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步练习

根据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内容填空

挖到五米深的,一股泉水而出。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朋友
    小儿今年四年级,每天放学后都忙着呼朋唤友,打打闹闹地互换各类卡片;周末还要组织同学们搞小队活动,上兴趣班,看上去忙得很。________星期天下雨,搞不成活动,没有小朋友来,他________会拉开窗户朝外面看他养的几盆花草。冬日的冷雨打在金盏菊小小的花瓣上,花蕊里积着一小弯盈盈浅水,他就在日记里马马虎虎地写道:“雨溅在花瓣上,乒乒乓乓像放鞭炮……”我忍不住笑道:“儿子,太夸张了吧。”
    十多岁的男孩,心思都在玩上,教会他细细观察人和事,不是件简单的事。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婴幼儿时期,________年龄小,________只要给他们吃饱、穿暖,健健康康的就行了。长成小小少年,就有了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玩伴了。为人父母的,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懂得孩子的心的,以为只要把孩子所有的空闲时间都利用起来,就能使孩子充实、快乐。其实,小小少年在壁闲时间里,最想要的是朋友的友谊。
    记得儿子上幼儿园时,一天傍晚,从外面玩回来,满头汗,花猫脸,浑身上下泥迹斑斑,手里却举着一捧新鲜的桂花枝,说是阿婆朋友送的。我没大留意他的话,随手拿了只玻璃杯装了点水递给他,让他自己摆弄。
    过了几天,儿子又带回一捧缀满绿叶红果的橘树枝。一进门就对我说:“阿婆朋友家的橘子多还吃呀,妈妈,你也吃一个。”我看着他,问:“阿婆朋友到底是谁呀?”儿子说:“上次我和小朋友们在阿婆家外面玩,周寒生鼻子出血了,阿婆给他止了血。阿婆还说,下次,我们有困难就找她,她是我们的朋友!”哈哈,笑死我了,瞧瞧我的儿,一点点大的人,就在外面交了老太太朋友了。
    后来,我们搬家了,儿子也上一年级了。。一天放学回家,儿子脖子上挂了一只红绒线编的小网袋,里面是一只绿壳鸭蛋。儿子兴奋得结结巴巴,过了好长时间,我才听清了这只鸭蛋的来历。                       后来,我真的好感动,为这一老一少纯真的感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侗寨鼓楼

    走进侗乡,_______向哪个寨上望去,最先映入眼帘的,_______是那个象征民族团结、吉祥兴旺的鼓楼。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在侗乡,有寨必有鼓楼。它古朴端庄、雄伟壮观,集宝塔和亭阁的优雅于一身,全部纯杉木结构,不施一钉一铆,顶梁柱拔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运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牢固而谨严。每层檐口采用我国至今保存不多的古典建筑“人字形斗拱”艺术,数百年不斜不朽。顶部中央多安琉璃葫芦,阳光照射,耀眼生辉;翘角上雕塑的禽兽饰物,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层檐多施彩绘,玲珑雅致,五彩缤纷。其顶层常置一面牛皮大鼓,遇事则由主事击鼓聚众,决策定夺。

    侗族的鼓楼,在《北史》卷九五就有侗族先民“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日干栏”的记载。《唐书》《梦广杂著》等古代文献中,均对侗族的鼓楼有较详细的描写,“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由此可见,鼓楼是侗家人集会、议事、休息和娱乐的活动场所,是他们喜爱集群社会生活最明显的体现,更清楚地展示了原始鼓楼文化的情景。

    每当夜幕降临,男女老少都爱聚集在鼓楼,吹起芦笙曲,弹起牛腿琴,跳起多耶舞,唱起琵琶歌。他们载歌载舞,欢庆丰收,歌唱美好的新生活。鼓楼成了歌的海洋,洋溢着幸福和欢笑。著名的多声部合唱——“侗族大歌调”,就是在这里得以完善和提高,为填补祖国音乐艺术的空白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是侗族人民的骄傲,是侗族鼓楼文化的最好见证。

    我常想,侗族人民为什么对鼓楼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对建造鼓楼格外热心?不论工程多大,耗资多少,都是侗民自愿捐款、捐料、捐工集体修建。鼓楼建成后,要推选一位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壮年人看护,每天把鼓楼打扫得干干净净。炎炎夏日,将一桶桶清泉水挂在楼柱上,供人们解渴;隆冬岁月,则燃起篝火,使鼓楼里温暖如春。

    鼓楼,连着侗家人的心。

    千百年来,鼓楼作为历史的证人,一直和侗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它包含着侗家人的无数辛酸和欢乐。有首侗歌是这样唱的:“鼓楼是村寨的暖和窝,没有鼓楼没处寻欢乐,高高的杉竖起鼓楼架哟,有了聚集的场所有了欢乐的歌……”

    我_______是汉人,_______生长在侗乡,是鼓楼里的山歌把我养大,自然对鼓楼有着深深的眷恋。无论走到哪里它都在我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伴随着我的生活,激励我迈步在人生的旅途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