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2020届高三历史选考卷(七)
材料:1914年,严复在给钱存如的信中说,德意志联邦,乃不幸居于威廉二世统治之下。轻用其民,以与四五列强为战……顾计所不及者,英人之所助法、比也,列日之致死为抗也。奥人之节节失败也。至于今,所期于半月十日之目的(战胜法国),乃遥遥而犹未达,而法、比乃皆迁都也,英人则节节为持久之画,疏通后路维持海权,联合三国,不许单独媾和。
1917年2月,严复明确主张对德断交,并认为若坐失对德宣战良机,甚或“一无所得,两不讨好”,将贻害无穷。严复学贯中西,前期着力于对西学的评价工作,后期对西方文明尚武、自私的揭露。从谴责战争的罪恶走向反省西方文明的缺陷,再到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严复这些对西方文明的批评言辞,与战时在西方出现的“西方的没落”的声音相似。
——摘编自欧阳泽生《严复看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出现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热潮,形成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一种以陈恭禄为代表的“近代化话语”,其主张把中国近代史视为中国在西方冲击之下不断调整自身,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另一种是以李鼎声为代表的“革命话语”,其认为应把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入侵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你如何看待上述两种不同的史学话语体系?请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很特别“自古一统吾氏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而且周围没有很大的挑战者,所以从东周起很快就过渡到普世世界。这一普世规则,就是儒家思想,因为它没有有形的教堂,所以就和文化结合在一起……从秦到清,国家观念的核心总是这个或那个具体王朝,对于皇帝个人和本朝的忠诚与对国家的忠诚,大多数场合是一致的。
一一许倬云《风雨江山》
材料二:20世纪,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海内外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论风靡,少年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出现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对立的观点、主义的知识分子……“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
--摘自《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请回答: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