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艺原创力是具有独一性的文艺创新能力,它基于文艺家对生活与现实的全新思考和把握,并有着创造性的艺术呈现。提升文艺原创力是推动当代文艺创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前提。而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提升文艺原创力意义重大。

    提升文艺原创力必须杜绝平庸,拒绝重复。黄庭坚有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文艺创作就需要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当代文艺产品,如文学、影视、音乐、绘画乃至更广泛的文化产品,要成为精品,要拥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能量,就必须把创新理念贯穿文艺生产的各个方面。文艺创新不能凌空蹈虚,艺术之花需绽放在历史与现实的沃土上。伟大的作品具有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的把握。文艺家对历史与现实的全新视角与观照是形成文艺原创力的关键。历史与现实为文艺创新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原创资源,当代文艺实践也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当代文艺工作者有着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创新机遇,但只有具备足够的文化定力和审美独立性,坚定对民族、国家、时代的文化自信,并将民族的审美特性融入个人的艺术追求中,才能超越前人,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如果在文化自信上出现问题,在美学追求上出现动摇,一切以被外国人接受或者以市场热捧为追求,就不可能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精品力作。

    文艺创新不能为创新而创新,更不能执着于虚妄怪诞。在文艺创作中,大胆创新、勇于突破与追求怪诞、故弄玄虚有着本质的不同。大胆创新之作,能够在前人的成就中探索艺术的未知领域,在题材、风格、手法、形式上突破固有规则,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艺术高度。但怪诞之作并无真诚的艺术追求,表面上大胆新颖,实质上难以掩饰内心的不自信。中国书法史上,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怀素,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明代的董其昌……一代代的书法大家就像跑着“接力赛”,走正道,有耐力,在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出自家面目,登上书法艺术高峰。他们的身上,体现着不懈的创新努力。但当代一些所谓书法家,把书法创新等同于笔墨杂耍,刻意求新求怪,哗众取宠,偏离了中国书法本质规律。这种现象在其他艺术门类中也有不同表现。

    只有不断提升文艺原创力,以持续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为敏锐而全面地反映时代、引领时代,从而更好地讲好当代中国故事,有效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文艺产品在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先机,收获赞誉,从而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耸立起文艺创作新的“高峰”。

(摘编自叶青《提升文艺原创力要杜绝怪诞和平庸》)

(1)、下列关于文艺原创力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原创力是文艺家在对生活与现实的全新思考和把握的基础上,在作品中真实反映生活与现实的文艺创新能力。 B、坚定文化自信是提升文艺原创力的重要保证,形成文艺原创力是文艺家对历史与现实的全新视角与观照的关键。 C、提升文艺原创力需要创新,只要具备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创新机遇,以及足够的文化定力和审美独立性,就能超越前人。 D、提升文艺原创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也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指明了一条道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点出文艺原创力的概念,中间阐明提升文艺原创力的注意事项,最后强调提升文艺原创力的作用。 B、第二段引用黄庭坚的名言,从文艺家创作的角度来论证,是为了说明文艺创新能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C、文中通过对比古代一些书法大家和当代一些所谓书法家创作上的不同追求,强调提升文艺原创力不能执着于虚妄怪诞。 D、文章从两方面对如何提升文艺原创力加以论述,在行文中还指出了提升文艺原创力与增强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为精品的文艺产品往往弘扬了创新精神,把创新理念融入其中,并且立足于历史和现实,深刻把握住个体、民族、国家命运。 B、艺术家如果在文化上比较自信,坚持美学追求,那么就不会出现以被外国人接受或者以市场热捧为追求的情况,从而创作出精品。 C、书法上出现的追求怪诞、故弄玄虚的创作歪风在其他艺术门类中也有,这种做法偏离了艺术的本质规律,并不是真正的艺术创新。 D、要使我国文艺产品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占据优势就要不断提升文艺原创力,反映、引领时代,讲好当代中国故事,有效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传统技艺是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技术,它富含民众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代表着技艺的精华,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

       “生产性保护”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出的一种保护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实践,目的在于使其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并在生活中持久传承。具体而言,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

         在农耕社会,手工艺始于对自然物质的利用和各种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农业耕作所需要的犁、耙、锄,饮食起居所需要的陶罐、簸箕、箩筐,交通运输所需要的担、船、轿,以及织锦、染布、造纸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物品,都留下了手工艺的印记。而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手工艺门类越来越齐全。至明清时期,一方面继承了宋代“巧夺天工”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受西方科技知识的影响,不仅手工门类齐全,技艺精湛,而且各种物品造型精致,装饰繁缛,极具艺术效果,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理想。由此可知,传统技艺是顺应生活的各个环节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最初满足人们简单的生活需要到后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过程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

         作为人类的发明创造,所有传统技艺不只是人们简单的生活所需,更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木雕、石雕、玉雕、泥塑、面塑给人以美的愉悦,剪纸、刻纸、皮影、年画有丰富的

        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造纸术和印刷术对文明的传承和传播起了极大的作用……手工艺和手工艺品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是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产生,是人类情感的表达、与艺术、信仰紧密相连,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是人类历史文化延续的见证。它所具有的民生价值、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均是其传承价值所在。

        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对人类来说就意味着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会给人类带来重大损失。因此,融入百姓生活,适应社会变迁需要,尽可能多地保护传统技艺存在的土壤,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论书法表现形式与诗文意境

    如简易地给书法艺术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说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从美学或者艺术哲学的高度来论的话,“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线条及其构成运动为形式,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的抽象艺术”。因为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故不写字不能称其为“书法”。再者书法是以线条运动为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书法必须是讲究技巧的,由技成能,胡乱涂抹无以称“法”。这两点体现着书法艺术的本体规定性。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即是书法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意境创造能力。

    书法的艺术表现是通过写字来实现的,写字又必然有其文字的内容,因此,文字内容在书法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书法文字内容的精神内质和意境,应与书家的个性气质相适应,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再创造绝非易事,应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通会,化度进去。我们常说,艺术品首先感动作者自己,然后才能够感动他人,而使自己被感动的这种感染力,应当来自你所写文字内容。这里,选择什么样的文字内容来作为你书法创造的素材,是很重要的。读懂文字内容,被其文字意境所打动,引起精神上、情感上的共振,从而激发起书家的创作激情,提笔作书便成为主动的、积极的行为,思想情绪、精神状态高度兴奋,此时,才情流注笔端,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精神之作。这就是说,在书法对诗文的艺术再创造过程中,文字内容的意境与书法艺术表现的意境必须合一。

    二是裁取率由,我塑我境。当然,对文学底本的审美,本就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别。读者对原作的思路情绪的体认,先天就存在着差异。要旨在于以我为主,把对文学作品的意境体认,裁剪为我们的意境,用我们的笔墨,营造书法意境。

    意境的再造,要依附物质、技巧条件,才能物化现实。只有将字体、书体、用笔、用墨、谋篇布局诸因素配置得当,才能出现形式各异的笔墨意境。况且,意境有着类型意义。比如,写婉约派词文如采用颜楷,浓重墨,怕摧残纤巧。写李白诗,若用欧楷缮写,形同谪仙被缚。总之,书法只有开展,衍化了诗文的意境,才能实现它自身。因为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书法自身,而是表现人自身,表现与诗文相接近而有关联的另一番意义,也即为意境。

    选取何种文学底本?当然悉听尊便。但是剧作家不是对什么文学底本都愿意编的。画家也不可能将什么诗词都入画。对文学作品进行书法再创造,无非是借陶家酒浇胸中块垒,乘米家船品江上霁月。性情如此,自家意境才有可能开发出来。

    总之,书法创作的表现形式必须与诗文意境相共美,才能创作出书法佳作。

(选自张巨纲《论书法表现形式与诗文意境》,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相对主义是看待不同民族文化的主要视角之一。文化相对主义是针对文化普遍主义提出的,后者认为欧洲文化是超越民族和国家的世界文化标准,其他文化只有进化为欧洲文化才会走出野蛮、步入文明。与之相较,文化相对主义放弃从整体的角度对文化进行把握,认为每个民族文化都具有其合理性,文化的价值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文化相对主义反对文化形态间进行优劣比较,强调文化间不可比较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的多样性,提倡尊重文化差异。

    文化相对主义为人们客观地认识多元的民族差异及历史演进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为后发达地区增强文化自信、保持文化独立和对抗“文化殖民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文化逻辑。然而,就文化本身来看,文化相对主义也有其局限。

    在文化的产生和延续上,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因其特定的空间性和时间性而有特殊的个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完全适应客观环境的结果。一方面,这种观念忽略了文化创造主体的能动性。人的自我实现是文化产生的动力,也是文化的归宿。人在对自然的理性超越中,采取具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改变环境的同时塑造了人自身,从而产生了文化。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不断冲破各种障碍、超越自我,逐渐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文化相对主义忽视了文化的创造性和自我超越性品格。作为人实践活动的产物,文化表现为一定的历史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当下的行为方式。同时,作为有目的性的文化创造,文化还具有引领未来的超越性。我们不能因为文化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特征,就故步自封、放弃文化创造的能动性和超越性,否则文化相对主义就会成为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障碍。

    从文化的评价来看,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独特的价值存在,文化价值评判的标准在于其自身,而且这种价值标准只对一种民族有效,对其他民族就失去了意义。这种价值自足的主张不但为某些文化中违反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现象提供了合法性依据,也为纵容自身文化糟粕的行为提供了借口。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因此,人的解放与发展程度即是评价一种文化价值高低的标准。从人类社会更替的现实来看,诸种封建社会文化之间可能并无价值高低的差别,但若同奴隶社会文化比较,封建社会因其对人的束缚更少,故而其文化价值更高。文化价值评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区分优劣,更重要的是它基于文化创造的超越性可作为一种导向和文化进步的推动力,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马彦超《文化相对主义的限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人认知世界尽管有视野局限,却并不妨碍他们涵养天下观念、天下格局、天下气度。先贤居一国之内而能孕育出以整个世界为思考对象的政治意识,淬炼关于世界治理的文化体系,这种“天下观”是中国古人卓越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亦是今天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最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古人眼里,“天下”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古人很早就确立“天下为公”的观念,同时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如《吕氏春秋》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这种“天下为公”的认知,成为中华文化“天下观”一大基石。

    以“天下为公”构建理想世界,就是“大同”。《礼记·礼运》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描绘了人类理想的生活与秩序图景。

    如何与天下共处?古人观念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把全人类看成一个大家庭。如梁漱溟所言:“中国人是富于世界观念的,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中国都没有,中国人对于世界向来是一视同仁。”当代学者赵汀阳认为,中国人的天下观念从逻辑上“排除了不可化解的死敌、绝对异己或者精神敌人的概念”“任何具有外部性的存在都是需要化解的问题而不是征服的对象”。这样的天下观,显然超越国家观,其视野、境界与气象自非寻常可比,决定我们解决国际问题的思维与方法,着眼的都不是战胜征服,而是合作共赢。

    如何建构这样的理想世界?古人的理念是“行大道”。如儒家“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等观念,道家“抱一为天下式”等主张,法家“为天下治天下”等观点,墨家“一同天下之义”等思想,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天下“太平”“大同”了提供文化理论支持。

    发掘分析中华文化天下观,目的是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有人借此以为中国要领导世界,便渲染“中国威胁论”,恰恰是没有读懂中华文化天下观的意涵,没有把握中华文化的内质。

(节选自陈家兴《传承中华文化“天下观”》,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万年前,我们的先祖只是无足轻重的动物。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力并不比水母更大。今天,我们却称霸这个星球。人类是如何把自己从在非洲的一角自生自灭、毫不起眼的人猿,变成地球主宰者的呢?

通常,我们会在个体水平上寻找我们与其它所有动物的差异。我们想要相信,自己有与众不同之处——我的身体、我的大脑,让我比狗、猪,或是黑猩猩更高等。但事实却是令人难堪的:在个体层面上,我们和黑猩猩很相似。并且如果把我们中的任何一员和一头黑猩猩放在孤岛上,黑猩猩绝对会比我们生活得更好。真正使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特质,不是在个体层面上,而是在群体层面上。人类能称霸这个星球是因为他们是唯一可以灵活大规模合作的动物。有些社会性昆虫,如蜜蜂、蚂蚁等,它们也可以大规模地合作,但没有像我们这么灵活。它们的合作方式十分死板。蜂巢总是用同一种方式运转,即使出现了新的机遇或危险,蜜蜂也无法很快改造他们的社会系统。其他群居的哺乳类动物,如大象、黑猩猩等,它们可以更灵活地合作,但只能是小规模的,因为黑猩猩合作的基础是相互之间的熟悉。唯一能将这两种能力结合在一起,能灵活地大规模合作的动物,是我们——智人。一对一,甚至十对十,黑猩猩也许都比我们强。但是,如果你让1000个人类对抗1000个黑猩猩,人类将轻易获胜。原因很简单,一千只黑猩猩根本无法合作。如果你尝试把十万头黑猩猩放进天安门广场,那儿绝对会陷入极度的混乱。可经常会有几万人聚集在那里,非但没有产生混乱,反而形成了极其复杂和有效的合作网络。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巨大成就,无论是建造金字塔还是飞向月球,都不仅仅是基于个体能力,而是基于大规模灵活合作的能力。尽管不认识彼此,我们却可以通过共同合作来实现全球的思想交流,这是黑猩猩所做不到的。但合作并不总是好的。历史上人们做过的那些可怕的事情,也是基于大规模合作。

可为什么在这个星球上的所有动物中,只有我们能以这种方式合作呢?答案是我们的想象力。我们之所以可以和无数陌生人一起合作,因为在这星球上的所有动物中,只有我们能创造并相信虚构的故事。只要大家都相信同样的虚构故事,每个人便会遵守同样的准则,拥有同样的价值观。其他所有动物都只使用他们的交流系统来描述事实。黑猩猩可能说:“看!有一颗香蕉树!咱们去摘香蕉吧!”而人类不仅使用他们的语言来描述现实,而且还使用他们的语言来创造新的现实,虚构的现实。人类可以说:“看,上帝在云霄之上!如果你不听从命令,死后上帝就会惩罚你下地狱。”如果人们都相信这个被创造的故事,那么大家将遵守同样的准则,拥有同样的价值观,人们便可以合作。这件事只有人类能做到。你永远无法说服一只黑猩猩交出香蕉,就算你承诺它:“死后,你可以到黑猩猩天堂。到时候你的善行,会为你赢得无数的香蕉。现在,快把香蕉给我。”没有一只黑猩猩会相信这种故事。只有人类会相信这种故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霸世界,而黑猩猩则被关在动物园和实验室里。

现在或许你可以理解,人类通过相信相同的虚构故事来合作。数百万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建造大教堂,又或者在圣战中浴血奋战,因为他们都相信相同的关于上帝的故事。不仅仅是在宗教领域,正是这相同的机制,支持着人类所有其他形式的大规模合作。现在世界上大部分的法律,都以人权为基础。但人权是什么?人权,就像神和天堂,都是我们发明的故事。现代政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国家和民族。但什么是国家和民族?它们不是客观现实。一座山是客观现实,你可以看到它,触摸它。但一个国家,只是我们创造并极其依赖的一个故事。经济领域同样如此。当今全球经济中最重要的参与者是大大小小的公司和企业。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它们是由我们称之为律师的强大巫师创造和维护的故事。企业整天都在做什么呢?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在努力赚钱。而钱是什么呢?同样,钱也不是客观现实,它没有客观价值。你不能吃它,不能喝它,也不能穿它。但后来这些讲故事的大师来了,大银行家、财政部长、首相,他们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故事:“看到这张绿色的纸了吗?它实际上值10根香蕉。”如果我相信它,你相信它,每个人都相信它,它便真的有效。我可以拿着这张毫无价值的纸,去超市,把它给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换来我可以吃的真正的香蕉。这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你永远不能和黑猩猩做这件事。黑猩猩当然也会交易,你给我一个椰子,我就给你一根香蕉。这行得通。但是,你给我一张没有价值的纸,就期望我给你一根香蕉?没门!你觉得我是什么,人类吗?

尤瓦尔·赫拉利《为什么人类会崛起》(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