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五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联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纯甫行状

(明)归有光

    先生姓吴氏,讳中英,字纯甫。先生生而奇颖,好读书。父为致书千卷,其所欲观,里中有黄应龙先生,名能古文。先生师事之,日往候其门。黄公奇先生,留语。贫不能具饭,与啜粥,语必竟日还。先生故无所不观,而其古文得于黄公者为多。先生童髻入乡校,御史爱其文,檄示有司。他御史至,悉第先生高等。开化方豪来为县,先生以名帖谒方侯,侯方少年,自谓有文学,莫可当意,得名帖,引与游,甚欢。其后方侯徙官四方,见所知识至吴中者,必以先生名告之。

    然先生豪爽不拘小节。父卒,遗其赀甚厚。先生籍,视所假贷不能偿者,焚其券。好六博、击毬、声音,散其家千金。久之,乃更折节自矜饰,顾不屑为龌龊小儒。笃于孝友,急人之难,大义落落,人莫敢以利动。令有迎馆先生 , 欲有所赠遗,见先生,竟莫能出一语。先生之弟,尝以事置对 , 令阅其姓名,疑问之,乃先生弟、先生不自言也。与其徒考古论学,庭宇洒扫洁清,图史盈几,觞酒相对,剧谈不休。虽先儒有已成说,必反复其所以,不为苟同。后生有一善,忻然如己出,亟为称扬。里中人闻之,辄曰:“吴先生得无妄言耶?”某某者皆稚子,何知也?”然往往一二年即登第去,或能自建立,知名当世。而吴先生年老犹为诸生,进趋学宮,揖让博士前,无愠色。

    年四十四,始为南都举人。先生益厌世事,城东地,艺橋千株,市鬻财自给。日闭门,不复有所往还,令儿女环侍几旁,诵诗而已。少时所喜诗文绝不为曰《六经》圣人之文亦不过明此心之理与其得于心者则《六经》有不必尽求者如今世之文何如哉。

    嘉靖戊戌,试礼部,不第。还至淮,先生故有腹疾,至是疾作,及家二日而卒。予于先生,相知为深。

    十年前,尝语予曰:“子将来不忘夷吾、鲍子之义,吾老死,不患无闻于后矣。”于是先生弟中材使予为“状”,不可以辞。呜呼!先生不用世,予所论次大略,其志意可考而知焉。

(选自《归有光散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注】①财:同“才”,刚刚。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为致书千卷,其所欲观       态:听凭 B、先生籍,视所假贷不能偿者     按:按照 C、尝以事对                     置对:传讯 D、先生益厌世事,城东地         背:料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语               备他盗出入非常也 B、先生故无所不观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令有迎馆先生       求人可使报秦 D、先生不用世         冉有、季路见孔子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状,一名“状”“述”或行述,文体名称之一,文中的有司和御史分别指有关的官员和提学御史,提学御史在明代主要是考察地方生员的学业成绩。 B、作者善于用烘托的手法写人,如用“莫可当意”的方侯和“竟莫能出一语”的县令分别来表现吴纯甫的少年有才和“人莫敢以利动”,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C、吴纯甫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为学不苟同成说,为人不拘小节,焚烧“假贷不能偿者”的债券,又对后生乐于提携,中南都举人后就益厌世事,彻底淡泊功名。 D、文章叙述和抒情相结合。作者记叙吴纯甫从少时直至去世的经历,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的同情,与朋友“相知为深”,行文饱含深情,令人动容。
(4)、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少 时 所 喜 诗 文 绝 不 为 日 六 经 圣 人 之 文 亦 不 过 明 此 心 之 理 与 其 得 于 心 者 则六 经 有 不 必 尽 求 者 如 今 世 之 文 何 如 哉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侯方少年,自谓有文学,莫可当意,得名帖,引与游,甚欢。

②久之,乃更折节自矜饰,顾不屑为龌龊小儒。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 , 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③。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④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⑤,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⑥。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⑤渭,渭水;河,黄河。⑥破家:破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客京师,事杨亿,以属辞知名,后复还吴。及亿卒,宾客弟子散去,戬乃倍道会葬。举进士。授太常寺奉礼郎。升直史馆,同修起居注,以右正言知制诰。判国子监。权知开封府。吏冯士元为奸利,有告士元受赇【注】藏禁书者,戬穷治之。辞连宰相吕夷简等,遂逮捕夷简子公绰、公弼参劾其状。既而士元流海岛,绌罚者十余人。戬敏强善听决,喜出不意,独假贷细民,即豪宗大姓,绳治益急,政有能迹。徙权三司使,复转运使考课格,分别殿最。

    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钱塘湖溉民田数十顷,钱氏置撩清军,以疏淤填之患。既纳国后不复治,封土堙塞,为豪族僧坊所占冒,湖水益狭。戬发属县丁夫数万辟之,民赖其利。事闻,诏本郡岁治如戬法。

    迁给事中,又徙永兴军。建言:“凡军行所须,愿下有司相缓急,析为三等,非急罢去。”先是,衙吏输木京师,浮渭泛河,多漂没,既至,则斥不中程,往往破家不能偿,戬奏岁减二十余万;又奏罢括籴,以劝民积粟。

    迁尚书礼部待郎。行边至镇戎军,元昊拥兵近塞。会暮尘起,有报敌骑至者,戬曰:“此必三川将按边回,非敌骑也。”已而果然。及疆事少宁,诏还,知永兴军。

    知并州。契丹与元昊方交兵,边奏互上,独戬不以闻。诏遣使问其故,戬对曰:“敌自相攻,中国不足忧也。”有弃地曰草城川,戬募土人为弓箭手,计口给田。初,兵兴,用不足。河东行铁线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诉。戬闻,悉召至庭下,推首谋者数十人,黥隶他州,事乃定。拜奉国军节度使,卒。谥文肃。

(选自《宋史·郑戬传》,有删改)

【注】赇:贿赂。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盖公堂记

苏轼

    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________医,医以为虫,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虫药,攻伐其肾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止,累然真虫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且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杂然并进,而漂疽痈疥眩瞀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疾愈甚。里老父教之曰:“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今子终日药不离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从之,期月而病良已。

    【甲】。吾观夫秦自孝公以来,至于始皇,立法更制,以镌磨锻炼其民,可谓极矣。萧何、曹参亲见其斫丧之祸,而收其民于百战之余,知其厌苦憔悴无聊,而不可与有为也,是以一切与之休息,而天下安。始参为齐相,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而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称贤焉。【乙】。

    吾为胶西守,知公为邦人也,求其坟墓、子孙而不可得,慨然怀之。【丙】。师其言,想见其为人,庶几复见如公者。治新寝于黄堂之北,易其弊陋,重门洞开,尽城之南北,相望如引绳,名之曰盖公堂。时从宾客僚吏游息其间,而不敢居,以待如公者焉。

    【丁】夫曹参为汉宗臣,而盖公为之师,可谓盛矣。而史不记其所终,岂非古之至人得道而不死者欤?胶西东并海,南放于九仙,北属之牢山,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安知盖公不往来其间乎?吾何足以见之!

【注】①曹参:西汉开国功臣,继萧何后汉代第二位相国。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