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材料一: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中央的点名批评。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毛泽东。他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
——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材料二: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897年 | 24岁的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 |
1903年 | 18岁的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革命军》出版。 |
1919年 | 30岁的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1927年 | 34岁的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
1950年 | 26岁的留美科学家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谢绝师友挽留,毅然回国。 |
1954年 | 27岁的鞍钢劳动模范王崇伦倡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
1978年 | 29岁的严宏昌带领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立下一份实行包干到户的契约。 |
——摘编整理自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围绕“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