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2019年吴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①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平实的话语,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才能带来人民的幸福、带来每一个人的幸福。

        ②“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广为传唱的歌曲里,透露着人们对“国”与“家”、“国”与“个人”关系最本质的认知。在这种认知背后,凝聚的其实是中国人精神气脉中最本真的“家国情怀”。

        ③“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往今来,这种高尚情怀极大地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既利国利民又利人利己。

        ④这样的情怀首先体现在充满爱民之情。当年,邓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赤子情怀溢于言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下乡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虽素昧平生,却满含热泪地呼之为“娘”。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常怀感恩之心,常怀惦念之情。这样的热爱,就是联系国家好、民族好与人民好之间的血脉纽带。

        ⑤这样的情怀还体现在恪尽兴国之责。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事业与理想和我们的民族相融,和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精忠报国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甲】今天,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以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以主人翁姿态为共和国大厦添砖加瓦。要把对理想执著的追求,落实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业绩上。要讲道德,知荣辱,讲诚信,重责任,有作为。

        ⑥这样的情怀还体现在饱含奉献精神。为了国家好民族好,奉献和牺牲有时在所难免。“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航母舰载机,中国的航空事业一定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一定要强大”,这是罗阳为之奋斗和献身的崇高理想。正是有了罗阳这样无数优秀儿女前仆后继、无怨无悔地付出、拼搏和牺牲,才有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才有了历经磨难却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

        ⑦只要人人都有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只要人人尽到自己的一份兴国之责,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我们的民族就是在每个中华儿女的付出和奉献中,不断进步,坚定地走向繁荣富强的未来。有了国家强盛才有国民尊严,有民族崛起才有人民福祉。当每一个公民都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给予他的福祉,感受到自己和国家息息相关之后,“我”才可能和这个国家共同成长。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说说文章以“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为题的好处。
    【答案】
    (2)阅读文章③—⑦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文章首先解释了①1,然后分别从爱民之情、②2、③3三个方面阐释了爱国情怀的具体表现,最后再次强调个人与国家和民族的关系。

    【答案】
    (3)阅读第⑤段,在【甲】处补写一个恰当的事实论据(本文事例除外)。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20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刀爱

           明媚的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奶奶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那有什么不好呢?”

           “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在逆境的时候,去承受挫折并积蓄养料;在顺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把刀并慎用养料。

           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4年第2期,乔叶作,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

    给人生加个意义

        那是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学。从我的演讲一开始就不断地有纸条递上来。纸条上提得最多的问题是——“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真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不由衷的假话了。”

        我念完这个纸条以后台下响起了掌声。我说你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会讲真话。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翰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我相信,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会无数次地叩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溯怎样的意义?

        我想了无数个晚上和白天,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今天,在这里,我将非常负责地对大家说,我思索的结果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句话说完,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如同旷野。但是,紧接着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那是我在演讲中获得的最热烈的掌声。在以前,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暴风雨般的掌声”这种话,觉得那只是一个拙劣的比喻。但这一次,我相信了。我赶快用手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但掌声还是绵延了若干时间。

        我说,大家先不要忙着给我鼓掌,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

        是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比如我们从小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谆谆告诫的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了自己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身的决心?

        那一天结束讲演之后,我听到有同学说,他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听到一个活生生的中年人亲口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其实,不单是中国的年轻人在目标这个问题上漂浮不定,就是在美国的著名学府哈佛大学,有很多人在青年时代也大都未确立自己的目标。我看到一则材料,说某年哈佛的毕业生临出校门的时候,校方为他们做了一个有关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27%的人完全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近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着清晰长远的目标。25年过去了,那3%的人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坚韧努力,成了社会的精英,而其余的人,成就要相差很多。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杨绛的色彩

    卞毓方

        杨绛先生是知识分子的另一种典型。

        1938年,杨绛和钱锺书留学法国,当时国内正值抗战初起,北平、苏州俱已沦于敌手,杨绛他们若要不回来,有一千个理由,但他们毅然选择回国,理由只有一个,用钱锺书的话说,就是:“每个人的遭遇,终究是和自己的同胞结连在一起的。”

        杨绛回到上海,很长一段日子,是为谋生挣扎,她帮苏州振华母校筹办过上海分校,当过家庭教员,当过小学代课老师……1942年底,杨绛受清华前辈系友,也是戏剧家的陈麟瑞、李健吾鼓励,动手创作话剧《称心如意》。说起来,清华外文系跟戏剧大有渊源。系主任王文显是从小在英国受教育的戏剧名家,所以清华外文系涌现出一批话剧人才,如洪深、陈铨、石华父、李健吾、曹禺和张骏祥。杨绛早先曾想:“假如我上清华外文系本科,假如我选修了戏剧课,说不定我也能写出一个小剧本来。”现在机会来了,杨绛得着证明自己的可能。她一边在小学代课,一边调动全部的积累,抓紧创作。《称心如意》很快就写了出来。那时,陈麟瑞、李健吾正主持上海职业剧团,迫切需要剧本,杨绛的习作,经二位润饰,迅速推上舞台,李健吾也粉墨登场,在剧中扮演一个角色。

        顺便说一说,杨绛本名杨季康,因为剧本需要,她就按“季康”的吴语切音,起了个笔名“杨绛”。

        随着《称心如意》的走红,杨绛又一鼓作气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悲剧《风絮》。有评论者指出:“延续的是英式戏剧的传统,幽默与讽刺并存,讽刺的是人性的弱点,幽默的是人生的悲欢”。杨绛的剧作,每一部都受到观众的热捧。尤其是《弄真成假》,李健吾甚至认为:“假如中国有喜剧,真正的风俗喜剧,从现代中国生活提炼出来的道地喜剧,我不想夸张地说,但是我坚持地说。在现代中国文学里面《弄真成假》将是第二道纪程碑。”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女作家,如果用颜色来代表,我想冰心是白色的,萧红是灰色的,杨绛属于紫色。”这是香港女作家舒非的感喟。

        说话就到了1949年4月,解放大军兵临长江,蒋家王朝风雨飘摇。2003年,杨绛在《我们仨》中剖析自己当时的情感,她说:“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

        杨绛吐的是肺腑之言,他们如要走,不是没有旁例,据何炳棣的《读史阅世六十年》,杨绛的三姐夫、曾任民国政府上海市副市长的何德奎,就随一批民族资本家逃去香港。杨绛既然不走,就是打定主意为新政权服务。1949年夏,战争还没有结束,杨绛和钱锺书应母校清华的聘请,于8月24日携带女儿,乘车北上,26日抵达清华园,开始为新中国工作。

        钱锺书担任教授,负责指导研究生。杨绛是兼任教授,因为按照清华旧规,夫妻不能同在一校任教授。兼任,就是按钟点计酬,钱很少。杨绛自称打“散工”。后来清华废了旧规,系主任请杨绛当专任,她却拒绝了,宁愿做“散工”,自甘卑微,可以不引人注目。杨绛也是借“散工”之名,行逃会之实。比方说,妇女会组织学习,杨绛不参加——她不是家庭妇女;教职员开学习会,杨绛不参加——她不是专职教师。

        杨绛和钱锺书初到清华,“行客拜坐客”,去胜因院拜访费孝通夫妇。费孝通是杨绛东吴的老同学,时任清华副教务长。后来又进城看望沈从文夫妇——钱锺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杨绛觉得应该主动捐弃前嫌,重新修好。

        杨绛自认是边缘人,犹如披了件“隐身衣”。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的人,人家就视而不见,见了也不会跟你较真。杨绛认为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我们不妨再加上一句:“是什么料,充什么用。”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萝卜白菜是家常食用的菜蔬,不求做庙堂上供设的珍果。杨绛家乡的童谣有“三月三,荠菜开花赛牡丹”的话,荠菜花怎赛得牡丹花呢!她曾见草丛里一种细小的青花,常猜测那是否是西方称为“勿忘我”的草花,因为它太渺小,人家不容易看见。不过她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12月21日21时35分,经过约7.5小时,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首次开展天和核心舱太阳翼修复试验等既定任务。

    14时10分,身着红色舱外航天服的航天员汤洪波打开问天气闸舱出舱舱门。汤洪波登上机械臂,转移至核心舱太阳翼的相关作业点位,进行巡检和修复作业。随后出舱的航天员唐胜杰,身着蓝色舱外航天服,在舱壁自主攀爬转移,辅助观察,配合航天员汤洪波展开舱外作业。航天员江新林在核心舱内进行支持工作,主要负责机械臂的操控。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室主任王焰磊说,维修的操作这次要求的对位精准性非常高,所以它对航天员操作的精准度,以及航天员对工具使用的熟练度要求比较高。还要做地面和天地的交互确认,确认我们的位置准不准,然后航天员作业完成以后,还要判断我们维修作业达没达到预期,所以这种确认工作,这个步骤和环节会增加很多。

    (摘自《环球时报》2023年12月22日)

    材料二: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研制的、俗称“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核聚变实验装置,多次创造出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代表着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在高温等离子体运行物理和工程方面的研究水平,为全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清洁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相比核裂变,核聚变没有放射性。氘和氚反应的生成物是氦气,对环境无害,一旦造成反应的等离子体熄灭,聚变反应会终止。核聚变的原料储量也很丰富,氘可以直接在海水中提取,氚则可以通过中子和锂反应产生。据估算,一升海水中提炼出来的氘经过核聚变反应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核聚变能凭借资源无限、清洁环保,不产生高放射性核废料等优点,是目前认识到的、可以最终解决全球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旦人类掌握了核聚变能,将拥有可使用上百亿年的清洁能源。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4月19日)

    材料三:2023年上半年,自主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顺利完成首飞,并获得多家航空公司订单,预计2025年投入商业运营。这不仅可每年为我国节省近3000亿美元的飞机进口支出,也将助力我国民航业在全球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提升。

    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座级158~192座,航程4075~5555公里。2015年11月2日完成总装下线,2017年5月5日成功首飞,2022年9月29日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2022年12月9日全球首架交付,2023年5月28日圆满完成首次商业飞行。

    (选自《360百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生是一场静悄悄的储蓄

    梁阁亭

    ①他从小就是一个内向的乖孩子,安静、听话、不爱玩,喜欢一个人坐着,翻看连环画,一坐就是老半天。5岁时,父亲问他想要什么生日礼物,他把爸爸拉进了新华书店。只有80厘米高的他,在高高的书架前欢快跳跃,像一只轻盈的蜻蜓。《上下五千年》,突然这么一套历史书的名字跃入他的眼帘。一共是3本,他慢慢地取下来,递给爸爸。爸爸见他感兴趣,就买了下来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他。从此,这3本书,就成了他走进历史大门的启蒙教材。这套书他读了足足9遍。

    ②他把平时的零花钱放在一个储钱罐里,积少成多,然后换成自己喜欢的历史书。《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汇典》《纲目三编》,他一一收入囊中。竖式的排版,繁体字,这些在别人看来枯燥无趣的历史书,却被他视做至宝,作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③上高中后,当身边的人都忙着报考各类补习班、疲劳地应付各类竞赛考试的时候,他却躲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驾一叶扁舟,领略波涛,见识壮阔。他优哉游哉,乐在其中!高考前两个多月的一天,课堂上,他捧着一本《中国古代思想史》,沉浸其中,老师当场没收了书并大声斥责他:“高考快来了,想不到你还有时间看这种闲书!”父母也把他的那些宝贝史书锁了起来。高考硝烟散尽,他走进一所大学,学习法律专业,这是当年的热门专业,却不是他内心的声音。

    ④在莫可名状的苦闷和单调中,他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储蓄历史的地方——图书馆。当其他同学在球场上激情奔跑,于花前月下爱恋缠绵的时候,他都能安静地捧起一本本历史书,素淡若纯水,恬静若处子。冬日夜晚,一个人从图书馆往宿舍走,迎着寒风,四周俱静,他听见了自己呼气的声音、吱吱的踩雪声和怦怦的心跳。黑暗中,他觉得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与自己同行,给他鼓舞,消融了冬日的寒冷和独行的寂寞。那一刻,静谧的深夜,他会心地笑了,喜悦如莲,一颗黑夜绽放、幽香四溢的莲花。

    ⑤大学毕业,他进入海关工作,成为一名朝九晚五的国家公务员。但下班以后,他依然会一个人徜徉在历史的长卷中,整整6年,2000多个夜晚,孤灯寒月,他在进行人生的一场静悄悄的储蓄。2006年3月10日,对于27岁的他来说,应该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手里正翻着一本《明实录》,看着看着,他突然心里异常烦躁起来,看了几十年的历史书,怎么还是如此枯燥乏味?他听到发自内心惊雷般的声音:其实,你可以把历史写得很精彩、很好看!

    ⑥回到家,打开电脑,他喝醉酒一般,兴奋地在天涯论坛“煮酒论史”版块敲出了生平第一个长篇故事的开头:“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他知道,到了从攒了22年的“储钱罐”里取出“钱”来的时候了。这些“钱”,关乎历史、关乎人性、关乎灵魂。“当年明月”,这是他ID的名字,源自他最喜欢的古诗句“当年明月在,照得彩云归”。

    ⑦自此,这部名叫《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开始在网络上连载,并迅速受到追捧。每天晚上4到6个小时的写作中,他选择了一种极为痛苦的方式,甚至要用洗澡来缓解压力,却呈现给读者最轻松诙谐、发人深思的精神“粮食”。他的文字冷静、幽默,写法悬疑多变、通俗易懂、独具一格。几个月过去,他的帖子点击率竟然高达300万次。首次出版,便销售一空。

    ⑧他的名字叫石悦。旷野上,当年明月踽踽独行;现实间,石悦平静淡如。“我是这本书的影子,要受到尊重,必须有灵魂。我现在每天仍读历史、写历史,提醒自己人生是一场静悄悄的储蓄。”接受采访,石悦一脸正色。

    ⑨是呀!人生是一场静悄悄的储蓄。只要用心,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心灵,给心灵储蓄,沉默的石头也会唱响悦耳的歌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