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面问题。
河北塞罕坝林场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范例。从茫茫荒原到莽莽林海,塞罕坝的绿水青山见证着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如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
资料卡:塞罕坝年均降水量438mm,蒸发量1230mm,年均气温-1.5℃,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平均均积雪日数169天,年平均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47天,年平均无霜期仅72天。 |
历史上塞罕坝被称作“千里松林”,曾是皇家避暑狩猎之所,后因掠夺性砍伐、开垦和连年山火,到建国初期,塞罕坝地区已经彻底荒漠化,呈现“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凉景象。1962年,塞罕坝设立机械林场,林场建设初期,造林成活率不足10%,但经过三代人几十年的努力,这里建起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80%。
(2)从气候的角度分析林场建设初期造林成活率低的自然原因。
(3)依据资料,完成下列因果关系图,以正确表示塞罕坝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1993年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公园内风景秀丽,景观独具特色,被赞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近年来,塞罕坝森林公园积极发展壮大生态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平均每年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带动2.5万人就业,引导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乡村游、农家乐等,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生态旅游带动周边区域每年实现社会总收入超过6亿元。
(4)说出塞罕坝森林公园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