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读《愚公移山》,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  )

A、对待困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B、静止的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矛盾。 C、人如何正确的估价自己的力量。 D、智者有时不“智”,愚者有时不“愚”。
举一反三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欧阳修谪滁州,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乎?”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释】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活动六: 文言文阅读——体悟古人登临境界之异】阅读三则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材料二:

景公登牛山

【汉】韩婴

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国子、高子曰:“然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况君乎! ”俯泣。晏子曰:“乐哉! 今日婴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袭笠而立乎畎亩之中,惟事之恤 , 何念死乎! ”景公惭,而举觞自罚,因罚二臣。

(选自《韩诗外传》)

材料三:

送李愿归盘谷序

【唐】韩愈

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 我则行之。

(选自《韩昌黎集》)

【注释】①婴:晏子,名婴。②恤:担忧、忧虑。③本文写于送好友李愿回盘谷隐居时,当时韩愈已经很长时间未得朝廷重用。盘古,地名。④茹:屹。⑤何意:这就是) 不被时代赏识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