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泰顺县新城学校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 , 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3)、(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举一反三
阅读古诗文,感受北宋先贤的高洁品德,完成阅读任务。

【甲】

戏答元珍

【北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乙】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北宋】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骇、老成旭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丙】

欧阳永叔资政殿学士文正范公神道碑铭(节选)

【北宋】欧阳修

元昊反河西,延州危。公请自守鄜延捍贼,乃延州。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贼以骑三万来争,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所得赐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 , 复灵武 , 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初,公既得熟羌为用,使以守边,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挽之劳。其所设施,去而人德之。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五不许,乃就道。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多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既薨,辍朝一日。

(有删改)

【注释】①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与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字元珍)交好。丁宝臣于次年赠诗欧阳修,欧阳修乃作此诗以答。②此词写于范仲淹和欧阳修共同受到打击之时。因变法改革失败,范仲淹被贬外放,在离京前与欧阳修的离别宴上作此词。③刘伶:字伯伦,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主张无为而治,率真豪迈,纵酒放诞,曾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④痴骏(chī ái):呆傻。⑤施(wāng)悴:瘦弱憔悴。⑥公:指范仲淹。⑦横山:在今陕西榆林。⑧灵武:在今宁夏灵武。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