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写作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盐铁论》)
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
③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④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感想?请选择其中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一瓣代表一个梦想,每根刺昭示一种现实。——法国作家阿尔弗莱▪德▪缪塞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受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⑤书写规范。
惊心动魄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落幕。荧屏上,选手们激烈角逐;荧屏下,老百姓争相关注。让更多的普通观众走进古诗词瑰丽精妙的艺术世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题目不仅面向百人团选手,更面向数亿观众。当下生活节奏飞快,让各行业各年龄段的观众耐心看完一个半小时难度大,若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搜寻冷门篇章命题容易,若选手对答如流,观众就会更换频道。关键点是出熟悉的陌生题。“熟悉”,命题范围是观众熟悉的名家名作,避免相对冷僻作品;“陌生”是常在名作中容易混淆的字词、容易忘记的对联、容易忽略的名物、容易记错的典故上设题。
你是怎样看待熟悉与陌生之间关系的?请结合材料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和含义范围,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做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
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
对于中国人而言,很多人认为,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背景、学历、资源、机遇、经验;而当下奋斗的五大关键词是知识、创新、实干、个性、理想。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请从传统与当下奋斗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海明威曾说过:“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去哪里去,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这句话现在还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最后都会成为你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
关于青年的成长,有人认为应当更多地遵循“他人经验”,有人则认为应以“自我体验”为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