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天津市南开区2019届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改元宝鼎

    吴主以陆凯为左丞相,万彧为右丞相,吴主恶人视己,群臣侍见,莫敢举目。陆凯曰:“君臣无不相识之道,若猝有不 , 不知所赴。”①吴主乃听凯自视,而它人如故。

吴主居武昌,扬州之民溯流供给,甚苦之,又奢侈无度,公私穷匮。凯上疏曰:“今四边无事,当务养民丰财,而更穷奢极欲,无灾而民命尽,无为而国财空,臣窃痛之。昔汉室既衰,三家鼎立;②今曹、刘失道,皆为晋有,此目前之明验也。臣愚,但为陛下惜国家耳。武昌土地危险,塉确,非王者之都,且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以此观之,足明民心与天意矣。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大帝时,后宫列女及诸织络数不满百,景帝以来,有千数,此耗财之甚者也③又左右之臣,率非其人,群党相扶,害忠隐贤,此皆蠹政病民者也。臣愿陛下省息百役,罢去苛扰,料出宫女,清选百官,则天悦民附,国家永安矣。”吴主虽不悦,以其宿望,特优容之。

    九月,诏:“自今虽诏有所欲,及已奏得可,而于事不便者,皆不可隐情。”

    戊戌 , 有司奏:“大晋受禅于魏,宜一用前代正朔、服色,如虞遵唐故事。”从之。

    冬,十月,丙午朔,日有食冬。

    永安山贼施但,因民劳怨,聚众数千人,劫吴主庶弟永安侯谦作乱,北至建业,众方余人,未至三十里住,择吉日入城。遣使以谦命召丁固、诸葛靓,固、靓斩其使,发兵战于牛屯。但兵皆无甲胄,即时败散。谦独坐车中,生获之。固不敢杀,以状吴主,吴主并其母及弟俊皆杀之。初,望气者云:“荆州有王气,当破扬州。”故吴主徙都武昌。及但反,自以为得计,遣数百人鼓噪入建业,杀但妻子,云“天子使荆州兵来破扬州贼。”

    十一月,初并圜丘、方丘之祀于南北郊。

    罢山阳公国督军,除其禁制。

    十二月,吴主还都建业,使后父卫将军、录尚书事滕牧收留镇武昌。朝士以牧尊戚,颇推令谏争,滕后之宠由是渐衰,更遣牧居苍梧,虽爵位不夺,其实也,在道以忧死。何太后常保佑滕后,太史又言中宫不可易。吴主使巫觋,故得不废,常供养升平宫,不复进见,诸姬佩皇后玺绂者甚众,滕后受朝贺表疏而已。吴主使黄门遍行州郡,料取将吏家女,其二千石大臣子女,皆岁岁言名,年十五,六一简阅,简阅不中,乃得出嫁。后宫以千数,而采择无已。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粹有不 , 不知所赴    虞:欺骗 B、发兵战于牛屯          逆:迎,抵抗 C、固不敢杀,以状吴主    白:禀告 D、虽爵位不夺,其实也    迁:放逐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宫列女及诸织络数不满百,景帝以来,有千数    今其智反不能及 B、丙午朔,日有食               不如因而厚遇 C、在道忧死                     作《师说》贻之 D、二千石大臣子女,皆岁岁言     名所谓华山洞者,以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B、正朔,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改朝换代,要改定正朔,本文中代指前代历法。 C、戊戌,即戊戌年。古人干支相配,组成六十花甲子,本以纪日,后又用以纪月纪年。 D、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两千石,在秦汉时期,地方郡一级的政权机关长官郡守的年禄是二千石,后世常常以二千石来代指地方郡守级的官员。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 B、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 C、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 D、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主居于武昌,扬州百姓逆流而上提供物资,在没有发生灾荒的时候,就已经使百姓精力用尽;又奢侈无度,国无大事,己经国库空虚了。足见,吴王昏庸,劳民伤财。 B、吴主左承相陆凯忠言直谏,进言吴王减免劳役、捐税,减少宫女,严格选官,然而未被采纳。 C、吴主庶弟协同山贼犯上作乱,终被活捉,吴主杀死了孙谦及其兄弟、母亲,不念亲情。 D、吴主迷信巫术而又好色无度,后宫女子上千依然不断选人入宫。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吴主乃听凯自视,而它人如故。

②今曹、刘失道,皆为晋有,此目前之明验也。

③又左右之臣,率非其人,群党相扶,害忠隐贤,此皆蠹政病民者也。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豫让论

                明·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注:豫让,战国晋人,生卒年不详;为晋智瑶(即智伯)的家臣,赵、韩、魏共灭智氏后,曾入赵襄子宫中刺杀襄子,被俘获。后豫让改名换姓,以漆涂身,吞炭使自己变哑,改变形象,谋刺赵襄子,又被捕,伏诛前,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遂自杀。

                                                     事见《战国策·赵策一》。

请从正反两个方面概述方孝孺对豫让以死报智伯的行为的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弘度,字摩诃,博陵安平人也。年十七,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亲信。寻授都督,累转大都督。时护子中山公训为蒲州刺史,令弘度从焉。尝与训登楼,至上层,去地四五丈,俯临之,训曰:“可畏也。”弘度曰:“此何足畏!”欻然掷下,至地无损伤。训以其拳捷,大奇之。及尉迥作乱,以弘度为行军总管,从韦孝宽讨之。弘度妹先迥子为妻,及破邺城,迥弯弓将射弘度,弘度脱兜鍪谓迥曰:“相识不?今日各图国事不得顾私以亲戚之情谨遏乱兵不许侵辱事势如此早为身计何所待也?”迥掷弓于地,骂大丞相极口而自杀。弘度顾其弟弘升曰:“汝可取迥头。”弘升遂斩之,进位上柱国。时行军总管例封国公,弘度不时杀迥,致纵恶言,由是降一等,为武乡郡公。开皇初,纳其妹为秦孝王妃。寻迁襄州总管。弘度素贵,御下严急,动行捶罚,吏人詟气,闻其声,莫不战栗。所在之处,令行禁止,盗贼屏迹。以行军总管出泉门道,隶于杨素。弘度与素,品同而年长,素每屈下之,一旦隶素,意甚不平,素言多不用。素亦优容之。上甚礼之,复以其弟弘升女为河南王妃。每诫其僚吏曰:“人当诚恕,无得欺诳。”皆曰:“诺。”后尝食鳖,侍者八九人,弘度一一问之曰:“鳖美乎?”人惧之,皆云:“鳖美。”弘度大骂曰:“佣奴何敢诳我?汝初未食鳖,安知其美?”俱杖八十。官属百工见之者,莫不流汗,无敢欺隐。然弘度理家如官,子弟斑白,动行捶楚,闺门整肃,为当时所称。未几,秦王妃以罪诛,河南王妃复被废黜。弘度忧恚,谢病于家,诸弟乃与之别居,弥不得志。炀帝即位,河南王为太子,帝将复立崔妃,遣中使就第宣旨。使者诣弘升家,弘度不之知也。使者返,帝曰:“弘度有何言?”使者曰:“弘度称有疾不起。”帝默然,其事竟寝。弘度忧愤,未几,卒。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________故贫。”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________空无人。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皆曰:“诺。”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从弟子女十人所,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________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柰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________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已时,几可谓非贤大夫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时议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籓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如此耶!”却其贡。由是器重鲁。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