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同步训练

下列选词填空题正确的一组是( )

①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________,建筑________,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②河上是五座________的汉白玉石桥。

③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________。

A、壮观 精美 精致 优美 B、壮丽 精美 精美 悠扬 C、壮美 精巧 精致 动听 D、壮丽 精巧 精致 悠扬
举一反三
说明文阅读

声呐真的会杀死美人鱼吗

付丽丽

①票房大卖的周星驰电影《美人鱼》赚得   a     , 其中有一段用声呐驱逐美人鱼,把小金鱼震爆的血腥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声呐到底是什么设备?主要用途是什么?是否真的可以驱逐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造威破坏呢?

②声呐的英文是“Sonar”,是一个组合名词,全称是“Sound of Navigation and Ranging”,直观理解就是利用声波在水中传播的特性来进行导航和测距。最初是二战时期盟军用来探测德国U型潜艇的工具,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海洋生物研究、海洋科考和工程,具有非常广泛的军事和商业用途。

③《美人鱼》中提到了两种典型的声呐设备: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主动声呐的原理就是通过声波发声器向水中主动发射声波,再接收反射回来的声波,然后进行测距和目标探测,类似于用人的嘴巴和耳朵来听声辨位。驱逐美人鱼采用的就是这种声呐,当声波功率(以“分贝”表示)足够大的时候,就有可能造成海洋生物的昏厥甚至死亡。而被动声呐自己不会发出声波,只用听”的方式来被动收集海洋声学信号,电影中男主人公刘轩的公司就是采用被动声呐收集到了美人鱼的声学频谱探测到了未知的海洋生物。

④但是声呐是否真的是如此“恐怖”的设备呢?当然不是!声呐不仅不恐怖,还是非常重要的海洋探测设备。现在声呐主要的商业用途,是用来进行海底地形测绘和海洋救捞。主动声呐通常会安装在科考船船底或者水下机器人上,当声呐发出的声波接触到海底或者目标物后,会反射到声呐的接收机上,接收机把声波    b    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信号,再输出到显示器上,最后完成海底地形图(电子海图)的绘制。现在所有船只的航行都需要参考声呐生成的海底地形图,声呐为船只的航行提供了必要的安全保障。

⑤再比如说2014年MH370飞机坠毁于南印度洋,怎么去找到飞机上的黑匣子呢?如果坠毁于陆地上,可以用卫星和雷达进行大面积、高效率的搜索,很快就可以找到飞机残骸。但是在茫茫的大海里只能采用声呐设备进行“大海捞针”,因为雷达采用的电磁波在水中衰减得特别快,只能探测到几十米的距离,而声波在海洋中却可以传播数十公里远。飞机坠毁后,黑匣子会发出频率固定为37.5千赫兹的声波信号,这时就需要采用被动声呐进行大面积的拉网搜索。虽然现在MH30仍然没有找到,但是声呐设备为深海救捞提供了可能。

⑥声呐在海洋科考上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具有其它海洋探测设备无法替代的功能。那怎样使用声呐才不会破坏海洋环境呢?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在声呐设计时尽量选择不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危害的声波频段,因为海洋生物只能听到自己听觉器官能接受的频率,就像人类不会听到次声波或超声波一样,这样就可以减弱声波的能量;第二就是在使用中逐步加大声波的发射功率,先用低功率发射声波,当鱼群感受到不舒服时就会迅速游开,最后再把功率开到最大。这些功能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准确控制,确保鱼群和使用人员的安全。

⑦地球有70%以上的面积是由海洋所    c    的,里面还有太多未知的世界等待人类去探索。随着声呐科技的发展,海洋的神秘面纱会逐漸被拉开,说不定真的有一天能发现传说中的“美人鱼”!

现代文阅读。

“张骞优选”和“郑和海淘”

①公元前139年,张骞带着100多人从甘肃,向如今的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出发。没过几年,他便带着团队再度出访,随身携带的还有无数丝绸铜器。

②张骞的两次出访,让西域各国直至中亚腹地都了解了大汉王朝的存在,沿线各国百姓也基于这两次出访,开始了延续千年的商贸交流。19世纪末,一位名叫李希霍芬的德国地理学家为这条基于张骞探访而打开的商贸交易通道取名“丝绸之路”,这便是“张骞优选”的来源。

③时间线往后再拨1000多年,来到1405年,明成祖让郑和率领240艘庞大海船和2.4万多名海员,走海路对其他国进行拜访。

④郑和领命出访各国,自然不是贩卖蔬菜,他的目标是建立友好邦交,让尽可能多的国家认识遥远东方了不得的大明王朝。

⑤16世纪初,葡萄牙船只来到广州。他们带着做生意的目的,将从各大陆新收集的瓜果蔬菜、金银财宝与本地港口商人进行交换。随后的几百年,荷兰、英国、德国、美国的船只陆续到达。因为他们的“生活驻扎”,中国土地上第一次种上了花生、土豆、红薯、番茄、辣椒等原产于美洲大陆的食物。这些食物一开始只是满足他们自己的日常口腹需求,但渐渐地,中国人也看到了这些食物的价值,并伴随着迁徙传播开来……“郑和海淘”由此而来。

⑥显然,张骞和郑和并不是海淘代购菜贩子,他们甚至很可能没有参与过食物优中选精的选品过程,只是在自己跋山涉水的漫长旅途中,创造了一种中西方物种交换的可能。但历史上是否有人为我们的餐桌做过甄选?

⑦应该是有的。

⑧早在1000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懂得用味蕾为喜欢的生活方式投票。

⑨比起阿拉伯人最爱的椰枣和地中海人喜欢的莳萝,被德国人带到山东的苹果、番茄,以及由荷兰人带到中国的土豆等作物,则在短短300年里火速占领全中国人的餐桌,成为再看不出原产地的“本土食材”。

⑩你或许发现了,甄选出能够持续稳定进入我们餐桌食材的,既不是张骞,也不是郑和,而是与土地相依相伴五千年的中国老百姓。任何食物,只要被中国老百姓的嘴巴认可,大部分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⑪来自北美的蓝莓,a____,营养丰富,便携,还不脏手,于是我国用了不到20年,成为世界上蓝莓种植面积以及产量最大的国家;来自墨西哥的牛油果b____,脂肪丰富,可“荤”可素,于是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本土牛油果产量超过12万吨,配合秘鲁进口的牛油果,这种几年前大家还不熟悉的水果,已经成为餐桌上的常客;东南亚的榴莲c____,仿佛天然乳酪,于是2020年起,在我国海南岛三亚地区已经开启大面积榴莲推广种植,预估不出十年,本土榴莲产量品质就可以媲美越南、马来西亚……

⑫公元前139年出发的那天,张骞大概没想到自己开启的竟是这样一场持续两千多年的饮食交流。中华大地赋予中国人的味蕾经验,不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食材冲撞、撕扯、擦出火花。从芝麻、大蒜,到榴莲、牛油果,中国人的味蕾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扩充。只要给中国人足够多的时间,我们大概率能把世界放上餐桌。

(刊载于《意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