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彭程,字万里,鄱阳人。成化末进士。弘治初,授御史 , 巡视京城。降人杂处畿甸多为盗,事发则投戚里、奄竖为窟穴。程每先机制之,有发辄得。巡盐两浙,代还,巡视光禄。五年上疏言:“臣适见光禄造皇坛器。皇坛者,先帝修斋行法之所。陛下即住,此类废斥尽,何复有皇坛烦置器?光禄金钱,悉民膏血。用得其当,犹恐病民,况投之无用地。顷李孜省、继晓辈倡邪说,而先帝笃信之者,意在远希福寿也。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帝初无皇坛造器之命,特光禄姑为备。帝得程奏大怒,以为暴扬先帝过,立下锦衣狱。给事中丛兰亦巡视光禄,继上疏论之。帝宥兰,夺光禄卿胡恭等俸,付程刑部定罪。尚书彭韶等拟赎杖还职。帝欲置之死命系之韶等复疏救程子尚三上章乞代父死终不听是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亦坐酷刑系狱。及朝审,上兴及程罪状。诏兴斩,程及家属戍隆庆。文武大臣英国公张懋等合疏言:“兴所毙多罪犯,不宜当以死。程用谏为职,坐此戍边,则作奸枉法者何以处之?”尚书王恕又特疏救。乃减兴死,杖之百,偕妻子戍宾州,程竞无所减。程母李氏年老无他子,叩阙乞留侍养。南京给事中毛埕等亦奏曰:“昔刘禹锡附王叔文当窜远方,裴度以其母老为请,得改连州。陛下圣德,非唐中主可比,而程罪亦异禹锡。祈少矜怜,全其母子。”不许。子尚随父戍所,遂举广西乡试。明年,帝念程母老,放还。其后,刘瑾乱政,追程巡盐时稍亏额课,勒其家偿。程死久矣,止遗一孙女。罄产不足,则并女之,行道皆为流涕。

    (选自《明史·彭程传》)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帝欲置之死命/系之韶等/复疏救/程子尚三上章乞代父死/终不听是/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亦坐酷刑系狱。 B . 帝欲置之死/命系之/韶等复疏救/程子尚三上章乞代父死/终不听/是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亦坐酷刑系狱。 C . 帝欲置之死/命系之韶等复疏/救程子尚/三上章乞代父死终/不听是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亦坐酷刑系狱。 D . 帝欲置之死/命系之/韶等复疏救程/子尚三上章乞代父死/终不听/是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亦坐酷刑系狱。
    【答案】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御史:先秦时指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B . 叩阙:扣击宫门。指官吏百姓受冤屈时,在皇宫外叩击宫门向朝廷申诉的行为。 C . 乡试:明清时在各省省城举行的科举考试。每三年的秋天举行,录取后称秀才。 D . 论:此处意为判罪、判决,文中“不宜当以死”中的实词“当”,也应取此意。
    【答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彭程巡视京城,治盗有方。任御史巡视京城时,杂居京城地区的投降者多为盗贼,事发后则躲到皇亲或宦官处,他每每占领先机制服盗贼。 B . 彭程直言敢谏,体恤民生。在巡视光禄时,他看见光禄制造皇坛器物,于是上疏极力反对,认为不应该把民脂民膏浪费在这种无用的地方。 C . 彭程触怒皇帝,几遭处死。皇帝得到彭程奏疏后大怒,认为这是暴露先帝的过错,立即把他投入锦衣卫监狱,欲置他于死地,后将其充军。 D . 彭程备受同情,多被援救。彭程获罪后,给事中丛兰、尚书彭韶、英国公张懋、尚书王恕、南京给事中毛理等先后上疏救助,但无济于事。
    【答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程用谏为职,坐此戍边,则作奸枉法者何以处之?

    ②陛下圣德,非唐中主可比,而程罪亦异禹锡。祈少矜怜,全其母子。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3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古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孙沔,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跌荡自放,不守士节,然材猛过人。

        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沔上书言:“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 , 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书闻,帝不之罪,议者喜其謇切。

    知庆州。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曰:“乘危伐丧,非中国体。”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对曰:“臣虽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奏。”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曰:“南事诚如沔所料。”又迁观文殿学士、知并州。而谏官吴及、御史沈起奏沔淫纵无检,守杭及并所为不法,乃徙寿州。

        诏按其迹,而使者奏:“在杭州,沔爱许明所藏郭虔晖画鹰图,明不以献。初,明父祷水仙大王庙生明,故幼名‘大王儿’。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在并州,私役使吏卒,往来青州、麟州市卖纱、绢、药物。官庭列大梃,或以暴怒击诉事者,尝剔取盗足后筋,断之。”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 , 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中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顾臣谓陛下悲念元元,必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 , 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辩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治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

    【注】①榷酤(què gū):制酒业。②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胜,字彦威,淮阳军宿迁县人。多智勇,善骑射,应募为弓箭手,徙居山阳。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将南侵,朝廷聚刍粮,造器械,籍诸路民为兵。胜跃曰“此其时也。”聚义士三百,北渡淮,取涟水军,宣布朝廷德意,不杀一人,涟水民翕然以听。

        遂取海州。郡守渤海高文富闻胜起遣兵来捕胜距海州南八十里大伊与金兵遇胜迎击走之追至城下众惊传水陆皆有兵城中大恐文富闭门守驱民上城御之。胜令城外多张旗帜,举烟火为疑兵;又遣人向诸城门,谕以金人弃信背盟,无名兴师,本朝宽大爱民之意。城上民闻之,即开门,胜遣勇锐者登城楼,余自门入,莫有御者。独文富与其子安仁率牙兵拒守,胜整兵与安仁父子战谯门内,杀安仁及州兵千余,擒文富,民皆按堵。

        胜权知州事,遣人谕佝山、怀仁、沐阳、东海诸县,皆定。乃蠲租税,发仓库,犒战士,忠义士纪律明肃。胜自兼都统制 , 益募忠义以图收复,远近闻之响应,旬日,得兵数千。即具其事报境上帅守,冀给军装器甲。时帅守虽知金人将渝盟,未有发兵端者,莫敢以闻。

        左军统制董成谋出西北取沂州,胜先遣间还,知金兵数万至沂,以我军器甲未备,戒成勿动。成不从胜,率所部千余人直入沂州巷战,杀其守及军士三千余,众悉降,得器甲数万。金人生兵复集,竟登屋掷瓦击之,成军几败。胜欲斩成,以其骁勇,释之。

        胜善用大刀,能左右射,旗揭曰“山东魏胜”,金人望见即退走。胜为旗十数,书其姓名,密付诸将,遇鏖战即揭之。金兵悉避走。后,复与金兵战,中矢,坠马死,年四十五。忠壮。

    (节选自《宋史魏胜传》,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止斋记

    段从周

    [注]受事九郡,务求简靖。其风概严而不猛,有犯,恻怛以处之,毋。故名声莫不闻。语同僚,曰:“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闲之地,茸一容膝之斋,其中唯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举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止名斋可乎?子为我记之。”余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遂不敢复 , 勉为之说。

    曰:“止之时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盖当止而止,既不失其时;当行而止,又皆得其所。由此观 , 止之为义,非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全身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止也固异,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噫!为能尽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以孔子为法,庶无慊于孟氏矣。敢此以为《止斋记》。

    (有删改)

    【注】公,指赵孟頫。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