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天津市河西区2019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时代变革要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同时思想文化创新是时代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代的人们,由其現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铎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黃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只有这些作家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极其特殊的原因,能解释作家们的事业,以及这项事业的成功。伏尔泰精神久已问世;住伏尔泰本人只有在18世纪在法国才能真正居支配地位。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三: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漸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

——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材料四:要充分体現国家软实力的精神力量的强大,则需要一流哲学家的智慧和一流思想家的引领。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

(1)、萤仲舒、朱熹是怎样“建造”新思想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本人只有在18世纪在法国才能真正居支配地位”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淸士大夫群体“先觉”“先行”的表现和社会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思想家是如何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的。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现代历史(过去的500年)

(郭嵩焘日记起自 1855 年,止于 1891 年郭去世前一日,中间缺三段,约 39 个月,首尾 37 年。记载当时内政外交、社会状况和学术艺文等。)

光绪三年正月初四日(1877 年 2 月 16 日)。拜访利如洋行,“行主刊木多…… 尚达及英人多乐温手击张锡九事”当了解到“伦敦人闻之,皆为不平”时,日记中留下“此邦民风之厚矣”的感悟。民风淳朴,知礼有节,即便比照中国士大夫们坚守不移的“华夷”标准,英国人也不再是什么“夷狄”蛮人。因此,在之后的日记中,郭嵩焘经常用诸如“厚”“平”之类的褒扬词语来表达对英国社会的好感。

光绪三年五月初十日(1877 年 6 月 20 日)。赴茶会,并进行参观,对于英国工业所取得的成就,他得出如下结论:“体察入微而探讨入神,直穷于思异矣。”甚至认为“此邦格致之学,无奇不备,可以弥天地之憾矣”。

光绪三年十二月十八日(1878 年 1 月 20 日)。郭嵩焘等人谈论西方制度,认为西洋“君德”“相业”是中国自古及今从未所闻,而其国政开明、官吏选贤择能、议院服争无隐、政事一乘民意,是“积之久而亦 习为风谷”的结果。据此而感悟:“西洋一隅为天地之精英所聚,良有由然也。”中国制度在郭嵩焘心目中, 已无复与西洋相较,惟寄望于中国风俗或可随之而变。

——据《郭嵩焘日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