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试题来源: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

    本文以记实的笔法,对鲁迅先生生前的一些生活琐事进行了翔实的叙述。说说从下面句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考点】
    【答案】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53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善良是心灵的灯盏
    ①风中夹杂着雪花,纷纷扬扬,如柳絮般飘落,小小山村,已经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显得那么晶莹、那么剔透、那么恬静。下了火车,他下意识地裹紧了棉衣,朝家的方向走去。简陋的家中,有他朝思暮想的妻子,有花骨朵般的女儿,有浓香的羹汤。想到这里,他的嘴角浮起一抹笑意。
    ②刚结婚那会儿,家里真的很穷,妻子爱意灼灼的眼神,让他心里升起阵阵暖意,女儿半岁时,他决定跟同乡一起外出打工,苦些累些都不怕,他只想多挣些钱,让她们过上殷实的日子。
    ③这两年,他披星戴月地干活,任城市的风尘皲裂了双手。他留下极少的生活费,其余的钱定期寄往家里,为了省下路费,连续两年没有回家。春节临近,思念更加煎熬着他的心,他决定怀揣积攒的血汗钱,回家过个团圆年。
    ④走进院落,房门紧锁。妻在信里提到过,家里门锁损坏,临时换了新锁。等了一会,有些着急,心想,干脆到外面走走,给女儿买些零食和玩具。离开家时,她还是襁褓中的小粉团,如今女儿长高了,会喊爸爸了吧?
    ⑤他挑了一兜蜜桔,又买了毛绒小熊。转身往回走,路过一家小诊所。诊所门口有个女人,抱着孩子轻轻地晃,急得泪珠直往下落。“怎么办?这可怎么办?”女人像是絮絮自语,又像是在对他诉说。
    ⑥他愣了一下,试着问:“怎么回事?”女人叹了口气,说:“孩子发高烧,带的钱不够。你看,烧得有些迷糊,真怕耽误了病情。”他低头一看,小女孩脸色红红的,偎在女人怀里嘤嘤地哭。
    ⑦摸了摸衣兜,闪过几分犹豫。他想起在外打工的艰难,每张钱都浸透着汗水。但转念一想,如果对面是自己的家人,面临这样的窘境,他多么希望能有一颗善心,一双温暖的手,帮她们渡过难关。
    ⑧他侧过身,从棉衣内兜里摸出钱夹,抽出一张50元,对女人说:“拿着,给孩子看病要紧。”女人望着衣着简朴、有些木讷的他,眼泪再次夺眶而出。他说:“快点取药去吧,先给孩子挂上针。”
    ⑨有些放心不下,他跟在女人后面,陪孩子打了退烧针,又挂上吊瓶,这才舒了口气。到底是孩子,烧刚退下一些,就有了精气神。柔嫩粉红的小脸上,大眼睛闪烁如星,对着他手里的小熊,咯咯地直笑。
    ⑩他把小熊递给女孩,说:“你是勇敢的孩子,叔叔奖励你一个小熊。”小女孩接过小熊,宝贝似的搂在怀里,女人低头望着孩子,眼里全是疼爱。看到女孩已无大碍,他转身离开了医院。
    ⑪回到家,妻子仍没回来。他倚在门口,又困又累,不知不觉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他被轻柔的声音唤醒,揉揉惺忪的眼睛,看到站在眼前的妻。他咧嘴一笑,笑容突然凝固在脸上。原来,妻的旁边站着的小女孩,怀里抱着毛绒小熊。
    ⑫妻子笑吟吟地说:“女儿今天发起高烧,幸亏幼儿园老师带她看病,现在好多了。”他把女孩揽进怀里,亲了又亲,将几滴热泪蹭到女孩脸上,引得妻子莫名其妙。
    ⑬在外打工的日子,他遇到过各色目光,深感自身卑微如草芥。但无论何时何境,他的心里始终亮着“善良”的灯盏。正是这盏灯,让他固守内心的纯净,引领他回到温暖的家园。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新闻资料

          新昌日报记者讯  2016年4月25日,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冯骥才专程到新和成梅溪湖项目考察,并就古村落保护、地域文化传承等问题和县领导作了交流,并在现场为如何充分利用文化遗存、推进项目建设一一把脉。

    材料二:欠文学的太多

          熟悉冯骥才的人都知道,他从二十多年前起,就开始做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并且一发而不可收,关注范围越来越广。从木版年画、口头文学到传统村落、唐卡,他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将它们“抢救”到纸面上,一卷卷大部头的著作接连公之于众,无一不充满了使命感。与此同时,他的艺术创作却慢了下来,有时会觉得“欠文学的时间真是太多了”。去年,作家出版社邀请他在二十年前刷子李、泥人张等“俗世奇人”系列小说的基础上续写18篇新作,他也不得不挤在国庆长假的七天里一口气完成。

          “当你把镜子擦清楚了,你自己也就看清楚了。”十几年来,通过“实打实地和社会接触”,74岁的冯骥才竟有些恍然大悟之感——“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材料三:阅读影响人生

          因为过于急功近利的人是不会读书的。如果你仔细观察,有这样读书传统的城市,人是有气质的。‘阅读改变人生’,这个词稍微大了一点,我倒觉得‘阅读影响人生’更恰当。因为阅读并不是简单地给你知识和娱乐,而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了我们的气质,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影响了我们对真善美的崇拜。阅读和教育、艺术熏陶一样,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耳濡目染的,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我们的城市,主办者每年举办一次读书节,读者来参与交流,就会把这个城市的阅读传统继续下去,把阅读的气氛培养起来。读书特别重要,读书不是被动的,是心灵和生活的需要。”

    材料四:寻找小说里的“桃仁”

          小说是什么?冯骥才把小说比喻成一个“桃”,一般人读小说,就像吃桃,觉得水多肉甜,很好吃,吃完就把桃核扔了,“有心的人,把桃核拾起来,拿榔头一敲,里边还有一个桃仁。桃仁跟桃肉不是一种滋味,是另外一种食品。”冯骥才说,小说家不会简单地写一个故事,他一定有更深

          层次的思考,比如《红楼梦》,你可以把它当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故事来看,也可以把它作为封建大家庭的命运来看,也可以把它当成人生的哲理来看,关键是,在阅读的同时学会思考。“你需要寻找作家放在小说里的‘桃仁’。”

    材料五:“四驾马车”如何排序

          冯骥才曾将文学、绘画、教育、文化遗产保护并称为 “四驾马车”,那么,“四驾马车”如何排序?“‘作家’更重要,我们的时代更需要作家对生活的思考。但我现在用的时间最多的是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最近的15年。国家对上一个历史阶段、农耕时期的文化创造和历史的财富,要有一个家底,所以必须要做名录。天津市有很多文化遗产也进入了国家的名录。留下自己的历史,就是留下城市的记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记得住乡愁。’乡愁怎么记?要凭着城市的文化遗产来记忆。天津市现在保留下来的城市文化遗产的版块,在全国来说算是一流的。比如说,五大道、解放路中街、文化街、鼓楼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村落也要有名录,“我们有七千年以上农耕历史,到现在保留下来的村落共有200多万个。2000年有360万个村落,2011年还剩下270万个村落,10年间,失去90万个村落。经过审批,目的是要保护5000多个传统村落。大家想想,《神鞭》《三寸金莲》重要,还是文化遗产保护重要?”冯骥才有一个历史观:“什么是历史?历史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如果明天看,我们的村落没有了,找不回来了,我们看到这一点了,只有今天把它保护好。所以我愿意放下我的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文化遗产保护。”

          几年前他上《艺术人生》时,主持人朱军问他会把作家、画家、院长、教授哪个身份放在第一位,他选择了作家。那时他觉得,无论是画画还是文化遗产保护,他都更关注其中的文化价值和生活审美,而这些都来自于一个作家对于艺术和土地的情感。但现在,他为自己选择的第一身份却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跟‘有知识的人’的区别就在这儿。”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蒲柳人家(节选)

    刘绍棠

    ①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

    ②那一年是1936年。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③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④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这一来,一丈青大娘可就跟儿媳妇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⑥何满子的爷爷,名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古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

    ⑦他的外号叫何大学问。

    ⑧自从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也真在学问上下起功夫来了。过去,他好听书,也会说书;在荣膺这个尊称之后,当真看起书来。他腰里常常揣着个北京老二酉堂出版的唱本,投宿住店,歇脚打尖,他就把唱本掏出来,咿咿哦哦地嘟念。遇上生字儿,不耻下问,而且舍得掏学费;谁教他一字一句,他能请这位白吃一顿酒饭。既然人称大学问,那就要打扮得斯文模样儿,于是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人们看,在长城内外崇山峻岭的古驿道上,这位身穿长衫的何大学问,骑一匹光背儿马,左肩挂一只书囊,右肩扛一杆一丈八尺的大鞭,那形象是既威风凛凛又滑稽可笑。而且,路遇文庙,他都要下马,作个大揖,上一股高香。本来,孔夫子门前早已冷落,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塌破败,只剩下断壁残垣,埋没于蓬蒿荆棘之中,成为鸟兽栖聚之地;他这一作揖,一烧番,只吓得麻雀满天飞叫,野兔望影而逃。

    现代文阅读Ⅱ

    小 吕

    汪曾祺

    ①火车过来了。

    ②先是一个雪亮的大灯,亮得叫人眼睛发胀。大灯好像在拼命地往外冒光,而且冒着气,嗤嗤地响。乌黑的铁,锃黄的铜。然后是绿色的车身,排山倒海地冲过来。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园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 , 川流不息地追赶着……

    ③这些,小吕都太熟悉了。夏天睡得晚,老是到路口去看火车。

    ④小吕是果园的小工。这孩子长得清清秀秀的。念到六年级了,忽然跟他爹说不想念了,要到果园做活去。他爹想:果园里能学技术,也能学文化,就同意了。后来才知道,他还有个心思。他有个哥哥,在念高中,还有个妹妹,也在上学。他见他爹张罗着给他们借钱交费,他就决定了:我去做活,我哥、我妹能够念多高就念多高。这样,他就到果园里来做活了。每回领了工资,除了伙食、零用(买个学习本,配两节电池……),全部交给他爹。

    ⑤果园里有许多活,大工来做有点窝工,正需要一个伶俐的小工。登上高凳,爬上树顶,绑老架的葡萄条,果树摘心,套纸袋,捉金龟子……小吕很快就对果园的角角落落都熟悉了。他知道所有果木品种的名字,而且准确地知道每一棵果树的位置。

    ⑥小吕原来在家里住。七月,果子大起来了,需要有人下半夜护秋。组长老张照例开个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小吕说,他愿意搬来住。一来夏天到秋天是果园最好的时候。满树满挂的果子,都着了色,发出香气,弄得果园的空气都是甜甜的,闻着都醉人。这时节小吕总是那么兴奋,话也多,说话的声音也大,好像家里在办喜事似的。二来是,下夜,睡在窝棚里,铺着稻草,星星,又大又蓝的天,野兔子窜来窜去,猫头鹰叫,还可能有狼!这非常有趣。

    ⑦小吕很佩服果园技工张士林,佩服他那么年轻,才十九岁,就对果树懂得那么多。不论是修剪,是嫁接,都拿得起来,而且能讲一套。他佩服张士林看那么厚的书,比一块城砖还厚,还搞试验,培养葡萄抗寒品种。小吕愿意自己也像一个真正的技工。可是自己觉得不像。缺少两样东西:一样是树剪子。在果园做活的大人,每人都有一把树剪子,装在皮套子里,挎在裤腰带后面。他多希望也有一把呀,走出走进——赫!可是他没有。他没有专用的,当然总是不那么好使。这不带劲!看起来倒像是不会使剪子似的!气人。

    ⑧组长老张见小吕剪两下看看他那剪子,剪两下看看他那剪子 , 心里发笑。有一天,他叫:“小吕!过来!这把剪子交给你。小人小马小刀枪,正合适!”这把剪子特别轻巧。小吕可高了兴了,十分得意:“做啥像啥,卖啥吆喝啥嘛!”自从有了这把剪子,他真是一天不离身,没有事就把剪子拆开来,用砂纸打磨得锃亮。另外一样,是嫁接刀。他想自己先练习削树码子,练得熟熟的!也不用公家的刀,自己买。用惯了,顺手。

    1961年11月25日写成

    (节选自汪曾祺《羊舍一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年花开

    钱海燕

    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③“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⑤“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⑥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⑦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⑧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⑨“喝杯茶吧。”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⑩“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⑪“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⑫“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⑬“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⑭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⑮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任务一:班级组织“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请你参与。

    千里江山图(节选)

    孙甘露

    这房间本就没有窗,外面那扇窗也被封了一大半,再加上关着门,审讯室里一片昏暗。有人打开桌上的灯,这是特制的审讯室聚光灯,人家发明这种灯,原本是打算在舞台上用的,却让他们用到这里。这灯亮得吓人,卫达夫被它一照,眼睛顿时一阵刺痛,灯光聚拢在一起,光圈笼在他身上,这下他觉得周围更加黑暗了,隐约看见桌边有两团黑影,前面那个他勉强辨认出来,是侦缉队游队长,坐在侧后方那个人,就完全面目不清了。

    房间里面沉默了很久,间或外面有几声火车进出站的汽笛声,可是传到这个四处密封的房间,声音也似乎隔得很远。火车过去后,房间变得更是死寂一片。卫达夫竭力让眼睛避开直射的灯光,但灯光好像可以从任何角度笼罩住他,怎么转头也让不开。他被照得浑身发热、冒汗,头开始疼痛。光线突然好像变成一种巨大的声音,在他的耳朵里隆隆作响。

    “知道为什么把你抓进来吗?”游天啸毫无新意地开了口,声音也很遥远,像是从水下听见水面上有人在说话。卫达夫突然微笑起来,举起两只摊开的手,手腕对着手腕转动了一下,嘴里说一声,卡!

    游天啸愣住了。只听卫达夫接着说:“这段话太没有新意了,游队长重新来一个。每次你们都会问人家,你知道为什么把你抓进来?你抓人家进来,你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吗?

    游天啸不怒反笑,侧头对坐在他背后的阴影说:“这个卫达夫,别看他平时黏糊糊软塌塌,关键时候还有点青皮光的劲头。”

    阴影似乎轻微晃动了一下,但没有说话。

    “上一次四马路菜场开会,你也去了。你跑得快,没有抓住你。”

    “什么菜场?开什么会?你怎么知道我也去了?”

    “这几天你去哪儿了,怎么又不回家了?”游天啸又问。

    “你又不是我老婆,我不回家关你什么事。”

    这下连阴影都失声笑了一下,但旋即停止,倒像是清了清嗓子。

    “你没有老婆孩子,这倒是你的优势。”游天啸认为自己这句话说得意味深长,停顿了片刻,又接着说,“不过连老婆孩子都没有,你做人也失败得很。”

    卫达夫并不接话,似乎在想着什么心事。游天啸以为自己这句话说对了地方,连忙乘胜追击:“你那些同伙,包括陈千里,也让我们全都请到这里来了。这里房间很多,他们正在旁边审着呢。”

    卫达夫心里一惊,旋即知道那是对方诓骗他,他没有作声。法华镇一带也是越界筑路之地,治安分别归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三方警察管辖。他们隐蔽得很好,搜捕并不容易,如果用密捕和绑架的办法,却又并不知道他们躲在哪一幢房子里。

    “说说看,你的同志们最近都在忙什么呢?”

    我天天陪人看房子,你说的同志是谁我不认识。再说,你想知道别人在忙什么,你要问他们自己呀。”

    “知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游天啸突然提高声音,“你跟我们唱滑稽,想死得快点?”

    卫达夫又不说话了。

    “把陈千里交给我们,你想要什么我们都可以满足你。”

    “我不认识那个人,再说出卖别人的事情,卫达夫也做不来。”

    “你还蛮讲义气。很好,国民党也喜欢讲义气的人。说说看,你可以把什么交给我们,换你自己一条命?”

    卫达夫想了一会儿,说:“要不我给你打个欠条,你放我出去,等我哪天卖房子发财了,我送你一万大洋?我卫达夫说话算话,一定不会赖掉这笔人情账。”

    为了让卫达夫学会好好说话,游天啸叫来几个壮汉,把他拉到另一个房间。卫达夫的头又被蒙住了,这一回用了黑布棉套。因为要在心理上对卫达夫造成足够大的压力,准备工作做得十分缓慢。棉套从上往下罩住他的头以后,用绳子在底下收紧,再把他的手脚都绑住,头朝下倒吊了起来。

    尽管蒙着头,卫达夫仍然意识到自己被吊得很高。他们开始用一种稳定的节奏拍打他的头部,拍打得并不很重,但是频率很快,他的头像拳击沙袋那样左右晃动。没过多久他就觉得脑袋像要炸裂开来那么疼痛。拍打的声音越来越响,甚至连耳廊与棉套摩擦的声音也变得刺耳难忍。

    他失去了时间感,觉得这个过程无休无止,甚至可能永远也不会结束。

    过了很久,有人隔着棉套问他愿不愿意好好回答问题。他没有发出声音,也没有哪怕轻轻动一下脑袋。于是特务们开始对他的各处关节下手。他的臂肘和膝盖关节被人朝反方向使劲推。把他拉直按在地上,脸贴着地面,从后面向前拉他的手臂,他的肩关节咯吱作响,似乎正在慢慢断裂

    [注]《千里江山图》是孙甘露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1933年设于上海的党中央机关的战略大转移为背景,描写了上海特别行动小组在实施“千里江山图计划”时克服各种困难危险,勇敢完成任务的故事。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