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回答题。
      ①我们活在世上,免不了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朋,大至对国家、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种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世间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还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树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才能由此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有这种爱,所以尽责任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一个不爱自己人生的人怎会爱他人、爱事业?一个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会坚定地负起人生的责任?这样的人常常把尽责任看成是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也就无法弄清他对这个世界负什么责任。现实中,某些人虽然正承担着一些责任,但却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他们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他们一发现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觉得自己应该紧紧跟上去;他们十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活着。由于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一个人如果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持一种负责的态度。一个社会如果由这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那么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试阐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③段主要运用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论证方法:                         。   作用:                                    

(3)、联系生活实际,你认为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举一反三
阅读《让思维开出智慧之花》,完成下面题目。
                                                                                             让思维开出智慧之花
         ①面对土著居民不穿鞋的现状,两位皮鞋推销商向公司总部发回了不同的电报。英国推销商说:“该岛无人穿鞋,我拟明日返回。”但美国推销商却反其道而行之:“该岛无人穿鞋,很有市场潜力,我准备住上一段日子开拓市场。”
        ②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同样的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美国推销商用了与英国推销商截然相反的角度来看问题。且不说最后他成功了没有,但是我相信,他收获的东西肯定比那个英国推销商多。因此,凡事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
        ③历史上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那就是“田忌赛马”。田忌将军的马在同等级别中都比对手要弱一筹,孙膑于是采用“迂回战术”,避其锋芒,错开了比赛,巧妙地反败为胜。这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孙膑用了不同寻常的思维,针对敌我双方实力有别的问题,避开与对手“针锋相对”,最后做到以弱胜强。
        ④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智慧。孔子提出过“智者乐水”的观点,就是指智慧的人的思维如同水一般活跃,懂得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他的智慧就在于不同寻常的思维,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观点就是如此。这种智慧是“大智若愚”的,外人看来是荒谬之极,实则乃大智慧。孔子的观点告诉我们要善于思考,思考生智慧。古人智慧的事例也有很多,有诸葛亮的“空城计”,还有司马光砸缸。他们都是利用了突破的思维,巧妙运用策略,铸就中国历史上一个个充满智慧的故事。
        ⑤想要做一个智慧的人,你必须要能够挣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多从侧面和反面来思考问题,你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谛,收获更多。但是话说回来,想要使用逆向思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能从反面来想的人占少数,而如果你能够留心身边的小事,多思考,多领悟,相信你也能成为一名“智者”。
        ⑥不一样的思维,成就不一样的智慧。愿你的思维开出缤纷的智慧花朵。(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只追前一名

崔鹤同

    ①有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②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跑到”中游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接下来,小女孩的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  念,延伸到她的学习中。妈妈告诉她:“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就这样,女孩的妈妈始终以“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导和教育女孩。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这个女孩200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年4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以全额奖学金  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惟一一位中国本科应届毕业生——她就是朱成。2002年6月,朱成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聘为全职教师。2003年9月,她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4月,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③“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够一够,挑桃子”。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好高骛远,便高不可攀;期望太大,不着边际,便望而生畏。这样,最后的结果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引领孩子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④希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结束后,他谋到了一个写广告剧本的差事。出于信任,广告商并没有跟他签订什么合同,也没有明确规定他一共需要写多少个剧本。平心静气的莱德一直不停地写,竟然一口气完成了2000个广告剧本,这个成绩令世人震惊,甚至连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而如果当初广告商要与他签订合同的话,别说是2000个剧本,就是1000个,他也会退避三舍。世界著名撑竿跳高运动员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当成功地跃过6.15米、第35次刷新世界纪录时,他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1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⑤把目标降低到“一厘米”,把期望缩小到“一个剧本”,分时限、分阶段去实现人生的抱负。如此让孩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今天,做好当前,才能“稳扎稳打”,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走向未来。“只追前一名”,是一种人生跨越,不仅需要            , 更需要               

阅读,完成习题

为你自己高兴

刘心武

       ①朋友小凌自幼双腿瘫痪,在一家印刷包装纸的福利厂工作,业余爱读文学书,常到我家来借,我有一天就对他说:“你怎么不立个大志向,发奋写作,也成个作家?”当时他没说什么,过些天来还书,他告诉我:“我没有写作的天分,我就这样当个读者挺好。”临告别时更笑着说:“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

       ②上个星期天我在大街上看见了他,他骑着电动三轮车,后座上是也有残疾的妻子,搂着他们完全健康的小女儿,三个人脸颊都红喷喷的,说是刚从北京游乐园玩完回来。真的,他们全家都为自己高兴,那是人生中最扎实最醉厚的快乐!

       ③为自己高兴吧!我为什么不完美?——别钻那牛角尖。要是别人问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那么,让我们都像小凌那样,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

       ④一个作家朋友得了个奖,却很不高兴,为什么?因为有人问:为什么只是个地区奖,而不是全国奖?如果他得了个全国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不是最高奖?如果是最高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国际上没有得奖?如果国际上得了奖,那么还可以问:为什么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呢?……这样一路问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也许会有正面的例子,但我举不出来,我只知道美国海明威和日本川端康成都是在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后自杀身亡的。也许那自杀的心理因素非常复杂,但一些评论家讥讽海明威的“江郎才尽”,社会舆论对川端康成达到至美至丰境界的高于富士山的期盼压力,很可能是那诸多因素中相当重要的一种。

       ⑤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

       ⑥争取不凡_____可敬可佩,_______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则更可爱可羡……这个世界很大,机会确实很多,然而这个世界也很小,机遇又极为难得,我们应在奋力进取与适可而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我们要懂得这个世界不单是为不平凡的人而存在,更是为平凡的人而存在。

       ⑦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的努力奋进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能够如现在这样也真是挺不错;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不为自己设置徒添烦恼的标杆,更不受他人出于好意而设置的缥缈标杆的蛊惑;为你自己高兴,为你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最是读书滋味长
    ①书籍是我们与古今中外圣人贤达沟通的最便捷的途径。如果我们愿意,可以与许多伟大的人物同处一室,日日为伴,聆听所言,交流无碍。故与书为伴,就犹如与知识为友,以智慧为师。左拉说:“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聪明,如果也要像别人那样聪明,那就是读书。”
    ②其实,真正的聪明人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之谈,被视为治学的重要经验。第一境界,选准目标,高瞻远瞩;第二境界,苦心孤诣,废寝忘食;第三境界,豁然开朗,得心应手。这些都足颇具参考价值的意见。
    ③读书需做选择。书有高下之分,一个读书人应该有若干“看家”的书,无论怎样精简,也不要丢弃;无论怎样繁忙,总要随时翻阅。两汉宏文、唐诗宋词、元代杂曲、晚明小品中一些久经锤炼的篇什,不必很多,百余种足以使我们经常约会文化盛筵。一套《古文观止》,翻阅何止百遍。选家批阅数载,淘沙捡金,以千锤百炼之精神汇集千锤百炼之作品,什么时候读都会心驰神往。许多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经典,这些经典对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并非说我们可以忽视新知识、新文化、新文明,而是说新书往往要经过历史的沉淀,才会显示其价值,才能引为知己,成为“看家”的好书。书海无涯,以有限生命畅游无限书海,就要细加斟酌。
    ④读书需入心田。散文家毛姆说,读书必须是一种享受,而不应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硬着头皮办差。当然为应考而读也不能算错。无论是经典之籍,还是时事手册,用心读和不用心读,效果完全不一样。用心读,则学以穷理,问以解疑,问前须学,学后要思,即古人所说的“好学深思”,效果自然好。不用心读,即使坐拥书城,也所获不多。
    ⑤读书当学以致用。读书有两种目的,一种是消遣,一种是使用。把读书当作兴趣爱好和一种生活方式,自然不错。但最好还是把读书与工作、事业结合起来,才能转化为创造,也才能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读以为学,可以增长知识;学以致用,可以把工作干得更好。这样,读书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⑥中外先哲有过许多关于读书的家传户诵的箴言,如________。最是读书滋味长,热爱读书,学会读书,文化的涵养定会使我们的思想保持鲜活的亮色。
(选自《中学生阅读文选》2006年第5期,金采薇/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同执着前行

①漫漫人生路,我们会遇到各种考验、各种磨难,而获得成功和实现梦想需要我们的坚持,坚定梦想,同执着前行,照亮前方的路。

②同执着前行,照亮求学之路。学习是一个持续坚持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学习需要坚持和耐心。谢觉哉云:“万事从来贵有恒。”明初文学家宋濂为了学习知识,不顾路途的遥远,去百里之外的地方向前辈请教。烈日挡不住他,风雨阻止不了他,斥责打骂也无法使他退却。他心中只想着学习,执着于对知识的渴求,便感觉不到什么是苦什么是累。漫漫求学路,宋濂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学习,孜孜不倦,最终成为明代著名的大学士。

③同执着前行,照亮事业成功之路。凡成大器者,必有志。只有心中有梦想,为了梦想执着前行,才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巴尔扎克曾说:“经历磨难,而仍旧坚持下去,才是奋斗者的本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他潜心修史,遭受宫刑之辱后也不改其志,忍辱负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翻阅着前人记载的史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将其整理成生动活泼的文字。十三载春秋,桌上的灯花燃了又落,落了又燃,若没有他的执着坚持,怎会有《史记》两千余年经久不衰的传奇?

④然而,仍有许多人在经历磨难考验时不能够执着前行,荷兰画家梵・高,其在世时没有人理解他的作品,懂他的艺术。在世人的冷眼嘲讽下,他没有执着投入艺术创作,而是选择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假若他能向着自己的艺术执着前行,他将会给世人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放弃了执着,留给后人,也留给自己一个永远的遗憾。

⑤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那么,这放弃与坚持之间,我们该如何抉择呢?我想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但我们应该看到在各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们,无不是在求索路上不畏艰辛执着前行的勇士。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克服一切阻力,与执着同行,才能在前进的路上勇往直前,一路高歌。

⑤让我们沿着成功者的足迹前行,向成功的大门迈进!

(选自《作文通讯》2015年第5期,有改动)

阅读理解

开辟文人画新天地

郑岳华

宋徽宗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他在艺术方面的天分和成就却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在他的身体力行的推动下,宋代的绘画达到了崇尚真趣的写实主义高峰。同时,宋代重文治,对绘画观念的影响极为重大。据《宋史》记载,当时画院“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全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解艺,观其能通画意否”(卷一百五十七)。对诵读经律的要求,是从体制上为绘画追求表现“理趣”作出了规定,并提供了必备的前提。

《听琴图》上部有宋四大书家之一——蔡京题画诗一首,左侧有赵佶瘦金体“听琴图”三字。后世据此判定该画为赵佶所作,但亦不能排除由画院高手所作,而由徽宗题款这种可能性。但此画为赵佶所认可和欣赏则是毫无疑问的。

作为在刻实肖真的基调上追求“____(A.理 B.雅 C.谐)趣”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赵佶的《听琴图》无疑是该艺术风格的典型范例。该画表现的是大块式的闲雅精致的生活状况。在虬曲的松树下,坐着身着皂黑色纱袍,气定神闲低首抚琴的赵佶本人,其背后几竿疏竹,摇曳生姿。左侧为一着青色长袍的文士,正侧耳凝神静听,似乎在努力分辨音律,旁边一小童拱手侍立。右侧为一着绛红色长抱的文士,手执团扇,似已沉浸在琴声之中。

在中国传统绘画观念中,绘画的功能始终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以伦理的“善”为目的的劝诫作用,一方面是以审美的“趣”为目的的欣赏作用。唐末以来,经五代直至宋初,人物画的题材主要是宣教作用的佛道肖像占主流,而部分描写皇家宫廷生活,其目的亦是为统治者的爱好和信仰服务。而在《听琴图》中,“成人化,助教化”已不再是绘画的主要目的,我们看到一种新的追求,它随着时代审美的发展而融入诗境,达到抒情表意,从而完成画家自我人格完善的“适情”和“达性”的目的,简而言之,文人意识开始影响绘画,并成为画家追求的方向。

蔡京的题跋亦是文人意识影响绘画审美心理的另一证据。在宋徽宗以前,画面题款的内容从未见到能在画幅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并以诗画合璧形式出现的情况。它说明在这时期画家开始有意识地用绘画的文化性加强绘画的地位,同时减弱人物画长期以来承担的宣教作用,以此来满足文人的审美情趣。宋代画论中开始有多处提到诗与画的融合,包括以诗为题材进行创作。画中有诗渐渐成为中国画家在创作实践中的自觉追求了。在《听琴图》中,诗文在画幅中占据重要位置,诗画合璧,为画面增色不少。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____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