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谜语

    ①小时候,父亲最爱教我猜谜语。

    ②父亲有很多谜语。夏日的晚上,坐在星光笼罩着的院子里,最有趣的事是猜父亲的谜语。父亲那细眯眯的眼睛笑看着我,悠悠地念着他的谜语。我眨巴着眼睛,仰头对着那满天的星斗苦苦地寻找,谜底藏在哪里呢?再盯着父亲的眼睛瞧,觉得他那双笑眯眯的小眼睛也和夜空一样深邃、神秘。当我苦思冥想,觉得小脑瓜子发胀的时候,父亲便会给予巧妙的提示,直到我得意地叫起来,他也“嘿嘿”地笑了。

    ③渐渐的,父亲的谜语很少能够难倒我了。只有一条谜语我猜不出。“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镜子,镜子里有个细妹子。”我想了半天想不出,问父亲:“怎么镜子里有个细妹子呢?”父亲笑着说:“你再听呀——”他把眼睛合上:“晚上关箱子,”又把眼睛睁开:“早上开箱子,”父亲把眼睛凑近我:“箱子里有面镜子,你仔细看看,镜子里是不是有个细妹子?”我叫起来:“是眼睛,是眼睛。”父亲说:“对!这是爸爸的眼睛。”我问:“那我的眼睛又该怎么说呢?”“晚上关箱子,早上开箱子,箱子里有面镜子,镜子里面有——”父亲摸摸饱经______而早白了的头发,说:“有个老头子。”

    ④我把这个谜语拿去考小伙伴们,把最后一句改成:“镜子里有个小狗子。”也像父亲那样把眼睛一张一合地去启发他们

    ⑤每当我噘起了嘴,皱着眉头,一副烦恼______的样子时,父亲便念起“关箱子、开箱子”,笑眯眯的眼睛一张一合,然后问我:“镜子里面有个什么呢?”我不做声,他便猜:“巧克力,大苹果?洋娃娃?绸结子?花裙子?有小鹿的铅笔刀?……”我小小的心总会被其中某样东西引得高兴起来。父亲将它们“变”出来时,我问他:“你怎么就猜得出我镜子里面是什么呢?”父亲的眼睛神神秘秘,仿佛可以给我变出许许多多快乐光明。

    ⑥可后来有一次父亲猜不出了。因为我长大了,心里有张小门儿悄悄地开了。一个影子从眼睛投到了心里,抹也抹不掉,可影子“他”却全然不知。陡然觉得父亲带给我的光明黯淡了,我心里只对那个人说:“没有你呀,我就是黑暗。”父亲做的饭菜也不香了,涩涩的咽不下去。父亲问;“谁欺负我们的细妹子了?”我忽然觉得委屈得不行,眼泪“吧哒吧哒”淌下来。父亲逗我:“哦哦哦,一定是有一件东西你很喜欢,又不肯跟爸爸说,对不对?好,我来猜一猜。”

    ⑦父亲数了好多东西,自然都不是我所要的。我怎么能告诉父亲,镜子里面有了个“臭小子”呢?因为父亲是无论如何不能将那颗心变到我的手心的。父亲继续在猜,可他还是猜不出来。我对父亲说:“你猜不中的,也变不出来,这回得靠我自己。”父亲细眯眯的眼睛一下子变得那样       

    ⑧有一天,我告诉父亲我要离开家,跟着那个人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我是父亲的独生女,父亲老了,我应该留在他身边,我也舍不得离开父亲,可是我没有办法。父亲静静地听我说,浑浊的眼睛里什么表情都没有。半晌才开口:“我知道总有一天你要走的,女大不中留呵。”临走的时候,他又说:“要是他待你不好,你就回家来。”

    ⑨可是他待我很好,我和他在一起是那么幸福,幸福得常常以为世界上只有两个人。给父亲写信,也总是说我很快乐很快乐。有一次记起父亲的生日,想着要孝敬一下他老人家,便写信问父亲需要什么,说不管他要什么,女儿都会想尽办法“变”出来的。信投进邮筒后,我忽然生出一荒诞的想法:假如父亲跟我要太阳、月亮,我也能“变”给他么?当然父亲绝对不会跟我要这些的,但我却因此嘲笑起自己的孝心来。猜一猜,父亲会要什么呢?

    ⑩父亲来信了,我急急忙忙地拆开,只有四行字:

    “晚上关箱子,

    早上开箱子,

    箱子里有面镜子。

    镜子里有个细妹子。”

    那是父亲的眼睛,我怎么会猜不出呢?

(1)、文中三处空格内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忧郁    忧患      忧愁 B、忧患    忧郁      忧愁 C、忧患    忧愁      忧郁 D、忧愁    忧郁      忧患
(2)、从第②段中找出与第④段画线句“也像父亲那样把眼睛一张一合地去启发他们”相照应的句子:
(3)、第⑦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表达效果是。请把这个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4)、“关箱子,开箱子”的谜语在文中的作用是

(5)、女儿接信后觉得:“那是父亲的眼睛,我怎么会猜不出呢?”文章就此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尾好吗?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选择

雷抒雁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薇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她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唯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注释】①蔷薇:这里指蔷薇科。蔷薇科中有桃、苹果和玫瑰、月季等许多著名的果树和花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一只空瓶子的温暖

    ①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回到小区,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13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但裁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②我不动声色,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

    ③我知道女儿会不屑一顾,还会说我老土。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会比着谁会浪费。不过我会用事实告诉她,即使像有钱的比尔·盖茨

    ④果然,女儿看到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给扔掉。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谆谆地教导她:“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不值什么钱,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

    ⑤我等待着女儿的惭愧,或者向我道歉,或者默默地从我身边走开。不想,她趁我不备,伸手把空瓶子从我手提袋里取了出来,回过头,又重新把它放到了原处。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捡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哪!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

    ⑥看着女儿清水般闪亮的眼眸,我忽然有些惭愧了。那个老人我是知道的,每天靠捡一些废品养活自己,平时我见到她时,偶尔也会递上一两块硬币,想着自己的慈善,会自我陶醉上好一阵子。我怎么没有想到女儿说的这一层意思呢?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

    ⑦我没有说话,只是感激地冲女儿笑,夸她长大了。我看到,暖暖的夕阳下,那只空瓶子稳稳地站在垃圾箱旁边,等待着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

    ⑧它带去的,有温暖,有尊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洒在雪地上的泪珠

①冷静这辈子最讨厌的事是被人逼迫着做不愿意做的事。

②6岁那年,她第一次到乡下的爷爷家过年。去爷爷家的路上,她已经想好了,见了爷爷奶奶要问好,她要给他们敬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或者拿出画的画给他们看一看。

③结果到了爷爷家,冷静刚刚笑着和爷爷奶奶打过招呼,妈妈的手就按在了她的头上,妈妈一边说着快给爷爷奶奶鞠躬,一边把她的头往下按了一下。冷静把头倔强地挺了起来,转过身有些愠怒地看着妈妈。妈妈的脸色顿时有些不太好看,给爷爷奶奶解释说,孩子小,不太懂事。

④吃饭的时候,冷静给爷爷倒酒,给奶奶夹菜,爷爷奶奶叫得亲热又甜蜜,爸爸和妈妈觉得冷静挺懂事,脸上的笑也自然多了。

⑤冷静读初三那年,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才艺比赛。为了取得好成绩,班里的老师特意请了一位在文化宫工作的家长来辅导参加比赛的学生。冷静参赛的节目是独唱,歌名是《我和我的祖国》。每一次歌唱之时,她都觉得自己和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尤其是唱到结尾之时,每一次她都觉得眼泪在眼眶里含着,歌曲唱完,她总要短暂地沉浸在情感抒发后的感动之中。她静静地站着,仰着头,目光注视着斜上方,她似乎能够看到那里飘着一面鲜艳的国旗,而她的心和那面国旗正一起舞动着。她觉得自己以这样的姿势结束比赛感觉很好,但是辅导老师却要求她在唱完之后,要深深地给评委鞠躬,等掌声差不多结束的时候再挺起腰来。

⑥冷静不喜欢这样的安排。她认为,比赛就是比赛,她可以用尊重的目光注视评委,把最好的状态展示出来,但她不想用鞠躬的方式赢得评委们的印象分。比赛那天,冷静就用凝视的方式完成了舞台的造型。那次比赛,她获得了第一名。

⑦冷静太有个性了,妈妈早就发现了,也曾试图让她有所改变。但是冷静有自己的认知,她反驳妈妈:____。妈妈看着已经大学毕业的冷静,觉得她说得没有错。

⑧28岁那年,冷静结婚了。两年之后,冷静有了自己的儿子。从儿子懂事起,冷静就教育儿子,人活着要懂得感恩。感恩并不是形式,不是给爷爷磕头有多响,也不是给姥爷鞠躬有多弯,而是真心在心里装着他们。

⑨那年元旦放假,冷静到北京出差。这是她第一次到北京,她想到向往了多年的天安门广场看一看,但结果忙了一天,直到晚上十点多她才有点儿空闲。想到第二天就要返程,她还是决定去广场看一看。然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刚一出门,天上便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好大好大的雪。

⑩冷静到达天安门广场时,长安街上已经没有多少行人和车辆,广场上的灯亮着,只有个别游客还在空旷的广场上,亮晶晶的雪花在空中飞舞着。

⑪刚走进广场,冷静一眼就看见多次梦到的国旗台。国旗早已降落,只有那高大的旗杆矗立在广场上。而她的眼里,似乎看到旗杆顶上还飘着那面旗帜。

⑫雪似乎覆盖了整个世界,城市进入了香甜的梦境。多么静谧的夜晚呀,冷静的耳边响起了自己最喜欢的《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当她在心中刚刚哼起旋律时,却看到旗杆下的雕像轻微地动了一下,定睛一看,原来那是站立的哨兵。哨兵像是雕塑一样静止在那里,身姿挺拔,像是青松在那里静静地守着。一瞬间,冷静停住了,她感觉自己的呼吸一下子变得不够通畅,刚刚涌出来的泪水在眼缝中结成了冰碴,扎得眼皮有些疼。

⑬冷静用手轻轻地拭掉了泪珠,调匀了呼吸,把身子挺直,对着那看不清面孔的哨兵,深深地把腰弯了下去。当她的腰躬到最深处时,几滴泪水又从眼里涌了出来,在雪地上砸出了一串深坑。她想到了曾经的“鞠躬”,听到了心脏剧烈跳动的声音。

(作者:胥得意。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窗外有国槐

卫建民

       ①我家的西窗外,是两排高及五层楼的国槐。

②20多年前,这一带旧城改造,在拆除后的原址建新楼,楼下就在南北道路上移栽这种普通的行道树。刚刚把树移植过来时,树高仅一层楼的样子,树干双手可握,树的表皮青绿。如今,两排树的枝丫东西交叉形成郁郁葱葱的林荫道,树干粗壮皲裂。我经常从窗口看到斑鸠、灰喜鹊、麻雀、乌鸦,还有我不认识的小鸟在浓荫树枝上叽叽喳喳,跳来跳去,扑腾翅膀。清晨,斑鸠带节奏的“咕咕——咕”叫声划过天空,窗外树枝就有了响动。两排国槐,成了鸟类栖息的绿色长廊。

③夏天,窗外一片绿叶,窗内洒满绿光。我坐在窗下看书,干脆拉开白色窗纱,让满窗的青枝绿叶成为风景,像一幅画。

④现在是秋天。 国槐上还有残留的白色槐花,有3枝伸向我家西窗,伸手可摘。 蜜蜂、白色蝴蝶围着残花飞翔。远处的高高树枝上,成串的槐豆英如绿珠,在秋阳里闪闪发光,在微风中摇曳。到了冬天,成串的绿珠就变成褐色,在风雪中爆裂,脱离树枝,被大风送到任何一处有土壤的地方,然后它们发芽、生长,再长成一棵树。生命力强盛的国槐,哪怕是在高高的城楼残垣或老屋的瓦隙砖缝里,也能扎根!

⑤在成千上万的树木品种里,带“国”字头的能有几种? 起先,我以为槐树的学名被冠以“国”字,是为了与500年前从欧洲移植的刺槐相区别。槐树分“国”和“刺”,不失为一种植物分类法。但是,当看到甘肃省崇信县有一棵3200年的老槐树,并且稍微了解槐树的栽培史后,我才明白,主要生长在中国北方的槐树头戴“国”冠,它是最能代表中国的树种。想想吧,甘肃的古老国槐,按树龄上溯是亲见过灿烂的西周文明的,是公元前 10世纪的老树啊!到了秦汉,国槐成了国道的行道树,历史悠久。.国槐还被称为“中华槐”,是历史形成的美名。

⑥记忆里,童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攖古老的国槐,树龄超过 500年。这棵树的树干要3人才能合抱,它是姥姥家大门外的标志性树木。盛夏,蓊郁的树冠形成一大片绿荫,住在树周围的人都端着碗在树荫下吃饭。我们小孩子喜欢看树上垂直吊下来的碧绿槐蚕:一条银色的丝线吊起槐蚕,像槐蚕在打秋千。槐蚕有时被风吹在我们的小脸上,冰凉冰凉的。槐树的树干上端,有很深很大的干枯的树洞,据说盘踞着几条大蛇,我们从不敢爬上去看。槐树南边是一条深沟,沟底有人家。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到北京工作后去看望姥姥,告别时,我绕着沟沿走到南畔,回头看深沟的北边时,姥姥还站在槐树下,我在沟南招手,姥姥在沟北招手。500岁的老国槐,见证了我和姥姥的分别。

⑦我家窗外的国槐,虽然高及五层楼,但在古都北京,这两排后栽的树还在幼年,是新生代。我的住宅;夹在北京西城两条著名的胡同之间:南边是辟才胡同,北边是丰盛胡同。丰盛胡同东口有17棵国槐,我实地数过。辟才胡同西头、北筚子胡同南口,有一棵已有档案编号的老国槐,树龄约170年,绿色的牌子上标明其属于二级古树,有铁栏杆围起,受到保护,还是北京市的古树保护示范点。我看铝牌编号,二级国槐有 1000 多棵。我过去住在这一带,熟悉胡同周边的情况。现在,尽管老胡同已拆,但我站在胡同口的国槐下,闭上眼睛,过去的旧貌就能在脑际复原。 岂止我一人,许多从老城搬迁到别处的原住民,旧地重游,站在老国槐下,都会联想起几代人的故事。一棵老国槐,成了古都的坐标、原住民回访的记号。散布在老城的国槐,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历史故事。

⑧在中国的北方城乡行走,在北京老城的胡同行走,国槐是常见的树木。因为它太普通,不是名贵树种,游客就不大注意。郁达夫是江南人,初次看见国槐的槐花落在地上,以他作家的敏感,说其是“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曾写在名篇散文《故都的秋》里。国槐不但有文学书写,还融入神话和历史,以它自己的普通被载入史册。《天仙配》里的槐树精是董永和七仙女的媒人,广为人知。

⑨国槐和中国移民史相关联,大半个中国都知道的故事,是我老家的“洪洞大槐树”。明初移民,

民众从一棵大槐树下出发,回望故乡,恋恋不舍,记住了身后的大槐树是岸。从此,“我的老家是洪洞大槐树”就成了半数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百年前,家乡有人在大槐树下建一碑亭,碑刻“古大槐树处”。在碑亭旁又建一茶室,茶室门上端有白底黑字木區,曰“饮水思源”。碑亭小道南边,有一木制牌坊,上刻“嘉树延誉”四字。小时候途经此地,我经常看见有外省人在这里寻根。他们抱膝坐在碑亭的台阶上,面带笑容,好像真的回到了老家。一棵500年前的国槐演绎一段移民史,像同心圆推移千千万万中国人在远方的国土扎根,如同我家窗外国槐上随风飘散的槐豆英落在广袤的土地上。

⑩坐在窗下 面对满眼绿色,我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从小到老,我的生命都有国槐在庇护啊! 国槐坚韧的性格,蓬勃向上的姿态,有花有果的时序,时时让我忘忧,青春常驻,不知老之将至。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10月28 日,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Ⅱ

马兰长歌

杨辉素

在马兰村,没有人不知道邓小岚。

花白的短发,轻盈的步伐,儒雅温和的谈吐。邓小岚在马兰村教孩子们唱歌已有十八个年头,而她和马兰村的缘分,却要追溯得更远更长……

马兰村,是阜平县城南庄镇的一个小山村,村子坐落在太行山脚下的一条狭长的山沟里,清澈的胭脂河从村子旁流过。

抗战时期,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曾在这块土地上战斗过。1943年冬天,在日寇扫荡的阴影下,邓小岚出生在马兰村旁的山林之中。邓拓为女儿取名“小岚”,既表达对妻子的爱,也寄托着对马兰人民的感念之情。

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邓小岚,从来没有忘记过马兰村。退休后,她来到马兰,要做马兰快乐歌声的传递者、脱贫攻坚的践行者、幸福发展的奋斗者。

那时候,由于道路不畅,邓小岚来一次马兰要走十几个小时,可这并没有阻止她奔向这个小山村的脚步。

马兰村小学的教室坏了,她和亲人筹款四万多元,把四间破败的教室翻盖成七间崭新的校舍。

她从亲友同事那里募集到钢琴、吉他、小提琴等各种乐器,不辞辛苦地运到马兰村。她教学生识谱,讲指法,讲吐字呼吸,凡是自己会的,都毫无保留地教给山里的这些孩子。慢慢地,山里的娃娃们也学会演奏西洋乐器了,世界名曲开始回荡在大山深处。

为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邓小岚还带他们到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孩子们上了电视,很多人记住了他们乐队的名字——马兰小乐队。

名声在外的马兰小乐队进入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的视野。2021年9月底,筹备冬奥会开幕式的工作人员来到阜平,要在这里选拔一个儿童合唱团,演唱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最终,来自马兰和周边石猴、井沟、八一等村庄的44名孩子,组成了“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小的,是一名五岁的幼儿园小朋友。

经过三个多月刻苦训练,孩子们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演唱一鸣惊人。

那一刻,坐在观众席上的邓小岚热泪盈眶,她看到了音乐的魅力,看到了孩子们的无限潜力。她说,如果满分是一百分,她要给这群“小精灵”打一百零五分!

比一百分多出的五分,是她掩藏不住的对孩子们的爱,是她对马兰的爱。

邓小岚住的小学校后边,就是梁林江、牛彦花的家。那时他们的儿子梁一也跟着邓老师学音乐。牛彦花多次跟邓老师说:“你就在我家吃住吧,学校里冷屋冷灶的。”可邓老师不爱麻烦人,她说:“我能行。”梁林江说:“跟邓老师认识二十年了,很少见她穿件新衣服,她一年四季的衣服都是旧的。唯一的一次见她穿新衣,是带着孩子们参加《中国梦想秀》节目,她穿了一件红色带格的新衬衫。”

然而对于马兰,邓小岚倾尽所有。从不为自己的事求人的她,四处求人赞助马兰村,更不用说那些宣传和奔波了――她的心里,时时都在谋划如何帮助马兰人民脱贫,让乡亲们在物质和精神上富裕起来。

春天,她带着孩子们去种树,路边的紫槐树都是她亲手裁种的。她还拿铁锹和凿子,带学生们去凿台阶,要给马兰凿出一条上山观景路……邓小岚总是说,大家都在为马兰做事情,我必须得支持。

没有人想到,冬奥会刚刚闭幕一个月,2022年3月19日,邓小岚突然病倒。两天后,她在北京天坛医院离世。

胭脂河水潺潺流去,流不尽马兰人民的无限哀思。

家人将邓小岚安葬在马兰,安葬在于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七位先烈身旁。

这里是当年她的父亲邓拓亲自为烈士们所选的安息之所,他题写的《题马兰烈士墓》还镌刻在墓碑上。而今,邓小岚长伴烈士墓旁,讲述两代人在这片热土上无私奉献的故事。

(选自2023年3月10日《河北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