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天津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宋代文学家普遍认同“文以贯道”。文学作品要蕴含思想意识,即便是单纯的抒情作品,往往也对爱国主题格外重视。这反映了宋代(    )
A、文人重视表达个人意趣 B、文学创作受理学影响 C、统治集团奉行重文轻武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在当时文人看来,词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请回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论证中世纪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子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制的过程。所调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贵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审阅、驳斥,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自陆杨《唐宋变革论错在哪?》

材料二:由中国学者王端来提出的“宋元变革论”,从南来历元,跟明清乃至近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其核心主张是,宋元大变革使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最近最直接的基础是南宋和元代。……南来政府多次发行的纸币会子已成为社会主要支付手段,在“钱褚并用”的基础上,贵金属称量货币白银也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特殊的国际政治格局下,依托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历来的“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在南来终于彻底转向“头枕东,面向海洋”。“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过去中国的状况相比,具有划时代的变化,靠近了现代的我们”。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