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白杨礼赞》同步练习

对下面是对课文《白杨礼赞》的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B、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 C、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D、作者先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采用的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病毒的话

   我们家族的名称是“病毒”。顾名思义,就是能致病的毒物。因此,人们谈病毒色变。可是,这不能赖我们呀!是你们人类给我们起了这么一个不雅的名称。

   我们也不好怪人类,给我们起这个名称也是有来由的。19世纪末,烟草得了花叶病;荷兰植物学家比林杰克把病的烟叶捣碎,挤出液汁,用没有上釉的瓷过滤器过滤,滤过的液汁用当时最好的显微镜都检查不出有什么细菌,可是它仍然能让烟草得病。比林杰克认为,这一定是比细菌还小的微粒在作怪。他把这类微粒叫做“病毒”,人类就是这样结识了我们。后来发现,人类许多疾病,如流感、麻疹、肝炎等等,其罪魁祸首也都是我们。把我们称作病毒就更有理由了。

   人类的本事越来越大,科学家终于看到了我们的真面目。我们家族最小的成员只有细菌的千分之几那么大,直径只有百万分之一厘米,大的也只有百万分之二十五厘米。(A)我们的构造比细菌还简单的多。我们根本没有细胞结构,只不过是由一个核酸分子(一种记录遗传密码的物质)外包一层蛋白质外壳而已。

   其实同世界万物一样,我们之中有有害的病毒,也有有益的病毒。

    20世纪初,科学家就发现,我们家族中有些成员有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内的本领,能钻进细菌体内,在那里繁殖,使细菌死亡,科学家把它们叫做“噬菌体”。(B)人种了牛痘可以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力,牛痘就是经过“改造”后毒性减弱的天花病毒。经过这一番改造,它不仅不再危害人类,还反戈一击,帮助人类消灭这种可怕的传染病。现在许多种疾病的病毒已经被用来制造疫苗为人类服务了。我们家族中还有一些成员叫做“肠道腐生病毒”。它们在婴儿出生以后不久就进入婴儿肠道,在人一生中始终呆在那里。其中有些是有益的。它们可以促进人体产生有防治疾病作用的干扰素,抑制能致病的肠道病毒、流感病毒等等。科学家现在已经制成活肠道病毒、流感病毒等等。科学家现在已经制成活肠道病毒疫苗,它能预防多种传染病,甚至还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哩!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小题。
                                                                                                            最后的背影
                                                                                                               张秀超
      (1)父亲在我尚没有真正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就离我而去,已经20年了。
      (2)父亲走后的多年里,我在生活的海里沉浮飘荡,他不怎么入我的梦,昨日夜里,我忽然见到了他。父亲身穿青袄,坐在地头的榆树下,口中叼着烟袋,我似乎知道他已是隔世之人,问他:“你还好吗?”
     (3)“我在那边还种地。”说罢,转头向田里走去,留给我的是若有若无、缥缥缈缈的影子。
     (4)我撵他,可腿迈不开步子,叫他,却喊不出声。在惊悸中醒来,秋夜正浓,半轮月儿在天,四边一片寂静。我不能再入睡了。
     (5)悄声走进书房,默然地坐在书桌前,耳边还想着那句话:我在那边还种地。我的眼里流出泪来,父亲生前的影像便浮现在眼前。
     (6)那年,父亲近60岁了,又患了肝病,他骨瘦如柴,虚弱无力。那时,我的几个哥哥姐姐都已成家了,只有刚结婚的小哥同我和父母一起,小哥的媳妇看到父母年老又有病,不能做活,我又读书,觉得同我们一起过是吃亏的,故此,对供我上学是颇不情愿的。父亲为了证明我们仨人不全是吃闲饭的,就硬撑着下地。
      (7)那年秋天收土豆,嫂子说忙不过来,执意要我回家收秋,我不敢违拗,只好请假回去,我怕落的功课太多,做活的间隙,看几眼书,哥嫂不愿意了,怨我的心事不在做活上,有气的哥哥抡起鞭子使劲地打那头拉犁的年迈老牛,眼看鞭子就要落到牛的身上。父亲脸色青黄,大口喘着气,他从哥哥的手中拿过鞭子,扶着犁向着地的那头走去,父亲被犁杖带着踉踉跄跄往前跑。瘦削的父亲跑了两垄,就一头栽倒在地上了,此后许久起不了床。
      (8)深秋的时候,学校放了几天假,让我们回去拿换季的衣服和准备冬天烧炉子的柴火。
      (9)回到家,我的眼里涌动着泪水,我说:“我不想读书了,你也别再受这累了。”
      (10)“不算啥,只要我能动,就能供你。”他又说:“人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你那么爱读书,学得又好,咋也得把书念下去!”
      (11)这次上学走的时候,我难以启齿地告诉父亲,学校要交冬天烧炉子的柴火,交钱也行。父亲说,不犯愁,过几天送柴去。初冬一天的下午,父亲来了,他赶着牛车,拉了一车的柴火。都是一小捆一小捆的。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一捆捆从山上扛回来的,他没力气,每次只能背两小捆。老师看父亲吃力的样子,招呼一些男同学,帮助我把车卸了,父亲蹲在墙角,灰黄的脸上挂着感激的笑。
       (12)卸完车,父亲让我跟他到镇上去一趟。他送柴火,也把那些草穗拉来了。
       (13)到镇上的货站,卖了草穗。我看父亲脸色已冻得发白了,我说去吃碗馄饨,暖暖身子吧。父亲说不用,一会儿就到家了,他把卖草穗的18元钱全给了我,又从青棉袄里襟的小兜子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21元钱,他叮嘱我一定要拿好,并告诉我这钱是悄悄地给我攒下的,不要跟别人说。我的心苍凉而沉重,有说不出的酸楚,我把父亲送出小镇,过了白水桥,就是通往家乡的山路了。
      (14)父亲站住了,他说:“你照管好自己,以后遇事要往前想,就总有奔头!”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看我。说罢,他转过身,手牵着牛的缰绳往前走,父亲与黑牛并肩走在空旷的山路上。
        (15)寒冬的风呼呼地刮动着,父亲只穿一件黑棉袄,外边没有皮袄大衣之类遮寒,他弓着身子,一只手牵着牛,一只手遮在额前挡风,吃力地往前走。我望着他一步步走远,后来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眺望,视线里那凄寒的背影,渐渐变成一个黑点儿,一会儿融进苍茫的暮色里了。
       (16)不想,这背影竟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后的记忆。父亲回去不到十天就去世了。
       (17)我那时总觉得,当时的父亲就如淋在深秋田野里的一棵枝枯叶落的老玉米秸,而我就像十月的小阳春里,不合时令茫然冒出来的一株小花。父亲临近生命的大限,而我这颗渴望开花结果的小花,要生存下去,在没有父亲这座山的护佑下,景况该是何等的艰难!
      (18)父亲死后不久,我的书就没有办法念下去了,我被命运沉入生活的海中,上下漂浮,受尽了风霜浪打,可在漫长的求索旅途上,眼前总有个影子,耳边总有个声音对我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这影子这声音使我在任何艰难的境遇下,永不言弃,百折不挠,坚定地向着心中的目标远行。
      (19)生活不辜负我,我终于实现了用文字铸造事业的梦想。
     (20)今天,父亲入梦,勾起了我点点滴滴的忆念。可父亲留给我的记忆仍旧是模糊的:他的笑容是模糊的,他的喜怒是模糊的,就连他的面庞似乎都是模糊的;而留在记忆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着黑衣的、踉跄而凄寒的背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光污染

    ①一百多年前,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创造了一个光明的奇迹。但爱迪生不会想到,电灯让人类走出对黑夜的恐惧的同时,却让人类失去了本来拥有的美丽纯净的夜空。研究表明世界上将近2/3的人口生活在光污染的夜空环境之下。现代文明程度越高的地区,光污染也就越严重。在一些完全被现代文明覆盖的地区,几乎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黑夜。对居住在那里的人们而言,璀璨星空只是一个遥远而又浪漫的幻想。

    ②日益严重的光污染成了天文学家的噩梦。天文台的仪器只能“看见”比背景更亮的东西,当地球上空被人工灯光浸泡时,一些暗淡的星体就消失在视线里了,这给观察太空造成了许多困难。更为严重的是,来自数十亿光年之外的光子在穿越宇宙的漫长岁月后竟然在最后的几千分之一秒里被地球的光淹没,无法到达望远镜的镜头上。

    ③受困扰的不仅是天文学家,光污染也扰乱了许多昼伏夜出的野生动物的生理节奏,干扰了它们的常态行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小型食肉动物和啮齿类动,20%的灵长类动物以及80%的有袋动物,都是夜间活动的动物,它们很多都成为光污染的直接或者间接受害者。比如有一种喜欢在晚上鸣叫的树蛙,如果周围有强烈的灯光,它们就不再出声。雄蛙如果不叫就无法吸引雌蛙繁殖后代。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到树蛙的生存。生态学家指出,光污染对动物的危害,不亚于栖息地的缩小、含有化学物质的垃圾倾倒等其他环境问题。

    ④光污染给夜间飞翔的鸟儿带来的灾难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夜间飞翔的鸟儿依靠星光和月光导航,建筑物上炫目的灯光会令它们迷失方向,特别是在雾、雨天的后半夜。北美洲有450多种夜间迁移的鸟都发生过与高楼相撞的惨剧,其中还包括一些濒危物种。1954年在美国佐治亚州,曾发生过接连两个晚上5万只小鸟死于空军基地的惨剧,它们为灯光所吸引直冲地面。1981年,另有1万只鸟接连撞上一个被探照灯照得通明的发电厂的大烟囱。

    ⑤光污染也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研究人员对生物钟节律进行研究后发现,大多数生命都只能在黑暗的环境下分泌一种叫做褪黑激素的荷尔蒙。对老鼠进行试验后发现,夜间少量的光照也会减少褪黑激素的产生,导致肿瘤的生长。虽然人类对于夜间灯光的敏感程度比老鼠和其他低等动物要低得多,但持续的夜间照明灯光也会扰乱人体生物钟,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光污染还是导致近视高发的一个原因。据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两岁前在开着灯的房间里睡觉的孩子,近视率约为55%;而习惯熄灯睡觉的孩子,近视率只有10%左右。因为当我们闭上眼睛睡觉时,灯光会透过我们的眼皮,使得本来应休息的眼睛不得不继续工作。

    ⑥昼夜交替是一种自然规律。从根本上说,黑暗是无害的。现代生活少不了照明但是我们可以将光限制在需要的地方,尽可能减少光污染,还地球一个纯净的夜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讨分数的人

徐慧芬

    一阵小跑声过后,学校走廊里,一个男生小声而急促地叫我,我立定问他:“有什么事吗?”

    他期期艾艾地说:“我——我能到你的办公室去说吗?”我点点头。他进来后,小心翼翼关上门后,将手上卷着的画纸摊开在我面前说:“老师你看,我觉得自己画得挺好的,为什么只有65分呢?我看他这张还没我的好呢,他都70分呢。”他把同桌的那张画也摊了开来。

    啊,原来是来讨说法的。这是一张美术作业,临摹书上的一幅写意国画《梅花麻雀图》。这算是期中考试了。

    两张画摊在桌上,我给他分析:“你这张,梅花点得还蛮像样,麻雀的形体姿态也不错,可偏偏是‘点睛之笔’不准确,眼睛画偏了,这不是犯了常识性的错吗?他这张也有缺点,梅花浓淡深浅缺少变化,但作为画面主体的麻雀画得还是到位的……”

    他听明白了,似乎也服气,但还不走,磨磨蹭蹭,抓了一会儿头皮,终于说出了要说的话:“老师,你这次能不能开开恩,送我5分,下次还你,行不行?”

    我笑了起来,教书好些年了,还没碰到过这样的学生。

    “你说说看,为什么一定要送你5分呢?”

    “你表扬过我的,说过我画画蛮好的。”

    “啊,我表扬过你?”

    “是的,你表扬过我两次,一次画素描头像,你说我暗部画得蛮透气,没有闷掉。还有一次画水彩,你说我天空染得蛮透明,没有弄脏。”

    “可是这次你只能得65分呀,再说这是考试,老师应该公正,是不是?”

    “可是我这次已经向我爸说过我美术考得不错的,否则老爸要说我吹牛,又要打我的……”

    “65分已经超过及格线了,以后再努力一下就是了。”

    “不不不,老师,我只好实话告诉你,这次期中考,几门主课我都没考好,语文65分,英语刚及格,数学只得了55分。我爸气死了,用皮带抽我,用脚踢我,说我没有一门考得像样,我说我副科蛮好的,美术至少能考70分……老师,你看——”

    他撩起一条裤腿,露出了几条青紫的伤痕。

    我不再多说,拿出一张宣纸,让他重画一幅。

    半小时后,我用朱笔在他的画上写了个“70”,很醒目。出门时,他向我鞠躬,又轻轻问一句:“老师不会告诉其他同学的,对吗?”我含笑。

    多年以后……

    我在地铁月台上等车,一旁座椅上一个男子向我微笑行注目礼,而后站起来说:“您不是教我们美术课的老师吗?”

    “你是?”我记不得他是哪位了。

    他说:“我就是那个向你讨分数的学生呀!”于是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那一幕。月台上,我俩相互把上述故事一点点补充完整。

    我问他现在在哪里工作,他说了一家公司的名称。

    “那么,你现在是否经常向你的老板要求加薪?”我和他开起了玩笑。

    他笑了,有些腼腆地说:“我们公司人不多,我当家。”

    “啊,那你就是老板了,你后来学的什么专业?”

    “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搞软件设计。”

    “你过去数学好像不怎么好的,怎么选了这一行?”

    “老师,你还记不记得,那次在你办公室里你对我说的一句话,你说,像你这么聪明,想得出讨分数的人,怎么可以数学不及格?”

    我说过吗?记不清了。可是他却一直记着,并为此改变了自己。

(选自《青年博览》2016年第9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代名士张伯驹

    ①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堪称“中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②张伯驹7岁时被过继给其伯父长芦盐运使张镇芳。当时科举刚刚废除,新式学堂方兴未艾,张镇芳却沿用旧式家塾教育,请来名师为张伯驹启蒙。他从《三字经》《千家文》等学起,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9岁时,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20多岁时已读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更是脱口而出。

    ③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这位翩翩公子能够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摒弃世俗,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填词作诗,写字作画,学唱京剧,凡是喜爱的事情,他都一心钻研,并且做到极致。

    ④张伯驹天资超逸,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洪宪纪事诗注》《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另外,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造诣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亦擅长书法,其书法源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

    ⑤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自幼喜爱京剧,后跟李佩卿学戏,从钱包森、王福山习武工。学习期间,他严守传统,苦下功夫,吊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只一年就能登台演出,1930年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岩等组织了“国剧会社”。

    ⑥张伯驹的生活被人形容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由于他对世俗生活相当淡薄,在他人眼里,张伯驹的言谈举动便十分“怪异”,不循成规。高朋满座之时,众人谈笑风生,他若觉得话不投机,就坐在一边摸下巴颏儿,一根一根的拔胡子。他生活在政治大家族里却始终与各派政治势力保持一段距离。身为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老板,他对“毛票换大洋”的生意经丝毫没有兴趣,完全是个甩手掌柜,总经理有事来问,他不住点头说“是,是,是;好,好,好;可以,可以,你看着办吧。”虽然拥有偌大一份家业,但张伯驹在生活上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轮子而且能转就行了。因为这些,朋友给他起了外号叫“张大怪”,张伯驹每有呼必欣然应允。

    ⑦也许,正是这份狷狂和洒脱,促使他后来用尽毕生精力,散尽毕生财力来收藏古字画,成为“天下第一收藏家”。

    ⑧民国时期,中国政局混乱,许多古董商唯利是图,致使大量国宝流落海外。张伯驹对此甚为痛惜,所以为了收藏古字画一掷千金,哪怕变卖家产或借贷也在所不惜。他曾花4万大洋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变卖了自己最喜爱的宅院甚至妻子潘素的首饰,用110两黄金收藏了范仲淹的《道服赞》;以240两黄金保住了中国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尽管此后他债台高筑,但是直至后来,即使他被绑匪绑架,生命堪虞时,犹称“宁死魔窟,绝不许变卖家藏”。经他收藏的书画字迹有118件之多,建国后,这些名贵的收藏大都被他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和吉林博物馆。无偿捐献之后,政府欲奖励其20万元,但张伯驹婉言相拒,分文不取。无奈之下,时任文化部部长的茅盾只得亲笔为张伯驹颁发了一纸褒奖令。就是这张嘉奖令也被张伯驹随意地搁置在房屋的角落。

    ⑨文革期间,张伯驹被诬陷,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也失去了工作,只能靠变卖家中残存家当度日;但张伯驹照样上香山,爬鬼见愁,游西安访古人遗迹,吟诗填词,不改其乐。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此称赞他:“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⑩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一生,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也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他折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一种耀眼的光芒,也温暖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摘编自任凤霞《一代名士张伯驹》一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电子大脑”解读人脑

    科学家在7000名志愿者的协助下,联合研制成功了“电子大脑”。这是科学史上第一次制成能够“解读”思维的“人脑图”。设计者说,这是一项未来技术,将帮助人类理解人体最复杂的“机器”的工作原理。

    美国洛杉矶大学神经细胞扫描实验主任阿图尔·托加说,学者们的目标是绘制一张既合有人脑结构信息也反映其工作原理的示意图,并确定不同人大脑结构的差异程度。这将有助于诊断哪些情况可能是病态,哪些现象是正常的。托加博士说,新发明将帮助医生找到精神疾病的根源。为此,他们只需把患者的脑部扫描图和人造“大脑图”进行一下比较,“人脑图”是根据几千名精神健全者的基因绘制而成的。在各国学者的帮助下,托加对7000个健康人进行脑部扫描后,总结得到了所有信息。

    人造脑将以“电子化”的形式出现在显示器上,图像是立体的,清晰明了,可以把感兴趣的地方多倍放大。如果有疑问,点击一下“搜索”,一分钟后屏幕上就会给出专家的解释。任何一位医生都可以使用。如有电脑,只要接入因特网就可以了。英国皇家学院放射学教研室的德里克·希尔博士认为:“动感人脑图是医学走向未来的一个突破口,以前遇到脑部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医生只能依靠书本知识和自身经验。而现在可以发现扫描发现不了的最细微的病变。这对诊断精神疾病极为重要。”大不列颠医学研究事业管理委员会的乔·哈伊纳尔教授说:“这项设计对那些用普通手段无法诊断的病人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而这项发明不只是对病人来说很重要。此项研究项目的参与者,生物学博士、关籍俄罗斯人阿尔缅.加斯帕良说:“规模庞大且极其复杂的工作才刚刚开始,2008年以后才会得出具体的结果。但对学者们来说,这是一个相当令人兴奋的期限。因为迄今为止,对于人脑这一人体中最让人迷惑的‘机器’是如何运转的,我们几乎一无所知。直到今天,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用的最‘直观的教材’是一个60岁法国女人的脑。而每个人的身体各不相同,这样的标本并不能作为整个人类的范例。”

    加斯帕良说,这项计划完成时,人们将看到一幅三维人脑图,人脑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尽显其上,每一个在线的因特网用户都可以观看。届时生物学家将根据年龄、性别、基因绘制专门的图表。他还指出:“此前的研究表明,人脑中灰质的多少往往是由遗传决定的,而非年龄和性别。但这些问题仍是个谜。我们知道,一些‘大头脑’有时会遗传,但谁都不知道,究竟是怎么遗传的。新发明将帮助我们解开这个谜。同时我们将搞清楚做梦等边缘意识状态的机制,了解潜意识的奥秘。”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