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诗歌鉴赏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提高练习】4《赠刘景文》

课外阅读。

临平泊舟

宋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1)、前两句诗中,诗人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在________旁泊舟,只觉得湖光月影映照着________,带给人丝丝的________。(   )
A、湖边;船篷;凉意 B、柳阴;船篷;凉意 C、柳阴;船篷;暖意
(2)、后面两句说月光________,让人________。(   )
A、被摇碎;心酸不已 B、被摇碎;感到惊奇 C、消失;感到失落
(3)、于诗人来说,这月光或者代表着他的________,或者________。这让人想到第一句里的“柳”。柳所代表的意象,别离居多,也许诗人正在面对一场别离,这让诗人觉得怅然若失。月亮碎了,只剩下藕花的香味。(   )
A、理想、思念 B、美梦、想象 C、错觉、幻影 D、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
(4)、诗人_______的是万顷湖面上水波动荡,摇碎了月影,粼粼的波光清寒侵人;_______的是阵阵荷花的香气传来;_______的是微风拂面,夜露湿润。短短两句诗写出了三种感觉。(   )
A、闻到;见到;感到;三 B、见到;闻到;感到;三 C、看到;感受;闻到;三
举一反三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红色诗词之旅

[文本一]

西江月·井冈山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 , 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 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①旌旗在望: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和井冈山一带的地方武装。②鼓角:此处借指军号。③岿(kui)然:形容高大独立的样子。④森严壁垒:指阵容严整,不可侵犯。⑤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⑥宵遁:指敌人乘夜逃跑。

【创作背景】1928年7月,湖南、江西两省敌军各一部,趁红四军主力还在湖南南部,向井冈山进犯。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红军不足一营,凭借黄洋界天险,奋勇抵抗,击退敌军,成功地保卫了这个革命根据地。这首词是作者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所作。

[文本二]

如梦令·元旦

毛泽东

宁化、清流、归化 ,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注释】①宁化、清流、归化;地名,福建西部的三个县。 ②路隘(ài):道路险狭。

【创作背景】1929年12月,国民党调江西、福建、广东三省的兵力,向闽西根据地发动进攻,红四军前委当即决定兵分两路:由朱德率主力转移到江西南部;由毛泽东率第二纵队先在小池地区阻击敌军,掩护主力转移,而后从古田北上,经连城、归化、清流、宁化,翻越武夷山。1930年1月16日,朱德率领的主力部队占领江西广昌;同月24日,毛泽东到达广昌,同主力部队会合。此词写于两路红军会合之后,内容就是这次进军。

[文本三]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毛泽东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注释】①大关:险要的关隘。②工农:指红军。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1930年2月,当时红军越过武夷山,进入江西南部,经广昌进军攻打吉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