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核舟记》同步练习

加线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弥勒    类:类别 B、历历数也    历历:清清楚楚 C、有所语    如:比如 D、勾画了了    了了:线条简单
举一反三
古诗文阅读

【甲】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注释】①飐(zhǎn):吹动。②薜(bì)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③共来: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遗贬。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④百越:泛指五岭以南的少数民族。

【乙】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 , 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回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回:“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 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 ,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嗜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

【注释】①方山子:即陈慥,字季常,苏轼的老朋友。②光、黄:光州、黄州,两州连界。③朱家、郭解:西汉时著名游侠。④折节:改变原来的志趣和行为。⑤方山冠:唐宋时隐士戴的帽子。⑥矍(jué)然:惊讶睁眼对视的样子。⑦环堵萧然:四壁萧条,家徒四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

浮云道院记

【元】揭傒斯

之言曰:吾所居郡曰庐陵,邑曰永丰,是为欧阳文忠公之乡。吾之里在鸡山之阳鹫岭之滨山川深厚草木浓丽。其人秀而多寿。弦诵之声溢于四境,耕种之民交于四野。时危代易,干戈所不加焉;水早疾疫,盗賊所不入焉。人无甚富,亦无甚贫。吾刘氏族居已三百有十二年矣。泰定四年秋,吾归自河南,乃辟园数亩,种桑柘三百株,若“橘皆千株,木实之脂可食可烛俗号山茶又曰木子树者七百株,茶五百株,桃、李、杂果、松、竹之属又称是岁先畴”之入虽不足以自给,计数年之后,叶者、实者、脂者萌可茹、材可器者、可薪者各效其用,则吾春秋之事、朝夕之供、宗族乡党宾客之奉可不具而足矣。吾又有兄弟子侄数十人,承祖父之训,皆颇知学,足为保家之主。天之所以与我者,亦既厚矣,复何求哉!乃筑室四楹其中,为藏修之所,取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之语,榜曰“浮云道院”。

客名鹗,字楚奇。其学以六经为主,其文以义理为本,其诗近陶、柳”之间,其大父盖寿至百三岁云。

(选自揭傒斯《文安集》,有删减)

【注释】①客:刘鸦,字楚奇,元代文学家,世称浮云先生。②若:和。③称是:与此相当。④先畴:祖先留下来的田地。⑤萌可茹:开始可以吃了。⑥楹:房屋一间为一楹。⑦陶、柳:指陶渊明和柳宗元。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