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雀之战与麻雀纪念碑
①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曾经开展了消灭麻雀的群众运动.麻雀与苍蝇、蚊子和老鼠一齐列入了“四害”之列。于是一夜之间,全国上下掀起了消灭麻雀的“大行动”。从城市到乡村,小小的麻雀成了人类捕杀的对象。一时间,各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枪声震耳、弹弓飞舞、毒饵满地,麻雀成了人们手下的“冤鬼”,这便是我国的“人与麻雀之战”。
②其实,麻雀与其它鸟类一样是捕捉农作物害虫的能手。虽然有时也偷食作物籽实,但更多的捕食作物害虫。一只麻雀每天要捕食60多只害虫,实是保护作物生长的有益鸟类。
③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例如在美国波士顿,就耸立着一座奇怪的纪念碑—麻雀纪念碑。原来在1860年前,这里并没有麻雀,农作物经常遭受虫害。为了抑制这些害虫,有人特意从欧洲引进了麻雀,由于麻雀繁殖很快,数量很快多了起来,在整个夏季吃掉了成千上万的农作物害虫而保护了庄稼,使波士顿的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当地政府和农民为了感谢这些小东西,特地为麻雀建立了这座纪念碑。
④但是也有的人在做完全相反地蠢事,例如,上世纪70年代有一位名人种了几亩小麦试验田,为了防止鸟儿偷吃麦粒,就用尼龙网把整个试验田罩了起来。结果,鸟是防止了,小麦害虫却大量繁殖起来。有人在草原上播种牧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草地罩起来,不久草长出来了,同时害虫也大量繁殖起来,嫩绿的叶子全被害虫吃光了。相反,没有罩住的草地,牧草生长却十分旺盛。原来有一条作物(或牧草) →害虫→鸟类的食物链,保证了作物(牧草)的稳定生长。“网”的存在切断了“鸟”这个重要的食物链环节。当然,害虫便无限制的繁殖起来。
⑤值得提醒大家的是,近年来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一些人吃腻了肉、蛋、奶,想吃点野味来换换口味,于是开始大量捕杀麻雀、青蛙。奉劝各位“口下留命”!不要再做“自毁田园”的傻事了!

(1)、通读全文,说说我国上世纪50年代把麻雀列入“四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第④段中划线词语“有的”能否去掉?为什么?

(3)、文中用了许多说明方法,试举一例。

(4)、结合身边环境,说说我们周围还有哪些“自毁田园”的傻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①Wi﹣Fi是英文WirelessFidelity的缩写,是一种把以太网和无线通信结合起来的技术,能够让计算机和其它电子设备不用线路连接就可以在局域网中发送和接收高速数据。这种网络的唯一缺点是通信距离很短,只有几百米。但是如果使用定向天线来加强无线信号的话,通信距离就可以达到1公里以上。定向天线的构造十分简单,只要在一个金属圆筒中放入合适的能加强信号的介质就可以了。

       ②一台装有无线网卡的笔记本电脑,可以在任何一个Wi﹣Fi基站周围半径300米的范围内实现无线上网。无线网卡其实是一种带有天线的调制解调器,目前它所提供的上网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1Mb。

       ③连接的Wi﹣Fi网络可以覆盖公寓楼、校园和整个社区,无须为每栋楼挖开街道以铺设光缆,也不用搭建一座座发射塔,Wi﹣Fi技术可以既便宜又轻松地扩展网络连接光缆,其覆盖范围可以让所有信息流汇集到高速光纤主干网络的各个节点上。

       ④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⑥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⑦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⑧还有,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

现代文阅读

一  碗  米  粉

徐全庆

    天有些冷,父亲突然对我说,你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到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车站的旁边就有不少卖米粉的,我说,我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可一次也没有坐下来。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他才发现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他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店主看出他的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你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后我一定把钱给你寄过来。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去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只知道他姓杨。

    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住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父亲开始带着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名字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没有办法,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

    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的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找到了他。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父亲还是一眼认出了他,紧走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我可找到你了,我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

    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他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

    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

    返回的途中,电话响了,是那位姓杨的店主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后,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

    挂上电话,我的眼中留下了两行泪水。那碗米粉的香味弥漫在我的周围,温暖着我。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草木知时节

——漫话物候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候鸟春秋迁飞,蛇蛙冬前蛰伏,百花深秋凋谢,腊梅傲雪迎春”.……这些古今诗话,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照一定的季节生长、发育、活动的规律。反过来,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活动,也可成为季节时令的标志。有些自然现象,如初霜、终霜、始雪等也与季节、气候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候。

    文献记载,我国特有24节及72候,就是以物候为基础的。“候”就是气候,五日为候,三候为节(节气),六气为时(季),四时为岁(年)。每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做“候应”。72候可以说是古代的“物候历”。老农铭记的谚语“二月艾发芽,三月韭长叶”, “春分海棠、梨花、木兰放,清明桐花、麦花、柳絮开”,就是对古代原始“物候历”的继承。

    候应,包括动物候应、植物候应和自然现象候应。动物候应是从动物的蛰眠、复苏、交配、繁殖、换羽、迁徙的过程来反映节气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春江晚景》中这一名句,就是对动物候应的写照。“布谷枝头叫,种谷时节到”,就是通过动物的啼鸣,向人们告知农时。植物候应是以植物的萌芽、发叶、生枝、开花、结果、落叶的规律来反映季节变化。“花开花落”“一岁一枯荣”,就是植物随季节变化而兴衰的显著的特征。“春季桃花一片红,夏季荷花满池中,秋季梨果压弯树,冬季寒梅半老松”,又是大自然造化的四季美景。“木瓜开花,点豆种瓜”,则是向人们报告农时信息。自然现象候应又称非生物候应,是以霜降雪飘、水冻冰化、风云变幻等来反应节气的。“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掉舶风”,苏东坡把梅雨与风并提,指的是春末时节,夏季南风开始活跃,雨带向北推进,江南雨势则逐渐减弱的现象,揭示了江南春末夏初“雨渐断,风欲来”的道理。“伏天有雨,仓里有谷”,“棉怕深秋花中雨,麦怕初夏干热风”等农谚精辟地总结了非生物候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物候因地区不同而异。例如桃花在南京3月下旬已吐蕾竞放,在北京则要到4月下旬才花开满枝。物候还受到地势的影响。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就是说你若从春光早逝的平川,登上高山,就会使你觉得又回到了春天的怀抱。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气温要降低0.5一0.6℃。由于平川与高山气候的差别,所以人们在制订秋播计划时,就有“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地”等策略。

    草木知时节,鸟鸣报农时。可见,认真地研究当地的物候现象,用以指示农时,预报天气,指导农业生产,不失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陈娟

1962年8月,北大学子樊锦诗愿望成真——系里安排她去敦煌实习。这是她第一次去敦煌,一路上都在畅想,想象风度翩翩的常书鸿先生,想象如世外桃源般的敦煌。可一下车就傻了眼,眼前的常先生穿一身洗旧了的“干部服”,一双布鞋,一副眼镜,“一个鼎鼎大名的艺术家怎会这么土!”那里的生活更是想象不到的艰苦,住破庙泥屋,没电没水,上一个厕所都要跑很远。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洞窟里那些壁画和彩塑。整整一个星期,人称“活字典”的史苇湘先生带着他们几个北大学生,攀援着被积沙掩埋的崖壁,一个洞窟一个洞窟地看过去。从北凉、北魏,到隋唐的山水、人物、建筑,从伏羲、女娲到力士、飞天。樊锦诗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进洞窟时的情景,“洞中的温度远比我想象的要低,我感到一股刺骨的寒气从地下蔓延上来。然而看着洞窟四壁色彩斑斓的壁画,我就忘记了寒冷”。那一年,她24岁是一个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遐想的青年学子。

这次实习使她此后的人生都与敦煌连在一起。第二年,樊锦诗被分配到敦煌工作。当时的她虽有些不情愿,但真正面临抉择时,樊锦诗又和许多年轻的大学生一样,天真而坚定:只要是国家需要,就愿意无条件地服从。她背起大包,戴着草帽,坐火车、转汽车,历经三天三夜,回到敦煌。这一去就再也没有离开。

一晃57年过去, 樊锦诗依然是初到敦煌时的短发,只是青丝变白发。

1958年,她考上北大历史系时,偶然听到学长们讲考古,觉得很神秘、有趣。于是,她就成了一名考古专业的学生。

后来,到研究所,樊锦诗牢记历史学家、考古专家苏秉琦、宿白两位老师的嘱托,第一项工作就是和其他几位同事一起撰写敦煌第一部考古调查报告。她每天睁开眼就往洞窟里钻,跟着先生们爬“蜈蚣梯”——一根绳子直上直下吊着,沿绳一左一右插着脚镫子。每次爬她都心惊胆战,在梯子上左摇右晃。

刚到敦煌,一不工作她就胡思乱想,想上海、想北京、想爱人,有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这种失落一直会把我拽向忧郁的深渊,有好几次都想离开”。为了抗拒这个深渊,她学着遗忘,将姐姐送的小镜子藏到行李包中,不再每天照镜子。她渐渐习惯了宿舍没有地板的泥地,习惯了用报纸糊起来的天花板,习惯了半夜里老鼠掉在枕头上,然后爬起来掸掸土,若无其事继续睡。第二天只要一走进石窟,所有的孤独和不快全都忘了。

3年后,考古报告草稿初成,但“文革”来了,研究工作被迫中断。“文革”十年动乱结束不久,樊锦诗被任命为敦煌研究所副所长,她就开始做莫高窟的“科学记录档案”——为每一个窟编制一本档案。

20世纪80年代末,樊锦诗到北京出差,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在电脑上给她展示图片。她茅塞顿开:壁画也可以进行数字化保存。此后,敦煌便行走在数字化的道路上。

樊锦诗一生不喜名誉,谈及个人成就,她说:“要不是敦煌,人家知道我是谁?那不是我的荣誉,那是敦煌的荣誉。”她在别人眼里,甚至称得上“抠门”。只要去北京出差,就住在景山公园后的一个地下室招待所,连那里的服务员都认识她,称她是“住在地下室里级别最高的名人”。

敦煌研究院是一片灰色平房,两层楼高,孤零零地矗立在戈壁滩上。它与莫高窟隔着一条宕泉河,宕泉河畔有一片墓地,安葬着常书鸿、段文杰等莫高窟人。每天下午5时20分,最后一班旅游车载着游客离开莫高窟。除了研究院,方圆20里内就没有人烟了。

每当苦闷和烦恼时,樊锦诗都会从研究院内走去第158窟看一看。第158窟内的佛床上,卧着莫高窟最大的释迦牟尼涅槃像。1200 多年来,始终从容不迫、宁静坦然地面对着朝圣者。一走进这里,她的心就格外宁静,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如果心灵一直在流放的路上,就犹如生活在漫漫长夜中;敦煌就是我心之归处。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在雪的分界线处

①这里呢,是雪的南北分界线。东北和西北,一下雪就是一场接一场,厚度十足。相反,东南和西南的地方呢,一年到头都看不到雪。就算偶尔下一会儿,也都是稀稀拉拉的,大概就是让南方人知道一下啥叫雪吧。

②不过在分界线这儿,大雪小雪没雪都是常有的事,来了就合理。但有时候好久没雪,人们就容易变得麻痹大意。突然来一场大雪,确实会让人有点手忙脚乱呢。

③今年的雪异常大,甚至超过2008年的那一场。前几天下了雪粒和冻雨,声音响亮,地上铺满了坚硬的白色颗粒,难以融化。然后,在人们熟睡的夜晚,雪悄悄降临,铺上了厚厚的雪层,人们对此并未感到惊讶。然而,第二天夜里雪继续下了一夜,整个地面被抬高了一尺多,所有东西都被淹没。人们惊叹这仿佛是一场白色的沙漠大雪,纷纷对江汉平原下如此大雪感到困惑,整个城市都充满了疑问。

④但是,一城问号,并不代表一城惊慌。城区主干道上,一早就出现了铲雪的车辆,公交车仍然在风雪之中踉跄前行。只是铲车比较少,应对沙漠大雪,显得捉襟见肘。只是公交车比较慢,应对全城人的出行,显得力不从心。许多要出门上班、想上菜场和超市买吃喝的人,只能奋力在雪幕里穿行。

⑤富迪隆超市经理葛昵,每天早上是六点钟起床。今天,她感觉路上有雪,肯定不好走。开车是不用想了,徒步都有可能很为难。她便省略了一些可有可无的动作,提早二十分钟出发,走到超市,仍然比原来计划的到达时间,晚了二十多分钟。同样,员工们也没有按时赶到。

⑥平时,员工上班要用人脸打卡机打卡,记入考勤,有明确的奖惩制度。今天是特殊情况,葛昵将打卡机的电源线抽了下来,屏幕上亮光一闪,熄灭了。

⑦陆陆续续,员工都来上班了。员工明明知道迟到了,但还是来到打卡机前打卡,愿意接受制度的奖惩。但无论怎样晃动脑壳,打卡机的屏幕就是不像往常一样闪亮。有人喊:“葛经理,打卡机坏了呢?”

⑧葛昵说:“坏了就坏了,等会儿我安排人来修一下。”

⑨葛昵安排了一个男员工拿铁锹把超市门口的雪清理出了一条路。人工铲雪也只能铲个表面,降低一点高度,免得雪从顾客的裤管里钻进去,打湿鞋袜。

⑩外面的大雪依然肆无忌惮地狂下,温度依然一阵紧似一阵地骤降。富迪隆超市里的温度要比外面热乎许多,似乎两重天地。员工们进来,活动了一阵,很快恢复了正常。

⑪九点钟过后,顾客也陆陆续续走进超市。门口的电子闸门开始热情欢快地播报:叮咚,欢迎光临……

⑫今天的雪下得这么大,可能整个下午和晚上都不会有顾客来了,还不如趁早关门,让员工们提早回去,也可以通知晚班的员工不用来上班了。有的员工正在担心回家路程远,走到天黑还不一定能走到,听经理说可以提前走,自然是高兴坏了。晚班的员工接到葛昵的通知,都说正在为出门的事儿发愁呢。

⑬临出超市,葛昵有些犹豫了,因为她发现一个经常来买东西的老头今天没有来。老头姓柳,七十多岁,在街头摆摊卖绿豆煎饼,几乎是固定的下午两点多钟来超市,固定地买五斤米和两斤绿豆,这个正是制作绿豆煎饼的比例。如果不来,就是生病了再不就是像今天这样大雪阻隔。

⑩员工们都在抓紧时间收拾整理货物,好早一点赶回家。有的员工说,要赶紧回去参加小区铲雪的队伍,不然就要被大雪封堵在小区里,出不来了。

⑮葛昵听到员工这么说之后,才明白超市之所以下午没人来,原来都是参加铲雪去了。所以,她便不再犹豫,到日用品区域,取了一个工具包,调节好背带的长短,挎在了肩头。这个工具包恰好能装进两斤绿豆,五斤米,加上柳老头平时选的那几样菜。葛昵掂了掂重量,不多也不少。肩头有带子勒的感觉,腰间有扎腰带过紧的感觉。

⑯出了超市大门,外面迷蒙一片,风雪噎人。刚刚被顾客踏踩出来的雪地,马上凌硬成冰,两脚踏上去,变得滑滑溜溜。葛昵不得不放软腰和腿,留有闪动的柔韧度来应对,不然,像往日一样行走就会受伤。好在出门走不到十米就是大街,大街上有几辆铲雪车不停地来回铲雪。

⑰铲车吼叫着,一铲一铲将雪堆在了路旁边平时的停车位上,堆得像小山。铲车只能铲主街,一些小的道路就只能由各单位各小区组织人手清理了。如此一来,满街是人,一条条小路如同山路,蜿蜒曲折,四通八达。

⑱葛昵找到平时柳老头卖煎饼的学校门口,不见人影。她又找到那个大型社区门口才看到了柳老头忙碌的身影。

⑩不过,柳老头的煎饼很早就卖完了,他没有马上回去,而是坚守在原地,利用火炉子的余热,为铲雪的人提供热水。由于温差过大,锅里冒出来的热气特别多,形成白色的烟雾。

⑳风雪之中,热气腾腾,让人特别喜欢看这烟雾,让人能感觉出一股特别的暖和劲儿。

(选自《中国作家网》2024年3月19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