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海南省海口市四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起宗,字元卿,其先上党人,后徙广平洺水县。起宗生长兵间,学书无从得纸,父削柳为 , 写以授之;成诵,削去更书。年十七,会立蒙古学,学辄成,辟武卫译史。御史中丞塔察儿爱其才,迁中台译史。仁宗即位, 转中书译史,累迁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上言:“东宫官属,辅导德义,财赋非所治也。”朝廷是之。迁南台御史。

    建康多水,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文宗初立,命威顺王征八番。是时,蜀省囊加台拒命未平,起宗极言武昌重镇,当备上流之师,亲王不可远去,力止之。及王入见,帝谓曰:“八番 之行,非秦元卿,几为失计。”朝议以起宗治蜀,幕府忘其名,曰秦元卿,帝引笔改曰起宗,其眷注如此。拜中台御史,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明日,立太子,有赦,起宗又奏:“不罪和尚,无以正国法。”和尚服辜。帝曰:“为御史,当如是矣。”又劾闽宪卜咱耳窃父妾以 逃,其父愤死,渎乱天常,流之岭南。自是尽言无讳,皆见听用。迁都漕运使,帝召谕之曰:“漕输事多废阙,赖御史治之尔。”出为抚州路总管,至官,有司供张甚盛,问其费所从出,小吏不敢隐,曰:“借办于民。”遂亟使归之,几席仅给而已。自是官府僚佐有宴集,成礼即止。因谕众曰:“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居一岁,以老去官。明年,以兵部尚书致仕,居一岁,卒,谥昭肃。

(节选自《元史•秦起宗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 B、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 C、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 D、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古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称为“策”。 B、东宫,太子所居之宫,借指太子,后也可指皇太后,如清朝有东、西宫皇太后之分。 C、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后世称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幕府中的僚属称幕僚。 D、漕运,古代中央政府将各地所征收的粮食等经水路运往首都或指定地点的运输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起宗勤于学习,富有学识才华。他生长兵间,缺纸少书,依靠父亲削柳为简进行学习;十七岁时,创立蒙古学并取得成功,被委以重任,连连升迁。 B、秦起宗虑事周密,善于审时度势。元文宗即位,准备征讨八番,秦起宗认为蜀省尚未平定,会对武昌形成威胁,极力劝阻威顺王远行征讨,避免了祸患。 C、秦起宗忠于职守,劾奏直言无讳。任中台御史,坚持弹劾和尚不法行为,使其被定罪;又弹劾卜咱耳不伦之事,使其被流放岭南,皇上嘉其行,纳其言。 D、秦起宗体恤百姓,为政廉俭务实。到任抚州路总管时,要求下属官员降低接待宴席的规格,并将费用归还百姓,从此革除了当地官员铺张宴集的风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

②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燮元,懋和,浙江山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天启元年,迁左布政使。将入觐,会永宁奢崇明反,蜀王要燮元治军。崇明僭伪号,设丞相五府等官,统所部及徼外杂蛮数万,分道趋成都。指挥周邦太降,雷安世、瞿英战死。成都兵止二千,饷又绌。燮元征罗纲、松、茂诸道兵入援,敛二百里内粟入城。偕巡按御史薛敷政、右布政使周著、按察使林宰等分陴守。贼垒土山,上架蓬荜,伏弩射城中。燮元用火器击却之,又遣人决都江堰水注濠。因斩城中通贼者二百人,贼失内应。贼四面立望楼,高与城齐,燮元命死士突出,击斩三贼帅,燔其楼。贼少却。有诸生陷贼中,遣人言贼将罗乾象欲反正。燮元令与乾象俱至,呼饮戍楼中,不脱其佩刀,与同卧酣寝。乾象誓死报复缒而出自是贼中举动无不知乃遣部将诈降诱崇明至城下乾象因自内纵火崇明父子遁走泸州乾象遂以众来归城围百二日而解。三年,燮元谋直取永宁,集将佐曰:“我久不得志于贼,我以分,贼以合也。”乃尽掣诸军会长宁,崇明父子逃入红崖大囤,官军蹙而拔之。录功,进燮元右都御史。崇祯元年六月,复召燮元兼抚贵州,赐尚方剑。时寇乱久,里井萧条,贵阳民不及五百家,山谷悉苗仲。燮元招流移,广开垦,募勇敢。总兵官许成名、侯良柱、副使刘可训遇贼十万于五峰山、桃红坝,大破之。贼奔据山巅。诸将乘雾力攻,贼复大败。又追败之红土川,崇明授首。捷闻,帝大喜。以成名与良柱争功,赏久不行。初,崇明之死,实川中诸将功,而黔将争之。燮元颇右黔将,屡奏于朝,为四川巡按御史马如蛟所劾。燮元力求罢,帝慰留之。四年,阿迷州土官普名声作乱,陷弥勒州曲江所,又攻临安及宁州,远近震动。燮元遣兵临之,遂就抚。无何,所抚土目有叛者,诸将方国安等军败,燮元坐贬一秩。十一年眷卒官,年七十三。

(节选自《明史·朱燮元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路温舒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又受《春秋》,通大义。举孝廉 , 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守廷尉史。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内史举温舒文学高第,迁右扶风丞。时,诏书令公卿选可使匈奴者。温舒上书,愿给厮养,暴骨方外,以尽臣节。事下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问状,以其言无可取,罢归故官。久之,迁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

(选自《汉书·贾邹枚路传》,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书奏天子,天子召见,谓曰:“公安在? 何相见之晚也!”于是上乃拜主父偃为郎中。偃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

元朔二年,主父言齐王行僻,上拜主父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吾与诸君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邪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乃征下吏治。上欲勿诛,是时公孙弘为御史大夫,乃言曰:“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白圭、子贡,转货致富,积累金玉,人谓善学明。主父偃辱贱于齐,排摈不用;赴阙举疏,遂用于汉,官至齐相。人谓偃之才,非也。儒者明说一经,习之京师初阶甲乙之科迁转至博士人谓经明才高所得 , 非也。而说若范雎之干秦明,封为应侯;蔡泽之说范雎,拜为客卿,人谓雎、泽美善所致,非也。皆善至之也。鲁平公欲见孟子,嬖人臧仓毁孟子而止。孟子曰:“天也!”孟子贤者,诲人安道,不失是非。

(节选自王充《论衡》,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