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诸暨市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试卷(历社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东北地区地形和降水量图
材料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松花江上》
材料三:据新华网消息,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目前2017年春季教材已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
材料一:陈旭麓先生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解放军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材料三: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那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伺候如何在东北挑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1931年)
材料二:“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的时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3月17日)
材料三:见图
材料四:丘吉尔在谈到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时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苏联元帅扎哈罗夫说:日本之所以没有立即对苏联开战,是因为它的大量军队被牵制在中国。军事史家富勒指出:美英所引以为幸的是,日本既没有足够的兵力占领和控制印度洋上的战略要点,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在太平洋上拼一死战。
纪念周年
枚数
内容
74
12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烈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上海淞沪抗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台儿庄大战、延安革命、八路军总部旧址、百团大战…等12个纪念馆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