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语文选修11《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3课《三棵树》同步练习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月端阳节,家家粽子香。”端午节吃粽子,是民间最为普遍的习俗。 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C、《舌尖上的中国2》共分8集,其中第三集“时节”呈现的美食都是随季节、时令变化而应季出现的。 D、文化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各个民族之林的根本,品位、道德、以及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切脍不知始于何时。《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以“食”“脍”对举,可见当时是相当普遍的。北魏贾思起《齐民要术》提到切脍。唐人特重切脍,杜甫诗累见。宋代切脍之风亦盛,《东京梦华录》:“多垂钓之士,必于池苑所买牌子,方许捕鱼。游人得鱼,倍其价买之。临水斫脍,以荐芳搏,乃一时佳味也。”元代,关汉卿曾写过“望江楼中秋切脍”。明代切脍,也还是有的,但《合瓶梅》中未提及,很奇怪。《红楼梦》也没有提到。到了近代,很多人对切脍是怎么回事,都茫然了。

①____?杜诗邵注:“蚣,即今之鱼生、肉生。”脍更多指鱼生,脍的繁体字是“绘”,可知。杜甫《阅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对切脍有较详细的描写。脍要 切得极细,“脍不厌细”,杜诗亦云:“( )。”

与切脍有关联的,是“生吃螃整活吃虾”。生螃蛋我术吃过,想来一定非常好吃。活 虾我可吃得多了。前几年回乡,家乡人知道我爱吃“呛虾”,于是餐餐有呛虾。我们家乡的呛虾是用酒把白虾(青虾不宜生吃)“醉”死了的。解放前杭州楼外楼呛虾,是酒醉而不待其死,用括虾盛于大盘中,虾蹦得滥桌,客人食而掘之。用广东话说,这才真是“生 猛”。听说楼外楼现在也不卖呛虾了,惜哉!

我以为醉蛋是天下第一美味。家乡人贻我醇蟹一小坛。有天津客人来,特地为他剁了几只。他吃了一小块,问:“是生的?”就不敢再吃。

“生的”,为什么就不敢吃呢?我以为“切脍”之风,可以恢复。如采党得这不卫生,可以仿照纽约南海序的办法:用“远红外”或什么东西处理一下,这样既不失本味,②____。如果这样还觉得“略应”,吞不下,吞下要反出米,那完全是观念上的问题。 当然,我也不主张普遍推广,可以满足少数老装的欲望,“内部发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说,谁最有资格见证这座古都由历史深处走来的脚步,我想除了天上的日月星辰,(甲)。

北京的地界儿,多古树。它们有机分布在各自的地盘。每一株,都俨然一位镇守边关的老将军。①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古老北京,②在它1641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③分布着约4万余棵古树,④可谓地球上古树最多,⑤分布密度最广的城市之一。北京古树伴随古都古城的纵深发展,年轮不断增扩,其古韵便渐渐从内到外生发出来。

古树的落地生根,仿佛接受了上天的旨意与安排,它们所承载的功能,无可比拟。古树汲天地精华,聚日月光芒,以壮其筋骨,盈其气血。北京古树,好一派威武景象!

北京的古树大多植于辽金时期至明清两代,最早的可追溯到汉唐两朝。眼下,它们都是有“身份证”的树,每棵树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名气都很大,   A   :有的古树曾被古代皇帝御封;有的古树因为外形独特或拥有一段美丽浪漫的传说而得名;有的古树在有名之后,人们再度完善和丰富了其传说,使古树的气场更强大

北京古树的生态价值尤为直接,体现在制造氧气、调节温湿度、滞尘降噪等方面、它们巨大的树冠能够遮蔽阳光直射,降低气温,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从而维护生态平衡。

北京古树的存在,不可或缺。古树与古都相伴,古都与古树相拥偌大的北京倘若没有了古树的装点与陪伴,确是少了些古意。古树无可替代。它的根(乙),就要在它破土的地方站立几百上千年,这壮举算得上伟大了

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北京的每一棵古树都活出了各自的气韵与风度。如果它们长有一张老北京人的嘴巴,一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北京故事。

北京现存的古树,借盛世之光,国家之兴,棵棵都精神矍铄,   B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