面纱

    “朋友圈”是一个开放的圈。它提醒我们,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要时刻注意甄别真假、冷静理性。现代科技让人们沟通更便利、生活更丰富,但对朋友圈这样的社交工具,既不能过于依赖,更不能沉溺其中,以至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

    “朋友圈”是一个虚拟的圈。在这个“圈”里,认识十几年,感情深如兄弟姐妹的是朋友;只有一面之缘,彼此知之甚少的,也是“朋友”。当这些人统统进入一个“圈子”,你就会发现,此“朋友”非彼朋友。一旦过于依赖这个“圈”,就容易迷失方向。

    归根到底,“朋友圈”只是人们之间一种沟通、联系的新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更新的网络社交工具出现。无论是什么样的工具,终究只能是工具。对“朋友圈”这样的交际舞台,如果你无法拒绝,无法屏蔽,也无法选择离开,最现实的办法,是淡看这个虚拟的圈子,在纷纭芜杂的信息面前,永远保持一份清醒、一份定力。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老百姓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它的内容是地道的“中国制造”,考查大众对常用诗词的掌握。之所以能让人耳目一新,是因为它没了往常靠明星脸吸人眼球的矫揉造作的表演,是地道的普通老百姓来唱主角,所有登台的选手都是从基层攻关夺隘起步,一步步战胜对手,最后冲向高峰对决。这个设计理念是让朴实的草根平民来演绎原生态的中国文化,它本身就打破了过去一贯盛行的“非明星便没有观众”的惯性思维。此外,在“百人团”“飞花令”等一系列的节目细节安排和精心编织的竞赛流程中,登台选手口若悬河、主持人仪态端庄、海内外观众倾心介入,不仅精彩纷呈,也把中国古诗词文化的深刻内涵,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加以展示,因此一个本来普通的综艺节目,便呈现了精彩迭出、好戏连台、引人入胜的最佳效果。可以说,它是具有地道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一档综艺节目,它理应给中国当下的文化创新以更多更深的启示。

    (摘编自《为文化创新者点赞》)

    材料二:

    2019年2月,《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完美收官,其在豆瓣的平均分为8.5。

    目前正在热播的《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同样火爆。这是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中国首档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节目原创“和诗以歌”的模式,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经典文学作品,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向上向善的主流价值。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表示,《经典咏流传》把文化的“过去完成时”成功转化为“现在进行时”,“歌给文字带来情绪感染,而诗给歌带来更多的表情,不仅让诗歌流传,也让歌词更有文化”。

    2016年初,文化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获得了极好的反响。随之也引起了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大爆发。从近几年的播出情况看来,文化综艺开年播出似乎成为了一项“传统”了。许多观众都表示非常喜欢这个“传统”。

    在2017、2018两年里,多档文化综艺诞生。比如《朗读者》《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非凡匠心》都在豆瓣获得高分。像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文化综艺,并不是如人们想象中那样的粗制滥造,而是展现出了自己高品质的一面,完整地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材料三:

    《非凡匠心》节目简介

节目名称

非凡匠心

节目定位

为响应习主席的讲话“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而生的,具有“大国匠心”的一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验类节目。点赞平凡生活中的手艺人,通过对他们生活点滴的记录和探寻,表达“不忘初心”的匠心精神,用“慢”文化引导时下浮躁的社会及“快节奏”的全民价值观。

节目内容

由张国立作为匠心体验引领者,每期邀请两位明星好友与他一起寻访中国瑰宝级文化与技艺,策划推动同领域的殿堂级大师和新兴青年创作团体两代巨匠巧匠之间的传承与交融,打造两代匠心交相辉映的惊世传奇之作。将老百姓“听说过、没见过”的传统技艺真实地展示在大众面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