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5课《景泰蓝的制作》同步练习
苔痕的意象为中国诗人所钟爱,那湿漉漉的苔痕最不起眼,但却无处不在:在古城边,在石罅旁,在茵茵的绿草深处,在森森的古树上,在诗人的心中____地蔓延,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 旋看飞坠” ,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青苔标志着静寂,那永恒的静寂,只有____的地方才有青苔,青苔显示出永恒的宁静,显示出野趣、古朴和稚拙。青苔的出现,在宁静中向人昭示____的消息,诗人们借此执彻地诉说着变化中的不变。世事变化只是表象,(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他们通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____的思考。把玩青苔,就如同中国诗人喜欢把玩残花的心态一样。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屈原自从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形象的鲜明,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使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而在诗歌的语言中,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① , “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无人过问, ② 。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 ③ , 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