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浙江省丽水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10月份(联考)试卷

源于黄河流域的儒家文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始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具体来说,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成为春秋时期齐鲁文化的物质基础。齐鲁文化厚重、扎实,提高了人的道德价值。

——摘编自张岂之《文明起源与炎黄时代》

材料二:春秋时期的齐鲁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唐贞观十八年,太宗曾告诫太子李治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因为有此认识,所以唐太宗能说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和“死者不可复生,用法务在简宽”之类话语。值得注意的还有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他对边疆少数民族并非一味征伐,而是注重和平交往。太宗晚年总结自己的民族政策时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据《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编写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时期“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核心,并扼要概括其思想的历史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简述唐太宗的为政之道是如何体现“齐鲁文化”的思想核心的。
举一反三
走社会主乂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是儒家王道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者。即位之初,他就说:“从前诸葛孔明,只是蜀国的丞相,他还说‘我就像秤那样公平,不能因人而轻重有别'。何况我如今治理一个大国呢?”。他又说:“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他高度赞同《尚书》所说的“不结党营私,王道就浩浩荡荡,不结党营私,王道就平平坦坦。”

——李学俊《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

材料二:1903年12月,孙中山明确指岀自己“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1905年,他说中国要吸收西方的“精华”,但决不成它糟粕的牺牲品。这样就能够使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1924年的《民生主义》系列讲演是孙中山最后一次宣传社会主义。他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在孙中山的影响下,20世纪初,革命党人朱执信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一文,简要地介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部分内容,宋教仁撰写《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一文,简要陈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

——摘编自尚明轩《孙中山与社会主义述论》

材料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届三中全会前到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指出,再不实行改革,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够保证本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个世纪更好地前进”。他明确提岀“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摘编自田克勤《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形成及其当代价值》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