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唐代民谚赞誉浙江嘉兴的农业,“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

南方正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B

宋英宗时,“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军费成为当时政府的主要财政支出

C

《农政全书》记载,松江地区“绫、布二物,衣被天下”“原此中之布,实不如西洋之丽密”

手工纺织品的质量不如机器纺织品好

D

清政府认为“宁波税额较轻,恐将来赴浙之洋船日众,日久生弊”

清政府中断了中外贸易

A、A B、B C、C D、D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市镇,作为周围乡民商贸的集散地以及地主乡绅居住的集中地。其中少数大镇的繁华必依赖丝、棉等跨地区的贸易发达而成气候,追究其原因,而该镇在商贸的技术、人才与管理方面具备的优势更为重要。例如经丝技术为南浔人所独创,对生丝、绸缎的鉴识,南浔、盛泽的牙人、牙商较之他地更为精明,以及若干公馆、会所以及商业组织的有力参与,等等。总之,事在人为,都是市场“物竞天择”的结果。明清市镇的形成往往是在离县城较远、数县交集的“两不管”地带率先出现;离县城较远,路途为河湖港汊分割,村落细碎成网,小市镇数量反而多起来。有些大市镇的发展,其经济实力远胜于县城, “一个湖州城,不及半个南浔镇”的民谚,妇孺皆知。

——摘编自《王家范谈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材料二 1983年,邓小平到苏州和无锡等地视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似乎看到了一个小康社会的现实样板。此后,政策进一步趋向积极。1984年,乡镇企业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势头,各类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到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四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独特的经营机制和产权结构使乡镇企业在与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优势,某些产品,国营企业生产亏损,乡镇企业生产却能盈利,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1987年邓小平接见外宾时说: “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

——摘编自《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