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写作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铜仁市伟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2月,教育部印发通知,对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作出部署,严禁各地进行中高考成绩排名、宣传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然而,随着高考成绩发布,“状元”等词眼倒是很少出现,可是一些有很大影响力的媒体一点也没有放松炒“状元”。如某著名网站上出现“某省高考第一名及理科前1000名名单”,这和“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又有什么区别?

作为一名高中学子,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以一名高中学生的身份,给相关“炒状元”的媒体机构写一封信,表达你对此事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高窟创建的历史文化背景

刘进宝

    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并生根发芽。同时,由于敦煌地接西域,交通极为便利,也就较早地接受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西亚、中亚的文化也随着印度佛教文化的东传而到了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都在这里汇聚、碰撞和交融。

    由于敦煌与河西其他地区都偏处西北,远离中原,因而能避免魏晋以降诸如“八王之乱”“永嘉之乱”那样的兵祸之灾,保持境内长期安定的环境,从而使大量避难百姓流亡到此,使河西的文人学士大为增加,并对保留中原先进文化及推动河西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外,随着汉代对河西的开发,丝绸之路的畅通,河西文化与河西经济一起迂回上升。一批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士",便在西北边陲的河西一隅破土而出因此,自汉以来,河西地区特别是敦煌,已是文化极盛之地,文人学士大量涌现。

    河西地区有重大影响的文士学人,大多都出自敦煌。可以说,没有汉魏以来敦煌文化的发展,便不可能孕育出像刘昞这样的儒学大师而一些退隐或隐居的知识分子能够离开中原地区的物质文明,来到敦煌和河西各地,固然有当时政治上的原因,但也说明当时的敦煌已具有了他们从事著述和讲学的物质条件而这些都说明汉晋文化传统在河西,尤其是在敦煌已打下了坚实而深厚的基础,以敦煌为中心的五凉文化,不仅继承了汉晋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渐趋成熟。敦煌佛教艺术,正是在这种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但佛教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河西地区,佛教之为流行,并相北朝佛教的广泛传播起了桥梁作用。

    河西地区佛教的兴盛,首先表现在译经方面。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河西地区出现了不少高僧,他们不辞艰辛,跋涉于冰天母地和荒漠沙碛之中,西行求经,瞻仰圣迹,归来时又携回大量梵文或胡语佛经。在河西境内开窟建寺,或聚徒讲经,或从事译著,对佛牧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做出了贡献。

    河西地区佛教活动的兴盛,还表现在开窟建寺的活动十分活跃,石窟寺是佛教治动的标志。河西地区现存的石窟寺之多,在全国是少有的。这些石窟寺虽没有兴盛于汉魏,但若追溯其建窟渊源,则大都产生于十六国时期。

    从早期佛教在敦抆传播的历史看,憎人崇尚开窟建寺,静坐修禅,因此选择了鸣沙山下这片沙漠绿洲。由于它既远离闹市,又能得到人间烟火的供应,在这里凿窟修禅,的确是很理想的。早在西晋时,就有月氏后裔竺法护在敦煌译经布道。前凉时,单道开、竺昙猷等高僧又在敦煌修习禅法到了前秦建元二年,沙门乐傅便在鸣沙山上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敦煌佛教艺术之花从此绽开。

(摘编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11期《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敦煌与莫高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