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①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挟以去。

    祖既通儒术,兼晓丸章算法。时方行方田②令,即以其事属之。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

    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几,云南布政张公紞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时帝方与方孝孺辈讲求古治,经济之事多变太祖旧章,章奏日下吏部。祖密言于紞曰:“高皇帝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远矣。为治当责实效。令法制已定,日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紞深然之,而夺于群议,不能用。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紞曰:“无逾祖矣。”授留守知事。

    及靖难师渣渡江,祖为安吉县丞。紞被谴自经③,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其殡。殡毕,哭奠而去。时人义之。

    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④,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不可胜计。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⑤输税,免其罪。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行至吴桥卒,惟一子扶丧归。

(摘编自《小山类稿》)

【注释】①若:或者。②方田:指方田均税法。③紞被谴自经:朱棣登位,张紞被解除职务后自杀。④逋民:逃到本地的百姓。⑤占籍:自外地迁来的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盍去    ②使者视之

(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祖独往经理其殡:(    )

A.经路,治理   B.担任主管   C.处理、料理   D.常理、道理

②向多民:(    )

A.逃亡   B.拖延   C.散乱   D.怠慢

(3)、下列各组句子加下划线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斩右大指自黜           问征夫前路 B、即以事属之             就能讥之乎 C、弗受如县               少年强之 D、紞深之                 鞣使之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令法制已定,日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

(5)、简要列举张祖勤政为民的典型事迹

    ②    ③

(6)、全文展现了张祖 和清正廉洁等思想品格。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冯大夫传

(明)焦竑

    冯大夫名友,字益卿,长安人,官至奉政大夫。童稚入乡塾,雅知自重,不与群儿嬉。家贫不能购书,手写诵读,日夜不少休。弱冠游胶庠 , 每试辄出其曹。嘉靖甲午,举乡试。一再上礼闱 , 不第,叹曰:“母老矣,椎牛不如鸡豚之逮存,何言诎乎!”乃就屯留学谕。

    屯留远在山中,人不知学。大夫日为指授经义与作文法度,问馈却不纳。一时诸生俛首听命,无敢喧哗者。素许李尚智、李之茂、冯典三人之为文。庚子,之浙江典试,留币为贺,已而三生皆得隽。自是登进士者,项背相望,非曩时比矣。

    壬寅,晋岢岚州知州。州苦虏,数被创,岁且大侵。大夫省刑薄征,一切居之以宽,民德之。又念城墉濠堑为扼虏之要,殚其心计,且筑且浚。盖财无沉浮,役无罢病,而井井章章,垂百世规者,大夫力也。会忻州凋敝,一岁三易守。众议非大夫不可,乃调守忻州。士民欲留之不得,争画像祀之。

    至忻,严立科条,婚丧不时者禁,赌博奉左道者禁,诸惰窳颓废为之一新。土风善讼,税粮不时入,又藩封阑夺民田,岁额为损。至此狱讼衰减,逋赋日完,民间去田复还。上嘉之,赐金币,加四俸。寻晋郡丞。职清军,立保甲 , 增墩台 , 令剽掠者不得骋;摄郡事,入手辄办。邻郡狱不能决者,卒归大夫。廉干之声最畿辅。顾以事忤元宰,御史希宰意,中以萋菲之言。

    先是大夫念母老,屡乞终养,不能得,至是欣然曰吾志遂矣岩居筑别墅课农训子或坐茂树或登所作望山楼纵饮啸傲时制新声自娱晚年喜客弥甚,张筵谈笑,意气霞举。人皆谓为寿征,乃仅仅六十而卒,惜哉!

【注】①胶庠:这里指学校。②惰窳(yǔ):懒情。③墩台:这里指报警台。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乙丑,上(唐太宗)问房玄龄、萧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寘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②康国求内附。上曰:“前代帝王,好招来绝域,以求服远之名,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今康国内附,傥有急难,于义不得不救。师行万里,岂不疲劳!劳百姓以取虚名,朕不为也。”遂不受。

    ③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无过事,史官所述,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选自《资治通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宇文贵字采贵,其先昌黎大棘人也。父莫豆干,以贵着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安平郡公。少从师受学,尝辍书叹曰:“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也!”正光末,破六汗拔陵围夏州,刺史源子雍婴城固守,以贵为统军救之。前后数十战,军中咸服其勇。后送子雍还,贼帅薛崇礼等处处屯聚,出兵遨截,贵每奋击,辄破之。除武骑常侍。又从子雍讨葛荣,军败奔邺,为荣所围。贼屡来攻,贵每缒而出战,贼莫敢当其锋,然凶徒寔繁,围久不解。贵乃于地道潜出,北见尔朱荣,陈贼兵势,荣深纳之。因从荣擒葛荣于淦口,加别将。贵率乡兵从尔朱荣焚河桥,力战有功。加征虏将军,封革融县侯,邑一千户。除郢州刺史。师还。魏文帝在天游园,以金卮置侯上,命公卿射中者,即以赐之。贵一发而中。帝笑曰:“由基之妙,正当尔耳。”进开府仪同三司。魏废帝二年,授大都督、兴西盖等六州诸军事、兴州刺史。先是兴州氐反,自贵至州,人情稍定,贵表请于梁州置屯田,数州丰足。三年,诏贵代尉迟迥镇蜀。时隆州人开府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等攻围隆州。州人李祏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朝廷授任宇文贵都督益州潼州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加授小司徒。先是蜀人多劫盗,贵乃召任侠杰健者,署为游军二十四部,令其督捕,由是颇息。孝闵帝践阼,进位柱国,拜御正中大夫。武成初,与贺兰祥讨吐谷浑。军还,进封许国公,邑万户。贵好音乐,耽弈棋,留连不倦。然好施爱士,时人颇以此称之。保定之末,使突厥迎皇后。天和二年,还至张掖,薨。赠太傅,谥曰穆。

(选自《周书·列传十九》)

【注释】①破六韩拔陵,北魏孝明帝时期六镇之乱的领导人。②侯:箭靶。③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著名神射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三年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 , 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乘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十五年壬戌,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惠公始以甘言重赂诱秦,既得国而尽食其言,秦穆公之心未尝一日忘晋也。至晋饥而秦输之粟,非忧晋也,积我之厚,彼之薄,所以怒其众而将使之也。斯怨也,岂祷请所可谢,言语所可回乎?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使君子为晋谋,必曰:“吾久负秦约,常患无以自解,苟因其乞籴,亟如其请而其急,则秦将见今日之思,而忘前日之怨,政使怨不尽解亦可以杀其怒而缓其毒虽锋刃相向其致死于我必不力矣。”彼虢射乃谓“无损于怨,而厚于寇”,吁!是何言欤?虢射徒知与粟之无损于怨,不知闭籴之增其怨也。择祸莫若轻,择怨亦莫若轻。虽使果如虢射之言,无损于怨,亦犹愈于增其怨,况与之粟乃所以损其怨乎?庆郑虽欲救之,然其气暴,其辞悍,适所以起晋惠之怒而已。惜乎!庆郑有救之之心,而未得救之之道也。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