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课内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9课《我想》同步练习

课内阅读。

我想把小手

    在桃树枝上。

    着一串花苞,

    着万缕(lǒu lǚ)阳光,

悠啊,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yà yā)

    在柳树根上。

    进湿软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啊,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1)、把下列五个字填到文中的横线里。

伸 牵 安 接 带

我想把小手

 在桃树枝上。

 着一串花苞,

 着万缕(lǒu lǚ)阳光,

悠啊,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yà yā)

在柳树根上。

 进湿软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啊,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2)、把下列短语补充完整。

 的歌声      的营养

 的土地         的篷帐

(3)、诗中“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表达了什么?

(4)、给文中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缕(lǒu lǚ)   丫(yà yā)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二:

地球将会变得有多热?

蒋葳

    今年初,世界气象组织(WM0)发布报告称,2015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不久前,科学家又表示2016年将会是历史上最热的一年。自有记录以来,世界十大最热年都发生在1998年之后,8个在2005年之后,其中,2011~201 5年是历史上最热的5年。就目前而言,全世界的温度似

乎一直在上升。地球究竟能变得有多热?人类导致的变暖效应究竟是否存在上限?

    地球变热的原因——温室效应

    纵观地球46亿年的历史,地球经历了无数次温度波动,但最终总能回归到大约相同的温度范围,这是因为它存在控制自身温度的机制。其中一个关键机制就是温室效应。空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和水蒸气,会围困来自太阳的辐射,就像一个隔热层包裹着地球。没有温室效应,地球平均温度将低达一l8℃,地表将覆盖冰,我们所知的生命将无法存活。

很明显温室效应是个好现象,但它也可能过犹不及。在地球上人类存在的时间非常短,然而我们却成为地球气候变化最重要的驱动因素。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树木,我们向大气层释放了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而这已经导致温度上升。在2 000~2010年的10年间,我们释放二氧化碳的速率已经超过了前10年的4倍,且这种上升趋势并没有任何逆转的迹象。问题在于,这些额外的温室气体在未来几十年或者几个世纪内将把地球加热到什么程度?

    地球升温4℃将是“灾难性的”

    为了预测未来地球的状态,科学家们建立了电脑模型模拟地球气候变化。这些模型可以估计当释放了特定量的温室气体,气候将如何发生变化。2013—2014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将这些预测整理成报告。结果表明,如果温室气体释放量像过去50年一样继续上升,那么到本世纪中叶,地球温度将比工业化前高出l.5℃,到本世纪末地球温度将比工业化前高出4℃。

全球气温上升l℃,不少林荫、田野就会变成干枯的荒漠;增加2℃,众多珊瑚礁就可能消失:升温3℃,夏季时北极圈将失去积雪,亚马孙雨林会逐渐枯萎;提高4℃,威尼斯等沿海城市将被完全淹没……英国《自然》杂志曾刊文称,到2100年,地球可能至少升温4℃。对人类来说,2℃是地球升温的“警戒线”,4℃则会是“灾难性的”。

    地球会成为超级大火炉吗?

    金星有时候被称为地球的另一个“邪恶的双胞胎”,这是因为,大小、质量和密度都与地球相近的金星,被认为历史上也曾拥有与地球类似的环境,但如今的它却是一个十足的炼狱:金星是太阳系中表面温度最高的行星,达到46 0℃,生命在金星上根本无从立足。

    科学家认为,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失控的温室效应”。人们不禁担忧: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是否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命运?

    新的能量平衡计算结果认为,目前地球上热呼呼的大气吸收的热量比散发出的热量更多。那么,温室效应失控现象会在地球上发生吗?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地球要变成一个失控的“温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必须达到大约30000ppm(1ppm即百万分之一),但就算我们烧光了地球上所有可用的化石燃料储量,也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摘自《百科知识》2016.10】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