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语文选修16《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第三节《培养创新意识》同步练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如何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自身所负担的使命,这对于教育工作者以及许多家长来说,也常常感到棘手。 B、依法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出项目,建立社保机构独立预算和全国统筹预算,是我国社保机构能力建设的创新战略。 C、由于一至七号“神舟”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强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D、2008年12月15日,两岸同胞企盼了数十年之久的“三通”梦终于圆了,这将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发现其中有无穷的宝藏可作为学习的典范,同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________,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________,而是有因有革,才有了宋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________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________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宋人经过巨大努力后,宋诗终于能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两大典范在古典诗歌史上。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条金黄的稻草龙,时常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舞动。

在故乡,正月初一过新年,家家户户都是过中节,也就是中午这餐算是过节的正餐,大鱼大肉,最为丰盛,于今亦然。吃罢中饭后,若是不下雨,村民们便会聚集村门口,闲站闲谈 , 会有人扯到龙灯身上,提议扎龙灯,一人倡议,众人响应,于是一年一度的舞龙灯乡俗就此拉开了序幕。

长久以来,故乡的龙灯都是用稻草扎的,自然可称作稻草龙灯,或者草龙灯。扎龙灯,技术含量最高的当数扎龙头。扎宝珠龙头时,众人先用梳理干净的稻草,扎出一个个蒜头状的长秆宝珠,宝珠大的如拳,小的如新母鸡下的蛋,各有类别,各有所用。而后,将二三十个这样的稻草宝珠组合绑扎,渐渐就有了形制,龙首、龙角、龙眼、龙耳、龙嘴、龙舌、龙须……应有尽有,活灵活现,看起来威猛又漂亮,气势不凡。扎龙灯的时候,有的小孩子也拿稻草扎制自个儿玩耍的秆龙灯,有时也在自己的龙灯上插上几支点燃的香火,摇一摇,舞一舞,学着大人舞龙灯的样子,一如龙子龙孙 , 玩得十分开心。

舞龙灯时,村中就会自发地有一群人,大人、少年和儿童,从朝门口的盘龙处,举起这条长龙,敲锣打鼓,在石板巷子里游走,挨家挨户收香。场地上人影攒动,众声喧哗,众人将这些香火,一支一支插满龙头、龙辫、龙节、龙尾,顿时,一条浑身布满火红光点的香火龙,在黑夜的映衬下璀璨明丽,神采奕奕。

①在那个远去的淳朴年代②春节期间,精彩呈的舞龙灯杰演艺术,③成了故乡人人参与的重大活动④与耍狮子、看戏一道,⑤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样和的年俗娱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