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一单元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结合句意,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 大肆: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B、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C、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遁形:逃离。 D、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举一反三
阅读《思想的微光》,完成下列各题。

思想的微光

    人的日常生活,常常是无序的。在无序的生活细节中,人的头脑常在无意间被“触头”触着,倏然生出一些小杂感。所谓“触头”:或是几节精彩的文句,或是与友人谈话时的意外撞击,或是某种情绪的突然漾动,或是一束小花对眼眸的一次撩动,等等,不一而足。

    人人都有这倏忽间的小念头,但大多数的人并不曾留意它,任其自生自灭了。

    而有一种人,特别敏于这种小念头,会备一支笔,几张纸片,将小杂感随手记下。其小79,感虽芜杂,但埋头展玩,也会看到几丝思想的微光。

    这种人或许就是人所称的作家。但我不管他们叫作家,我只把他们看成是特别注意生命体验的人。他们固执地把人的痕迹保留在生命史上,使生命的原野,青翠繁茂起来。

    有谁不希望美丽常在呢?然而,一朵花开得最艳丽的时候,也就是将要凋敝的时候;有谁不希望欣赏到美丽的全部呢?然而,时空的阻隔和人类认识及眼界的局限,人们看到的,往往是美丽的局部。

    于是,有人叹息,有人忧郁,甚至于无奈之后,沦入消沉和虚无。

    其实,花朵之后,便是果实。果实是美丽的另一种存在,是更沉雄更蕴藉更质朴的一种存在。旧的美丽在一个瞬间消亡,而新的美丽在另一个瞬间诞生;美丽是变幻而不息的过程,我们只须抱着不泯的希望和恒在的信念。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半夜醒来,发现海棠花在夜间开放得最动人最忘我,便感叹道:自然的关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但川端康成并未因此而黯然神伤,而是自言自语地说:看来,要好好活下去。

    于是,我为哲人的豁达而感动。时间会让我们看到美丽的全部,关键的,要永远热爱生活!

    有谁不希望春光永驻呢?不要说春天里花的开放、爱情的萌发、青春的灵动,单说那一片片春草,绿绿的,茸茸的,静时如毡如帛,动时如歌如蹈,看一眼,便顿消心中块垒,生一种莫名感动。然而,又有谁能留住逝去的春水呢,“一江春水向东流”,乃自然之法则。

    于是,有人叹息,有人忧郁,甚至于无奈之后,沦入消沉和虚无。

    其实,又有谁不热爱夏荫之宏阔,秋景之丰盈,冬雪之妩媚呢?痛苦的犁刀一方面割破你的心,一方面又掘出新鲜的血液,人类总是有新的所得。

    如果春天是________,那么,夏天便是________,秋天便是________,冬天便是抗争。希望、绸缪、品格和抗争,是人类摆脱命运束缚的必备四品。没有希望,便没有欲念,便不会有行动;没有绸缪,便没有韬略,行动便失之于盲目;没有品格,便没有纲纪,行动便常常误入歧途;没有抗争,便没有在痛苦中的最后冲刺,可能便一事无成。

    于是,如果只有春天,仅仅有希望,人类将始终是幻想国中的一尊美丽而无用的幼芽。

    有谁不愿长生不死呢?然而,一切生命最终都要面对死亡。

    于是,有人叹息,有人忧郁,甚至于无奈之后,沦入消沉和虚无。

    其实,死亡是另一种美丽。贫穷的、富有的、高贵的、低贱的,一切生之不平等,在死亡面前都归于平等;人类平等的法则,大概缘于死亡的昭示。而且,衰老的躯壳总不如婴儿更新鲜……

    讲一个悱恻的故事。一个老人坐在一个陌生姑娘身边,都无言地低着头,周围一片寂寥。突然,老人紧紧地握住姑娘的手:“别害怕,姑娘,我已经没有了欲念,只因你长得与死去的她太像,我想再把握一下已逝去的那一份情感。年轻时没有学会珍惜,认为什么都会再来,可什么都不会再来。”说完,老人便婴儿般地哭泣。姑娘正是一个恋爱中人,一下子明白了些什么,也紧紧地握着老人的手,呜呜地哭起来。

    我们明白了什么呢?死亡最大的功绩,便是让我们懂得了珍惜,珍惜现在,珍惜我们已拥有的生活!

阅读

科学①

[英国]托马斯·赫胥黎②

首先我要感谢你们以仁慈及欣赏的态度来接受我的演讲题——科学,我用它来祝贺你们身体健康,而且当我听到这个题目是这种会议所提议的时候,我更感谢不尽,因为近几年来我发现一个日趋强大的倾向,有些被戏称生于未有科学的时代的人,都视科学为一股入侵的势力,并认为如果科学大行其道的话,将会把所有的其他行业逐出宇宙。我想一定有很多人把我们这个时代新兴的科学视为由现代化思想之海中冒起的海怪,其目的是要毁灭掉艺术。所以呢,有这么一位希腊神话中杀死海怪的英雄 , 要借着作家的笔或编辑的文章,来发泄其不满,并随时想杀掉这只科学的海龙。诸位先生啊! 我倒希望这位英雄能把海龙想得好一点。(听众大笑)第一点,为他自身的安全起见,因为海龙的头很硬,颚很利,而过去它都能显示出征服挡住其路的东西的能力;第二点,为了公正起见,就我所知,我可以向你们保证,这种动物如果你不去理它,它非常的温和。(笑声四起)至于它对艺术这位小姐又怎样呢?它会表示出它最温柔的尊敬,对她一无所求,除了看她快乐地成家,然后每年生下一大群我们四处都可看到的可爱的孩子。(欢呼声四起)

我们姑且把比喻暂置一旁,我实在无法理解,一个具有人类知识的人,怎么会认为科学的成长足以威胁艺术的发展?据我所知,科学与艺术是自然这面奖章的正反面,一者用感情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另一者则是以思想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如果有一天,当人们不再爱,也不再恨;当苦难不再引起同情,伟大的业绩不再激动人心;当野百合花不再比所罗门王的光荣事迹更美;当面对白雪皑皑的高山和深不可测的山谷,敬畏之情完全消失,到那时,科学也许真的会独占整个世界。但是,这倒不是科学这个怪物吞没了艺术,而是因为人类的一半天性已死亡,人类已失去了这份他们自古代至现在拥有的品性

(选自《名家经典散文精选》,有改动)

〔注释〕①本篇演说发表于1883年伦敦皇家学会(全称为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年会宴上。②托马斯·赫胥黎(1825—1895):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合作者及其学说的传播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