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我是一位酷爱看书的女孩,惠存了许多经典名著,经常阅读别人的作品。前些日子,读到了我的舍弟撰述的一段抒情文字: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多愁、农历里的季节、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民间的歌谣、婉转的鸟鸣;也是李商隐缠绵的“巴山夜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
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①{#blank#}1{#/blank#}。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②{#blank#}2{#/blank#}。在波兹受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③{#blank#}3{#/blank#}?它把我们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书籍,可以是生活中的太阳,{#blank#}1{#/blank#}。将书籍当做太阳的人,大都在白天读书。将书籍当做月亮的人,喜欢在晚上读书。白天读书的人,{#blank#}2{#/blank#};晚上读书的人,意在将梦想变成守望。阳光下读书,梦在书外;月光下读书,{#blank#}3{#/blank#}。
新诗的发展,我以为,首先要寻求真实。真实和现实微有不同。①{#blank#}1{#/blank#} , 思想、情绪等心灵的实际情况叫做真实。诗,特别是抒情诗,并不必须描写、表现或反映社会的实际情况,但诗人所描写、表现或反映的思想感情,②{#blank#}2{#/blank#} , 这才是诗的真实性。“反对无病呻吟”是五四运动提出的新诗口号,③{#blank#}3{#/blank#}。解放以来,我们有许多诗人的诗,都是为赶政治任务而作,尽管写得激昂慷慨,在读者中却不起作用。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_____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_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______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_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