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同步练习

本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作者采用了以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向顺序为辅,兼顾其他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方法,对作了具体全面的介绍,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英雄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

举一反三
                                                                                             “情绪污染”也是病
    所谓“情绪污染”,是指一个人的坏心情影响了几个人的好心情。其实,家庭中的“情绪污染”尤其值得注意。其明显特征之一是“患病的多”:因孩子生气,因家务生气,因性格不合生气,因在外面不顺心生气,回家拿老婆孩子生气等等。总之,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生气。有人研究认为,家庭气氛如果长期压抑、沉闷,很容易使人神经系统紊乱,免疫能力下降,患病机率升高。正所谓“情绪致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凡患情感失调的人,发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两倍。因而发出了‘生气等于自杀’的警告。”
    防止“情绪污染”,主要还是加强品格和心情修养。人心情愉悦,就能分泌更多的内啡肽,使人精神快乐,健康长寿。反之,则会减少这种物质的分泌,使人抑郁寡欢,加速老化。某刊曾登载如下相处金言:“为小事争吵是愚蠢,为大事争吵是无能。做你该干的事,不做无谓的精神消耗。”其次,要善于克制与忍让。不少“大腕”、政治家都不断警示自己要“制怒”,要“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作为普通百姓,更应该“有话好好说”,有事商量着办,切不可动辄争吵、斗气、自家相残。再次,要审视自己,多加交流。人无完人,谁都有毛病。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及时了解对方的意见、看法和心理需求。寻找共同点,扩大共同点,共同构建欢愉和谐的家庭气氛。
    此外,还要扩大宽容,多点幽默。所谓宽容,即互谅互让。幽默不仅体现宽容,而且富有趣味和启示,能调节情绪,宽松气氛,使人步入和谐,感受更为从容乐观的思想境界。有所悟之人曾造出如下箴言:“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性情乐观的人,记住自己所能干的就是给身边的人带来轻松和愉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异形邮票之异趣

      ①2015年2月4日,中国邮政发行《二十四节气(一)》特种邮票,全套6枚连印,邮票图案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这是我国计划发行的《二十四节气》系列邮票的第一组。邮票规格为上圆弧长30.76毫米,下圆弧长18.195毫米,两直边长48毫米的异形邮票。连印的6枚邮票呈半开的扇面状。

      ②异形邮票就是有别于矩形邮票之外的三角形、圆形、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其他多边形以及仿形体和各种不规则形状的邮票。世界上第一套异形邮票是1853年9月1日英属南非好望角发行的三角形邮票,之后不少国家和地区效仿发行各种形状的异形邮票。我国至今已经发行35枚(其中小型张6枚,不含小全张)异形邮票。

      ③1951年8月15日我国发行《保卫世界和平(第二组)》纪念邮票,全套3枚同图,图案为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画的和平鸽,票型为等腰三角形,这是我国发行的第一套异形邮票;2001年9月28日的《中国“神舟”飞船首飞成功纪念》邮票,全套2枚,图案为“火箭腾飞”和“飞船遨游”,票型为等边三角形。这是我国发行的5枚三角形邮票。此外我国还发行11枚菱形邮票、6枚圆形邮票、2枚多边形邮票、1枚平行四边形邮票。

      ④上述25枚异形邮票都是规则的几何图形邮票,我国还发行了10枚不规则以及仿形体的异形邮票 , 除这次发行的6枚扇形仿形体的《二十四节气(一)》特种邮票外,其他还有:2004年7月30日的《神话﹣﹣八仙过海》特种邮票小型张,张内邮票图案为八仙过海的重彩工笔国画,长方形邮票画面的左侧人物汉钟离的右腿服饰及宝扇画出长方形界外,左侧齿孔则沿着凸出部分打成“耳状”,使这枚邮票成为不规则的异形邮票;2011年10月21日的《天津滨海新区》特种邮票小型张“港口”,张内对称形邮票图案展现的是天津五洲国际集装箱码头,近似长方形的邮票上下两条边则向中心微微凹进,为弧度相等的两条弧线;2013年6月16日的《金铜佛造像》特种邮票小型张“西方三圣像”,张内对称形邮票图案为坐架上的三圣及两位侍卫的群像,近似正方形邮票上面的边向上凸起为一条弧线;2014年12月1日的《婚禧》个性化邮票,邮票图案为红色双喜字,票型为心形的仿形体形异形邮票。

      ⑤异形邮票增加了票型的多样性,更具有趣味性和观赏性,深受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喜爱。人们见惯了长方形或正方形邮票,偶尔发行异形邮票会给人一个小惊喜。例如1951年的《保卫世界和平》第一套三角形异形邮票,就让人耳目一新。有些邮票则是根据主题而采用异形设计,例如2002年5月16日发行的《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纪念邮票,全套2枚为圆形邮票,图案为“新的起点”和“团结拼搏”,此套邮票体现了足球是圆的邮票也是圆的设计理念;2014年10月31日的《梦想起航》个性化邮票,图案为大海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一艘帆船,邮票采用圆形意为圆梦;再如《婚禧》个性化邮票,这是为新婚夫妇发行的祝福邮票,男女恋人要用心相爱,因此票型采用心形,心形的白色邮票与心形的白色附票叠印,寓意新婚男女心心相印,白头偕老。

(选自《光明日报》)

阅读《民以“食”为天》,回答下面小题。

民以“食”为天

俞水生

    ①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中国人在饮食文化上追求精神上的美感和愉悦,讲究色、香、味、形俱佳。中国饮食不仅内容丰富,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也非常丰厚。

    ②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多样,加上气候多变,这就为中国人的饮食提供了大量的动植物原料,并形成了汉民族的基本饮食结构特征: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丰富的动植物作为副食。

    ③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因气候湿热,多种植稻类,故以米食为主;北方气候相对干冷,多种植小麦,则以面食为主。

④与丰富的主食相对,作为副食,中国菜肴在长期烹饪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并形成不同类型的地方菜系。其中,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被称为“八大菜系”。不同的菜系,其口味具有很大的不同。过去,人们常把中国人的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此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联系。譬如,喜辣的饮食习俗多与东部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过去新鲜蔬菜在北方是罕见的,人们习惯把菜腌制后慢慢食用,这样,北方大多数人就养成了吃成的习惯。

    ⑤除了地理环境因素外,各地的烹饪方法,包括配料、调味、火候、刀工等不同要求,都是形成不同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品尝美味佳肴时,往往会说这道菜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细究为什么“好吃”,恐怕一般人就讲不清楚了。这说明,中国饮食似乎有着一种难以言传的奥妙。这种奥妙,关键在于它的味道。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相比,中国烹饪更讲究调和之美,这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妙之处。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使食物的本味、配料和调料,交织融合在一起,使之达到中和之美的最佳味道。

    ⑥中国很早就有“礼乐文化始于食”的观念。从古到今,中国人喜欢把饮食与节庆、最佳味道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每逢年节或婚丧寿辰,都会举办各种宴请活动。在节日里,人们通过相应的饮食活动既可加强亲友联系,又可活跃节日的气氛。过节的菜肴也有讲究, 经常通过谐音、双关等方式,表达吉祥、祝福的寓意,如“鸿运当头”“全家福”等。

    ⑦一个地区的饮食礼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吃的方面已不满足于吃饱、吃好,而是对“吃什么”和“怎么吃”讲究起来。显然,这已不单是为满足口欲而吃,主要是为健康、长寿而吃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丹麦生蚝

佚名

    ①近日,丹麦驻华大使馆的一篇《生蚝长满海岸,丹麦人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一夜之间丹麦生蚝抢占了前辈“皮皮虾”的风头,成为网络爆款。各种吃蚝攻略层出不穷,连丹麦驻华大使馆的官微都说“火得有点儿措手不及”。各种商务合作随之而来,天猫、京东纷纷推出各式丹麦美食。

    ②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此处所说的疯长生蚝,并非丹麦原有的欧洲蚝,而是太平洋生蚝。而之所以泛滥成灾,正是所谓的生物物种入侵。

    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科普作家张博然表示,事实上,科学家到现在还不知道丹麦的生蚝是哪儿来的。“过去的十多年间,这种生蚝在丹麦、挪威和瑞典迎来了大范围爆炸式增长,成批占领贻贝的生存空间,甚至开始入侵本土生蚝持有的潮下带。悲观者担心,按照这个趋势扩散,北海周边的沿海生态系统将被改写。”作为原产于日本的种类,太平洋生蚝抵达丹麦的可能路径之一是通过荷兰。张博然介绍道,1964年荷兰的生蚝养殖者将其引入了太平洋,用来满足吃货,这也是其在北海周边的第一个明确记录。

    ④至于是否存在生物入侵的风险,引进者们表示不必担心,理由看似很充分:在原产地太平洋生蚝只有在水温20摄氏度以上的时候才会繁殖,而北海的温度无法达到。无法繁殖,自然不会失控。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二字。1975—1976年,北海“异常”温暖,太平洋生蚝开始繁殖,仅仅两个夏天,就牢牢占据了东斯海尔德河口。加上全球变暖大背景下的水温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荷兰全部海岸线都已被生蚝占领,还在继续向东扩散。

    ⑤“它们大概是和德国、丹麦自己的引种尝试汇合,终于造成今天的局面。”对于太平评生蚝入侵带来的影响,张博然描述说:“生蚝是一种造礁生物。厚实的壳体在沿岸层层累积,会彻底改变海岸的面貌,甚至影响海水的流动、降低海底的氧气浓度。在有些海岸,这样的改造是有益处的;但另一些海岸里生蚝的入侵就会对原本的生物产生强烈冲击。”

    ⑥在瓦登海南侧,潮间带主要贝类原本是紫贻贝,是本土鸟类至关重要的食物。十多年前研究者就已经观察到,随着生蚝的扩张,砺鹬这一种季候鸟正变得越来越少。

    ⑦丹麦的科学家和渔民已经向丹麦自然保护局投诉很多次了,但是依旧没有办法处理这些棘手的入侵者。政府鼓励大家去海岸边采集这些生蚝带回家煎炒烹炸,但并没有多少人去这样做,所以根本就没有效果。因为当地人平时常吃的主要是野生欧洲生蚝。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的瓦埃勒市场,太平洋生蚝单价为18丹麦克朗(约18元人民币);而产自利姆水道的欧洲生蚝虽然个头较小,但价格更贵,要40丹麦克朗(约合40元人民币)一只。

    ⑧《中国科学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曾在丹麦留学多年,现在一家大型金融机构工作的岳皓,他表示,其实丹麦当地有一种“生蚝狩猎”的旅游业态,即所谓的去海边抓生蚝、吃生蚝。参加生蚝狩猎必须由导游带领,穿好防水连靴裤,带上网兜、防水手套等工具,退潮后去浅滩湿地上捡拾生蚝。找到生蚝也并非易事,需要一直弯腰,决然不是轻松坐在饭桌前享受已经打开清理完毕的生蚝那么简单。

    ⑨丹麦驻华使馆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因为此次生蚝“大热”,未来“生蚝狩猎”可能会在中国游客中引起巨大反响。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赴丹麦旅游游客在酒店每晚住宿的数量增长42%。加上今年是中丹旅游年,预计2018年中国赴丹麦游客有望达到26.2万人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植物本是有情物

    ①植物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试验和观测得出一个结论:植物是有着丰富感情的。

    ②动物长着眼睛,植物长着“眼睛”没有呢?其实植物也有“眼睛”,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植物依靠自己的这双“眼睛”,不仅能够“看见”光,还能感受到光的波长以及光照的时间和强度。正因为植物有了“眼睛”,它才能根据时间开花、换叶和生根, 在感光的过程中,植物“眼睛”对光照的需求量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植物光照时间超过12小时以上才能开花,例如稻 子、小麦等:但也有光照时间不足12小时开花的,例如大豆、豌豆等: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当然植物学家们发现所有植物的“眼 睛”都喜欢阳光。只不过不同的植物偏好光照时长不同的阳光。 

    ③如今,植物学家们从植物细胞内提取出一种感光视觉色素,它是一种带着染色体的蛋白质,它就是植物的“眼睛”。这种“眼睛”能使每一个细胞都成为一个 光感受器,这样不仅能“看见”光,还能识别光的强度和光照时间。早晨,太阳冉冉升起,“眼睛”显得特别活泼;黄昏时分,视觉混沌,植物就闭上“眼睛”。随 着色素的变化。“眼睛”就能分辨出是早晨还是夜晚了。 

    ④飞机、轮船遇到紧急情况时能紧急求援,那么植物也会求援吗?2011年春天,南亚湄公河闹旱灾,中国、美国和日本植物学家赶赴越南进行探测研究。他们用遥感装置检测植物,发现这些受干旱的植物都在发出一种特殊的信号。这种信号声发自植物体内,由植物体导管震动所引发,近似于人的呻吟声,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 

    ⑤为了了解植物的“语言”,植物学家制造出一种别出心裁的“植物活性翻译机”。这种机器也是通过遥感装置,不同的是装上一种合成器,人们就可以直接听 到植物发出的不同声音。例如,当植物受到强烈的光照时,会发出“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上雨水泛滥的天气时,会发出“痛苦”的声音。“植物活性翻译机”不仅可以对植物所处的环境进行判断,而且对植物本身是否遇上疾病等也能帮助判断。 

    ⑥人累了要休息,那么植物要不要睡眠呢?近年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植物长期处在阳光或月光下会对自身的生长速度带来影响,植物生长必须要有“睡眠状态”。例如合欢,一到夜晚便垂下叶片。其实,植物通过“睡眠”不但有利于生长,而且还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例如花生、山芋等植物的叶子在夜幕中下垂,既减少了热量的散发,叉避免了水分的蒸腾:牡丹 等花瓣在晚间闭拢,也是为了防止自然灾害的侵袭。这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种适应。经研究还发现,植物在夜间的温度往往比白天低1℃。正是这细微的温差变化 成为影响植物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也才能使这种植物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委会上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数量居世界第一。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二:

从婉丽妩媚的昆曲,到高亢嘹亮的唢呐;从巧夺天工的刺绣,到璀璨艳丽的唐卡……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如何让深藏于乡野阡陌、都市街巷的非遗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如何让浸润着匠人匠心的古老技艺、民俗艺术焕发新的光彩?近年来,非遗与纪录片的相遇,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可能。

影像记录是保护非遗的必要手段,非遗技艺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现象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全新视角走进故宫,通过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工作,带领人们了解故宫博物院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把镜头对准匠人们的手艺生活,用贴近年轻人的创新表达,展现精妙技艺背后的情怀与故事、审美与文化;纪录电影《天工苏作》从琳琅满目的苏州传统工艺门类中,选取了蚕桑丝织、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等非遗项目,展示古老技艺的工艺之美、匠心之巧……纪录片的艺术性再现,让我们在一招一式、一榫一卯、一针一线中了解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深深触动了无数人的心。

(选自《在光影中感受非遗魅力》,有删改)

材料三:

夏布,是以苎麻为原料手工纺织而成的麻布,织造技艺历史悠久。为了推动非遗的传承创新,江西宜春袁州区鼓励设立非遗研究基地,支持传承人传习授徒,加快工艺产品推向市场,进一步提升传承人的技能艺能。如今,古老夏布变身版画、灯具、帆布袋等,为更多人所知,也日益赋彩生活。

走进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某工作坊,只见一只花纹繁复、色泽玲珑的花瓶立在桌上,看上去像是瓷器,拿在手中掂量却质地轻薄。“这个瓶子啊,是用布做的。”工作坊负责人王春根笑着说。

在袁州区,活跃着一群和王春根一样守护着古老夏布的人,他们有的致力于钻研非遗技艺,培养年轻传承者;有的坚持寻找非遗与市场的结合点;还有的聚拢懂得夏布织造的人,大家一同推进乡村振兴。

袁州区也努力为这群人提供更大的舞台:探索建立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退出机制、考核奖惩激励制度;鼓励设立传承人工作室、非遗研究基地;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教学研究、传习授徒;加快工艺产品推向市场,进一步提升传承人的技能艺能。

(选自《古老夏布,织就新锦绣》,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