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不尚贤,使民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
    A . 同情人民疾苦,主张施行仁政 B .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 . 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 . 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
    【考点】
    【答案】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0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汲取强秦灭亡的教训,在汉初采取了 “十五税一”的政策,至汉文帝时, 又有“田租减半”之诏。隋代开皇二年颁布租调新令“丁男一床,租粟三石……单丁及仆隶各半之。未受地者皆不课。”次年正月又规定,“减调绢一匹为二丈。”唐代前期的租庸调法,税额较轻、尤其是采取“输庸代役”的办法,让农民有休养生息的机会。

    ——摘编自石妍妍等《中国古代农业赋税减免政策初探》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无论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都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政府在税收上实行轻赋税和公平负担,首先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然后以百分之十的精力从农民那里取得税收,即使在困难时期,仍然注意赋税的限度,而一经有了办法,就要减轻人民负担,借以休养民力。

    ——摘编自章蓬等《陕甘宁边区农业税收的特点和作用》

     

    材料三 1979年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当前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二十五项政策和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和所有权,允许采取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一是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的价格。前者是“松绑”,后者是“让利”。

    ——摘编自萧冬连《历史的转折》等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