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奉化市溪口中学、尚田中学等五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瓶子里的爱

    ①那一年,我在一个极偏远的小村当代课老师,那时的生活条件比差,由于远离城市,人们的现念也很落后,许多人家的孩子都早早下地干活了,就算想让孩子上学也供不起,虽然学并不多。

    ②在我的班上,有个叫谢小强的学生,十二岁,家里极穷,母亲长年卧病,早些年吃药看病的,欠了不少外债,使得本来就不富的家更是雪上加霜。可是他母亲的病却一点也没见好。虽然贫困至此,他们却极力让孩子上学,在这一点上,谢小强的父母比村里许多人都强,而小强也很努力,成绩虽不是最好的,但也属于上等。

    ③那年春天,谢小强的妈妈病情加重,由于再无钱看病买药,小强的爸爸便开始四处收集民间的土方偏方,也不管有没有效果,弄到了就让小强妈妈服下去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这些偏方上了,而小强妈妈的病还是继续恶化,这让小强和他爸爸都非常着急和恐慌。

    ④有一天傍晚,我去村外的野甸子上散步,忽然看见小强拿着一辆四股义在挖地。我感到奇怪,便过去问:“小强,你在挖什么呢?”

    ⑤他说:“老师,我爸从前村找到一个偏方,说是有一个和我妈得一样病的人就是吃这偏方治好的。可是个偏方要一百条黑蚯蚓做药引子,我挖蚯蚓呢!”

    ⑥野甸上蚯蚓极多,可黑色的却是极少。那个傍晚,小强费了好大的劲也只挖到两条,他却兴奋地说:“没事,我天天来挖,有一两个月怎么也凑够一百条了!”他充满希望的神情让我动容。

    ⑦从那以后,小强果然一有时间就去甸子上挖蚯蚓,(不管中午还是晚上,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只是,这种黑蚯蚓实在是太少了,有时一连好几天也找不到一条。可是他一点儿也不沮丧,相信总有一天,一百条蚯蚓会挖够的。

    ⑧我曾去过一次谢小强的家。那天他妈妈的精神状态很好,斜倚在炕上和我说了许多话。我发现她说话和普通的农村妇女不一样,一问才知,她居然是高中毕业的!难怪她那样积极支持小强上学。后来,她指着窗台上一个大大的敞口玻璃瓶子,对我说:“小强挖回来的蚯蚓都养在那里呢!”

    ⑨我过去看,瓶子里装了大半瓶,有一些蚯蚓在里面翻动。我真的怀疑这个偏方是否真能对她的病有疗效,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我知道这些偏方都是没用的,她们找来了我就吃,给孩子一个希望呗!”

    ⑩转眼三个月过去了,小强仍没能凑够一百条黑蚯蚓,他对我说:“我总觉得应该够了,可一查总是差上许多,我再加把劲儿,很快就够了,那时妈妈的病就能好了!”

    ⑪我没有告诉小强早就想告诉他的办法【A】 , 那就是把蚯蚓弄断,慢慢的一条就会变成两条。

    ⑫可是,小强的妈妈终究没能等到他凑够一百条黑蚯蚓,在那个秋天,她还是走了。小强哭得天昏地暗,一边哭一边说:“都怪我,都怪我!我要早挖够了一百条黑蚯蚓,我妈就不会死了!”

    ⑬从那以后,小强变得沉默起来,每天都生活在深深的自责之中。

    ⑭第二年的春天,当草木都发芽的时候,小强有一天忽然让我去他家。在他家的后园中,他用四股叉挖了几下,竟有许多黑蚯蚓在泥土间钻来爬去,何止百条?

    ⑮小强说:“其实,去年我抓到的那些黑蚯蚓早就超过了一百条,我妈总是偷偷地拿出几条扔到后园里,所以我总是凑不够。我爸后来告诉我,我妈说她的病是治不好的,让我每天出去挖蚯蚓,就是想让我心里有希望……”

    ⑯他没有哭,我知道,这个孩于在母亲对他深深的爱中,已经变得坚强了,他给我看那个曾经装蚯蚓的瓶子,是的,就是这个瓶子,装满了儿子的        , 装满了母亲的       , 那就是这世间最美丽的爱啊!有过这份爱,就算生死相隔,就算际遇再艰难,也足以温暖我们的一生啊!

 (有删改)

(1)、通读全文,想一想,“瓶子里的爱”指的是什么?请在最后一段的画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就是这个瓶子,装满了儿子的,装满了母亲的

(2)、联系上下文及画线的句子【A】,说说为什么“我”不告诉小强办法呢。
(3)、有人说,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删除掉括号里的部分后,情节没有影响,文章也通顺,你的看法呢?
(4)、文末提到“有过这份爱,就算生死相隔,就算际遇再艰难,也足以温暖我们的一生啊”,结合文章并联系生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民以食为天
[材料一] 目前,食品小作坊约占食品生产企业总数的70%至80%,数量极多。大部分小作坊卫生条件差,生产工艺简陋,无相应检验设施,难以从根本上保证所生产食品的卫生和安全。不安全的食品进入人体,会损害人体器官,进而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据统计,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为2万—4万人,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1/1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例数至少在20万—至40万人。
[材料二] 食品安全是关系百姓生活的大事,如果每天都面临不安全食品的威胁,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有人认为:多花钱就可以避免受到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但一位长期从事农产品市场检测的专家提醒大家:由于高价产品有较大的市场获利空间,因而一些造假者打高价产品的主意,违规施用有害化学药物,使高价产品反而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材料三] 人们过度追逐味道讲究味道已上瘾成癖,不顾食材安全与否、烹饪方法对健康有利还是有害,只要能让味蕾感觉良好——爽就一概大快朵颐。单纯追求味道,这容易办到,我国的厨师是庞大的群体,正宗的非正宗的厨师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况且家家户户都崇尚美味佳肴,热衷烹饪美味的厨艺。所以做得好吃不成问题。再者,更重要的是国人在逐味上有的是耐心,有的是手段,其手段可以是为了满足和不断增强国人的味觉系统而把各式各样的添加剂投入进去。
[材料四] 据报道,在北京一家非法豆芽生产“基地”产的豆芽,都是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浸泡出来的,长度接近20厘米,远远超过正常豆芽。用“毒药水”泡出来的豆芽,外观看起来更加饱满,出产率十分高,为不法商家赚取暴利。   毒豆芽为何如此嚣张,作为常见菜,豆芽到底属于归谁管,曾经是困扰监管部门的一道难题。“有人说属于农产品,但也有人说是食品。”北京市食品药品稽查总队负责人表示,多年来,豆芽的管理部门一直没有明确。这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监管的空白。在我国,有不少食品的生产都处于这种监管空白的现状。这是不是值得我们深思。
[材料五] 法国:政府派出“食品侦探”。法国有个很有意思的工种叫“食品侦探”,专门负责食品卫生检验工作。该职务由政府卫生部门委派或任命,他们每天四处走动,到面包店、奶酪店等任何跟“吃喝”有关的地方品尝。比如,他们会去各种餐馆,工作重点是暗查卫生合不合格。检查完了,他们会把“犯规”餐馆的名字、地址等信息记下来,按照法律规定,该罚款的罚款,该坐牢的坐牢。
德国:专设“食品警察”。德国是全球食品法规最严格的国家之一,早在1879年就制定了《食品法典》。目前,实行的《食品法》条款多达几十万个。《食品法》对人们的日常食品有着详细的规定。为了确保餐桌上的安全,德国各地消费者保护、食品与农业部门都建有专门的负责检查、取样和执行监控工作的部门。
英国:一道菜出问题就重罚。对于查获的违规经营者,通常都将处以货品售价10倍的即时罚款,多数商家随即宣告倒闭,而当事人还有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⑥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情趣无限!

      ⑦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⑧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⑨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上观专访:余光中谈乡愁

【人物档案】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母迁居香港,次年迁入台湾。曾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等。在其众多作品中,为人们孰知的是诗歌《乡愁》。

【关于《乡愁》】

上观新闻:说到《乡愁》,相信每一个访问您的人都绕不开这首诗。您写这首诗时,是怎样一种心境?

余光中:我第一次回乡,是在离开大陆46年之后。回乡之前,类似《乡愁》这样主题的诗歌,我至少写过三四十首。不过《乡愁》流传到了一定程度,以至于我太太都不喜欢别人来朗诵它。有很多人对我说,我是读你的诗长大的。结果他除了《乡愁》之外,都没有读过我第二首诗。

上观新闻:看到资料说您二十多分钟就把《乡愁》写出来了?

余光中:可是这种感觉,在我心里面已经有二十年了。我离开大陆二十多年后才写出《乡愁》。

上观新闻:这二十多年间,您到很多地方工作、生活过,其中包括两度赴美。

余光中:到了许多地方总有乡愁,尤其到了美国之后乡愁特别高涨,因为美国社会跟中国实在太不一样了,我的英文在美国足以应付各种生活问题,可是比起来还是中文亲切得多。

【关于诗歌】

上观新闻:大陆诗人汪国真病逝之后,媒体曾广泛讨论过诗歌的处境。许多年轻人不太喜欢读诗,更不愿意写诗。您怎么看这一现象?

余光中:这个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大陆改革开放之初,诗歌还是很受欢迎的。后来,西化的潮流进来了,很多小众化的现象就出现了。可是我们这样看,早在战国的时候就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故事。阳春白雪是非常高明的,下里巴人是比较流俗的。对于喜欢流行歌的人来说,那些歌词就是他们的诗。仅从这点看,诗歌是绝对不会被冷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诗人自己写得不好,不要怪别人。所以诗人要反省一下,为什么没有人要看你的诗?诗人把诗写好了,写得雅俗共赏,自然还是有读者的。像我自己有的诗集也可以卖好几万册。

上观新闻:您的作品在大陆销量还是非常高的。

余光中:我并非畅销作家。我的书不滞销,也不畅销,美其名曰“长销”。

上观新闻:作为华语诗坛前辈,您对青年诗人有什么样的期许?

余光中:千万不要以为唐诗、宋词过时了,它里面的新手法不亚于现代诗,就看你怎么读。你认真读了,仍然可以从屈原、李杜等人身上学到东西,这些东西并没有完全过时。我现在对于中国古诗还是非常喜欢。

【关于传统文化】

上观新闻:现在大陆很多中小学很重视古典和经典作品学习,社会上也兴起“国学热”。在台湾,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还是非常好,但是也有人认为台湾年轻人不是特别重视语文学习,您怎么看?

余光中:大陆近年来很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和启蒙,像讲得浅一点的《百家讲坛》,也是一种启蒙。我一直觉得,一个中国作家一定要了解两种传统,一个是《诗经》、《楚辞》以来的大传统,一个是五四以来的小传统。如果你要从事中文写作,你多少都要熟悉一下。当然还有外国文学,不过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

上观新闻:前段时间大陆有一位学者忧虑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我们培养出来许多高学历的“野蛮人”。您怎么看待高学历的“野蛮人”?

余光中:本来大家都有一个笼统的名称就是知识分子,可是知识并不一定能够培养你的判断力,学了那么多知识,要能够判断是非,分别高下。头脑的开发,如果没有感性、感情来滋润、来补充,那就偏了。当然我们说理工科的人是这样,学文科的人不懂理工的也比比皆是。不过真正的科学家也往往是喜爱文学艺术的,像爱因斯坦喜欢音乐,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这些人都很喜爱传统文化。

【关于爱好】

上观新闻:听说您很喜欢摇滚乐,我觉得有点意外。在许多人印象中,您是一个非常儒雅冷静的人。

余光中:很多人对此也觉得不解。其实我对音乐爱好很广泛,一开始是喜欢古典音乐,像莫扎特、巴赫的曲子。后来喜欢上了爵士乐,然后再扩展到美国的民谣,以及美国白人的蓝调、黑人的灵歌这些。我是在四十多岁时开始喜欢上摇滚乐的,在台北还做过几次摇滚乐歌词的演讲。

上观新闻:在诗歌创作中,您是不是也从摇滚乐或者其他音乐形式中吸取了养分?

余光中:音乐的节奏感、韵律感,都会影响我的诗句跟文句。比如说《乡愁》,____________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