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台州地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东海有鳌焉,冠蓬莱而浮游沧海,腾跃而上则干云,没而下潜于重泉。有红蚁者闻而悦之与群蚁相要乎海畔欲观鳌焉。月余日,鳌潜未出。群蚁将 , 遇长风激浪,崇涛万仞,海水沸,地雷震。群蚁曰:此将鳌之作也。数日,风止雷默,海中隐如岳,其高概天,游而西,或游而东。

    群蚁曰:“彼之冠山,何异我之戴粒 , 逍遥封壤之巅,归伏乎窟穴也。此乃物我之适,自己而然,我何用数百里劳形而观之乎?”

【注】①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②概:原指古代量米麦时刮平斗斛的器具,引申义为平、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而飞

②生物之息相吹也

③此将鳌之

④群蚁将

(2)、下列每组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海运则将徙南冥/冠蓬莱而浮游沧海 B、徙于南冥也/我何用数百里劳形而观 C、真无马邪/远而无所至极邪 D、一食尽粟一石/游而西
(3)、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有 红 蚁 者 闻 而 悦 之 与 群 蚁 相 要 乎 海 畔 欲 观 鳌 焉。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②彼之冠山,何异我之戴粒。

(5)、两文除了写鲲鹏和大鳌外,【甲】文还写到野马、尘埃的运动,【乙】文还写到群蚁,其目的分别是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谁染枫林醉
                                                                                                                                     苏更林
        ①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以形象、明快、洗练的语言,勾勒出层林尽染、枫叶流丹的画面,并吟诵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千古绝唱。
        ②为什么晚秋的枫叶会变得满山锦绣、遍地彩霞呢?宋人杨万里有诗云:“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说是枫叶在一夜间偷饮了“天酒”而“醉”成了红色。这虽然为枫林红叶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浪漫,但并没有道出枫叶变红的确切道理。
        ③到底“谁染枫林醉”呢?现代科学认为,植物叶片的颜色取决于其中所含的色素物质,如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胡萝卜素等等。这些色素物质往往会随着植物成熟期的不同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从而呈现出各自具有鲜明特征的颜色。叶片中含有较多叶绿素时就会呈现绿色,含有较多叶黄素时就会呈现黄色,而含有较多的花青素时则会呈现紫、蓝、红等不同的颜色。这是因为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独特的化学结构使其颜色多变。花青素的基本结构母核是花色基元。由于其中的氧原子是4价的,所以它和它的衍生物具有碱的性质,即能够与酸性物质作用生成盐;而花青素又是花色基元的羟基取代衍生物,因而,它又具有酸的性质,即能与碱性物质作用生成盐。花青素的这种结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随介质pH值改变而改变结构并从而改变颜色的可能性。试验证明,花青素在酸性介质中呈现其表征的红色。而枫树的叶片细胞液呈现酸性,春夏季节由于枫叶中一般只含有叶绿素而不含有花青素,所以此时的枫林还是郁郁葱葱的绿色;可到了深秋季节,由于气温骤降,光照减少,使得叶片内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不能完全适合叶片,这样就造成叶细胞内糖分的积累,从而促进了花青素的形成。由于枫叶细胞液的酸性环境,花青素呈现红色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④“霜叶红于二月花”体现了“枫林红叶”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如果你一旦置身于枫林之中,一定会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所陶醉,并为“霜叶”抗严寒傲霜雪的生机和力量而感动。 

                                                                                                                                                          (选自《语文报》,有删改)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裁?”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洗,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式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式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式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通“猝”,突然。⑪郎中:宫廷的侍卫。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