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8课《竹影》同步练习

下面对本文《竹影》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竹影》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B、华明的“怕爸爸责备”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爸爸是个严厉不苟言笑的人。 C、《竹影》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D、艺术殿堂的领路人—爸爸,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文 竹
                                                                                                                         王良和
        ①时常以为案上那一盆文竹,很快就会死去。一年来,这纤瘦的植物,仿佛挣扎于生死的边缘,时青时褐,像文弱的君子恒对清癯的书生,病容凄楚对我的神色错愕。
        ②灯下读书,猛一抬头,青青竹影便飞了眼里,再一抬头,眸内的青影仿佛枯败如苍颜。那真是变种的竹,退出了岁寒三友的阵营,从耐雪的坚强,到畏风畏雨的柔弱;从户外的纠集繁生,到室内的排他独长,那铁线一样的幼茎纤枝。真的,只宜长在小小的盆内,占据两寸见方的空间?至于形象,那在微风里摇摇欲折的自悲自叹,虽然赢得栽竹者的相怜相惜,但多少有辱竹名了。
        ③大概文竹只宜细心呵护的女性栽种吧,一旦落入粗心大意的人手里,就要吃苦头了。那是不宜经常晒太阳和浇水的植物。当阳光悄步蹑近,我就把它放到书架上,让青青竹色爬入唐诗宋词的意境中。不过浇水却没有定时,有两日一浇,也有十多日滴水不沾的。我原是个不懂栽植物的人,何况是娇生惯养的文竹?买回来不久,竹叶开始黄了,自叶尖徐徐蔓延,瞬间已苍颜衰鬓颓然乎其间,凄凉待毙。偶然我剪掉枯叶,落在盆里聊作春泥护花。每次以为最后一点墨绿即将消失了,谁知嫩绿却自枯叶间钻出。一年下来,不死反而长高。我才惊觉有些植物,表面柔弱实则刚强,潜藏着无穷的生命力和求生意志。是的,不断枯萎与更生,生命会变得更丰盛,一室春意在青绿里流转。                                                                        (选自《中学生阅读文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清澈的声音(包利民)

      ①有一些声音就似遗落在人间的精灵,偶入耳中,便入心底,濯洗着那些漫漫尘埃,让心温润如初,仿佛流年沧桑还不曾侵染。

      ②十多年前,在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当了一段时间代课老师,那时正失意,在这天涯一般的地方,一种朴素的美很能将一颗烦躁的心平抚得极为柔软而易感。离开的时候,正是秋天,满山的树都斑斓着离别的心绪。翻过那座山,便是一条通往镇上的路,脚步刚刚踏上那片崎岖,就听到身后的山顶,一个孩子的声音遥遥传来:“老师,我会想你——”

      ③那声音带着山间溪水的清透,穿过满山的树,直击在我心灵最柔软处。那个女生,我上课的这三个月时间里,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也不敢读课文,甚至课间也不大声地说话。不管我怎样鼓励她,她都是怯怯的,只是有一次,悄声对我说:“老师,我一定会大声地说话的,可是现在还不能!”

      ④在我悄悄离开的时刻,她用她响亮的声音为我送行,回望,她小小的身影,在远远的山顶,那声音依然在回荡,回荡,回荡成一片温暖的海,漫流过我以后所有的日子。

      ⑤记得去年回故乡的城市,正是冬季,漫天飞雪。慢慢行走在大街上,脚步声敲醒着许多沉睡的过往,在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曾度过我整个的中学时代,二十年的烟云易散,不散的只有这个城市每个角落拥挤着的回忆。

      ⑥忽然,便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隔着风雪,隔着车流人海的喧嚣,仿佛久违的呼唤。这许多年中,无数次听到别人喊我的名字,却都没有此刻的感受。那声音里,带着一种清澈的亲切,一种纯净的惊喜,我转头看,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男人,正目光闪亮地看着我。我一声惊呼,虽然过去了那么多的岁月,我依然一眼认出了曾经的中学同学。相拥的那一刻,周围全是直入人心的暖。

      ⑦说了些什么已经不记得了,而那一声呼喊,却一直响在耳畔,将心一次次拉回那圣洁遥远的时光里,那些朴素而温暖的情谊,总是在风尘漫漫落寞重重时,悄悄浸润着心中所有的希望。

      ⑧有一年离家很久很远,归来时风尘仆仆,且满心失落,当梦想失落在追逐里,黯淡的心境便契合了秋的萧瑟。刚走进自家所在的那个小胡同,便传来几声长长的叫声:“哇……哇……心里便忽然一暖,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那是胡同里一个聋哑的孩子,且有些智力低下,他只能发出这一种声音,一直以来,都能听到他的喊声。原来总是觉得难听至极,而此刻,却如流淌的长风,将我心底的阴霾吹散。

      ⑨有时很羡慕那个孩子,没有长久的烦恼,每一天自在无忧,唯一的声音,可以是笑,可以是哭,没有任何的修饰和伪装,自然而然。而我们,却在世事劳碌中丢了最真实的声音,丢了最真实的自己。所以,当我失意归来,那个孩子的叫声才会如天籁入耳,而那一刻,我的泪也应该是极清澈的。

      ⑩去年夏天,在老家,中午时小睡,梦见自己依然是儿时,睡在母亲的身边,做了噩梦,大哭,梦中的梦中醒来,却发现母亲不在,便大喊。却听见母亲就在耳畔叫我,一如童年。迷梦归来,母亲白发萧然,问我是不是做噩梦了,因为听见我不停地喊她,就像小时候一样。

      ⑪我知道,我在梦里听见的母亲的呼唤,是此生最美的声音;而我在梦里喊出来的“妈妈”,却是母亲耳中永远响着的眷恋,纯纯如山顶的月。

阅读《赠品》,完成小题。

赠品

刘美含

    ①他去面馆吃面的时间,总是比别的同学晚二十分钟。

    ②面馆开在学校附近,夫妻店,很小的店面,很简单的清水煮面。面有两种,一种卧一个荷包蛋,五毛钱;一种仅仅是清水煮面,三毛钱。

    ③他只要三毛钱的。

    ④父母都是农民。三毛钱的清水煮面对他来说,已够奢侈。

    ⑤晚去二十分钟,面馆里就不会再有他的同学。他坐下,要一碗三毛钱的清水煮面,慢慢吃。如此几次,再去,他便发现面里面卧着一个蛋。他对男人说,我只要清水煮面。男人说,蛋是赠品。他说谢谢,坐下来,静静地把蛋吃掉。他很清楚三毛钱与五毛钱的清水煮面的区别,很清楚所谓的赠品不过是老板的谎言,可是他从来不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他需要一个荷包蛋,更需要男人的怜悯。

    ⑥他在镇上读了三年初中。几乎每天中午,他都会得到男人送他的一个荷包蛋。

    ⑦后来他去县城,去省城,读高中,读大学,开公司,去更大的城市发展,事业做得越来越大。他常常想起那个荷包蛋,想起那个面馆,想起男人和女人,想起三年的初中时光。也曾动了回去看看的念头,可是最终,他还是没有回去。生活里有太多比感恩更重要的事情,何况他认为时间过去那么久,面馆肯定早已不在。

    ⑧终于,春天的时候,他万念俱灰,回到小镇。他没有别的奢求,只想找回那碗清水煮面的味道。

    ⑨很意外,面馆还在,男人和女人还在。他走进去,他们却不再认识他。他们已经很老,面的味道却没有变。那天他一个人要了两碗面,加蛋,花掉十块钱。这世上总有些廉价的快乐,两碗加蛋的清水煮面就是。

    ⑩男人将面端给他,又送他一碟咸菜。这是赠品,很下饭。男人笑着对他说。

    ⑪他静静地吃着面,听男人与女人聊天。房东决定收回房子,然后将面馆变成一栋楼房,所以,一个月以后,小饭馆将不得不关闭──楼房租金太高,仅凭他们这点微薄的收入,已经不能留在这里继续将面馆经营下去。

    ⑫吃完面,付钱,他静静离开。他没有说起多年以前的那个荷包蛋,他觉得有些事,应该永远封存。不管是愧疚、感恩,还是帮助。

    ⑬他在小镇上住了半个多月,每一天,都会去面馆吃一碗加蛋的清水煮面。小镇已无亲人,然而每次走在街头,他都能寻到一种踏实的感觉。他知道,这是因为多年以前的那个荷包蛋,以及一碗最简单却是最纯真的清水煮面。

    ⑭离开小镇那天,照例,他去面馆,点一碗加蛋的清水煮面,男人也照例送他一碟咸菜。他吃完面,将钱压在碗底,静静离开。小镇从此与他永别,或许,人生也从此与他永别。他将回到他的城市,住进医院,打败病魔,或者被病魔打败。一个月以前他被检查出绝症,那一刻,他毫无缘由地想起了那碗清水煮面。

    ⑮空碗下面,压着十块钱,一封信,还有一个房产证。房产证上写着他的名字,他却将房子送给了男人。他在信里说,不管男人相不相信,过去的这么多年,那碗加蛋的清水煮面给了他太多。现在,他买下这栋开着面馆的房子,面馆将永远不会关闭。

    ⑯这是那碗水煮面的赠品。信末,他这样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粽叶飘香时

熊代厚

石榴花红了,栀子花白了,端午到了。

②街上的摊点开始吆喝起各式各样的粽子,商场的大楼挂满了斑斓的条幅,营造着端午的氛围。我穿行于这节日的森林里,开始想念故乡的粽香。

③故乡在一个遥远的乡村,门前有一条蜿蜒的小河,两边是连绵的青山。河水清澈,映着青山和白云,河边长着极茂盛的芦叶和苇草。

④为包出最好的粽子,母亲在端午的前一天就去河边采芦叶和苇草。她起得很早,赶在太阳出来之前,赶着芦叶挂着晶莹的露水。芦叶细长锋利,母亲的脸和手常被划破,但她并没有在意。选上好的糯米,先要泡上一宿,然后堆在一个大铁脸盆里。青青的芦叶和苇草放在旁边,闪着亮光。

⑤母亲系上围裙,坐下来,左边是芦叶和苇草,右边放着糯米。她熟练地将两张芦叶交叠在一起,然后在右手握成一个斗形,左手抓半把糯米,轻轻地一松手,把米填进去。约莫加到一半时,将准备好的红枣或是红豆,或是一块咸肉丁放入,接着,在侧面再插入一片芦叶,然后继续加糯米直到装满斗形,用拇指轻压一下,粽子就变得严实。

⑥米全部填好了,她折过侧面的芦叶来封口。她的嘴里含着苇草的一端,用拇指拉紧另一端。顺着整个粽子一绕,一拉,一扣,一结,一个鲜绿漂亮的三角粽就在她的手中诞生了,整个动作是那样的连贯和优美。

⑦包好的粽子以8个为一组,被拴在了一起,再一排一排地挂起来,沉沉实实的,等待着下锅。

⑧天暗了下来,粽子全包完了,一个个饱满而结实。看着眼前的粽子,母亲的脸上荡漾着满足的笑容。她把包好的粽子一个个地放入锅中,密实而紧凑。她在上面还要压一块重的小青石,防止水滚开后,粽子浮起来煮不透。

⑨灶膛里放进早已晒干的树根,熊熊的火焰开始“舔”着锅底,发出呼呼的声音。大火把锅里的水煮沸后,母亲改用温火慢慢煮,不然,粽子会爆馅。她不时地去灶膛加柴或是减柴,时刻检查锅里的水。

⑩白白的雾气开始氤氲起来,慢慢地飘出浓浓的芦叶的清香和糯米的甜味。两个时辰后,撤掉柴火,让底火来闷。一勾新月挂上树梢,滑嫩芳润、清香醇厚的粽子终于新鲜出锅。

⑪那一个晚上,村子里每家都在煮粽子,粽子的清香从每一个角落飘散出来,弥漫着院落,沁润在心里。

⑫粽叶飘香的日子,另一件值得巴望的就是吃鸭蛋。

⑬母亲选一个结实的瓦缸,先在里面装满了黄泥,然后加粗粒的盐和花椒,倒一点白酒,把它们搅匀。然后挑出最好的鸭蛋,把它们洗干净,在每一个蛋上小心地糊上一层层薄薄的黄泥后,整齐地放进缸里。

⑭腌鸭蛋,时间太早,等到端午会太咸;迟了未免又少了些成色,不够入味。母亲把时间把控得正好,她腌的蛋咸淡适中,剥开,红黄油的淋漓,吃在嘴里,沙朗得很。

⑮鸭蛋是和粽子一道煮的,需提前拿出来,不然时间长了会全部爆破。她把白净净或绿粉粉的鸭蛋用冷水浸一下,干了之后,在上面涂上红黄的颜料,然后装进一个小小的络子里,给我们姐弟挂在胸前。

⑯这个小小的络子是用彩色皮筋结的,专门用来装鸭蛋,大小正好。村里的每一个孩子的胸前几乎都挂着一个鸭蛋,大家见面了,一个个捧着相互撞击,谁不被击破,就是胜者。

⑰家里的鸭蛋更多的是拿到街上卖,换一些油盐酱醋,挂在胸前的常舍不得吃。吃的时候很小心,先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壳薄明晰,玲珑剔透,我们用它来装萤火虫。

⑱夜色降临,小伙伴们都出来了。在树丛里,萤火虫一闪一闪的,像天上的星星。我们伸出手掌,轻轻捏入拳内,手心的亮光便闪烁不定。

⑲我们小心地从蛋壳破口将它送入,一个蛋壳可以装十几只。最后用蛋膜粘口水糊住蛋口,分明就是一盏小小的灯笼。我们提着它,穿行于村口巷尾、田野麦场,那一丝丝忽明忽暗的光,引得我们小小的心柔软而温暖。玩累了,放在枕边,看着看着,一起潜入了梦乡。

⑳童年像一场清远的梦,早离我远去。如今的市场里各种粽子琳琅满目,招揽声不绝于耳。鸭蛋更是随处可见,它们常有着精美的包装。可无论是粽子还是鸭蛋,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