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 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少善文     属:连缀 B、于三辅       游:游学,考察 C、中有柱       都:大 D、皆共之       目:观察
(2)、下列各适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精思傅会,十年成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B、①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愿十五城请易璧 C、①衡上疏陈事            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以为吉凶倚仗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3)、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B、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C、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D、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4)、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庠序”也指古代的学校。 B、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内容相同。 C、相,不同于我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宰相”,是汉朝所设王国的一种官职,其职权相当于郡的太守。 D、乞骸骨,是封建社会大臣年老自请退职的一种说法,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还有“致仕”“乞归”“请老”等。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聪颖明慧,谦虚稳重。他在文学上有先天的禀赋,并注重不断提高自我,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 B、张衡不慕名利,又忧国忧民。永元中,多次被征召做官皆不就职;在官员大行奢侈之风时,他做《两都赋》讽谏规劝。 C、张衡博学多才,成就卓著。他上究天文,下穷地理,精于历算,擅于器械,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等先进仪器。 D、张衡有政治才干,正直果敢。向皇帝上书言事,讥议左右,遭宦官忌惮、诋毁;出任河间相,不畏权贵,政绩卓然。
(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②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太祖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民政策

苏辙

    臣闻三代之盛时,天下之人,莫不务自修洁 , 以求为君子。至于战国,王道衰息,秦人驱其民,而纳之于耕耘战斗之中,其患无所不至。夫周秦之间,其相去不数十百年。周之小民皆有好善之心,而秦人独喜于战攻,虽其死亡而不肯以自存,何也?

    夫天下之人,不能心知礼义之美,而亦不能奋不自顾以陷于死伤之地。其所以能至于此者,其上之人实使之然也。然闾巷之民,而从之,则可以与之侥幸于一时之功,而不可以望其久远。而周秦之风俗,皆累世而不变,此不可不察其术也。盖周之制,使天下之士孝悌忠信,闻乡党而达于国人者,皆得以登于有司。而秦之法,使其武健壮勇,能斩捕甲首者,得以自复其役,上者之以爵禄,而下者皆得役属其乡里。天下之人,知其利所在,则皆争为之,而尚安和其他?然周以之兴,而秦以之亡,天下遂皆秦之不能,而不知秦之所以使天下者,亦无以异于周之所以使天下。何者?至便之势所以奔走天下,万世之所不易也。而特论其所以使之者,何如焉耳?

    今者天下之患,实在于民昏而不知数。然臣以为,其罪不在于民,而上之所以使之者,或未至也。古之圣人,所欲而遂求之,求之以势而使之自至。是以天下争其所求,以求称其意。今有人使人为之牧其牛羊,将责之以其牛羊之肥,则因其肥瘠,而制其利害。使夫牧者趋其所利而从之,则可以不劳而坐得其所欲。今求之以牛羊之肥瘠,而使之尽力于樵苏之事,以其薪之多少而制其赏罚之轻重,则夫牧人将为牧邪?将为樵邪?为樵,则失牛羊之肥;而为牧,则无以得赏。故其人举皆为樵,而无事于牧。吾所欲者牧也,而后樵之为得,此无足怪也。今夫天下之人,所以求利于上者,果安在哉?士大夫为声病剽略之文而治苟且记问之学曳裾束带俯仰周旋而皆有意于一辈子爵禄天子之所求于天下者岂在是也!然天子所以求之者惟此,而人之所由以有得者,亦惟此。是以若此不可却也。

    嗟夫!欲求天下忠信孝悌之人,而求之于一日之试,天下尚谁知忠信孝悌之可喜,而一日之试之可耻而不为者?《诗》云:“无言不酬,无德不报。”臣以欲得其所求,宜遂以其所欲而求之,开之以利而作其怠,则天下必有应者。今间岁而一收天下之才,奇人善士,固宜有起而入于其中。然天下之人,不能深明天子之意,而以其所为求之者,止于其目之所见。是以尽力于科举,而不知自反于仁义。臣欲复古者孝悌之科,使州县得以与今之进士同举而皆进,使天下之人,时获孝悌忠信之利,而明知天子之所欲。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