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湖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A、本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担忧以及自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决心。 B、作者的报国之志在文中被表达成“忠君”之义,认为只要能“重见日月”就死而无憾了,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真实的思想境界。 C、文中引用《出师表》中的句子,意在表明自己有当年诸葛亮兴复汉室那样为国竭忠尽力的崇高志向。 D、本段正面阐述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说明了自己九死一生、侥幸活下来的意义之所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孟东野序

(唐)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 , 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①,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

    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②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遗,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是时,朝廷日乱,纲纪颓弛,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选自《后汉书·李膺传》)

    李膺恒以疾不送迎宾客,二十日乃一通客。唯陈仲弓③来,辄乘舆出门迎之。

    膺居阳城时,门生在门下者,恒有四五百人。膺每作一文出手,门下共争之,不得堕地。陈仲弓初令大儿元方来见,膺与言语讫,遣厨中食。元方喜,以为合意,当复得见焉。膺同县聂季宝,小家子,不敢见膺。杜周甫知季宝,不能定名,以语膺。呼见,坐置砌下牛衣上。一与言,即决曰:“此人当作国士。”卒如其言。

    膺坐党事,与杜密、荀翊同系新汲县狱。时岁日,翊引杯曰:“正朝从小起。”膺谓曰:“死者人情所恶,今子无吝色者何?”翊曰:“求仁得仁,又谁恨也?”膺乃叹曰:“汉其亡矣,汉其亡矣!夫善 人天地之纪,而多害之,何以存国?”

(选自《太平广记》)

【注】①亢:高傲。②张让:东汉末年专权的宦官。③陈仲弓,即上文中的陈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理,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即今之《瑜伽师地论》也。又言昔法显智严亦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岂使高迹无追,清风绝后?大丈夫会当继之。于是结侣陈表,有诏不许,诸人咸退,唯法师不屈。

    既方事孤游,又承西路艰嶮,乃自试其心,以人间众苦种种调伏,堪任不退。然始入塔启请申其意。愿乞众圣冥加,使往还无梗。

    贞观三年秋八月,将欲首途,又求祥瑞。乃夜梦见大海中有苏迷卢山,四宝所成极为严丽。意欲登山,而洪涛汹涌,又无船筏,不以为惧,乃决意而入。忽见石莲华涌乎波外,应足而生,却而观之,随足而灭。须臾至山下,又峻峭不可上。试踊身自腾,有抟飙飒至,扶而上升至山巅,四望廓然无复拥碍。喜而寤焉,遂即行矣。时年二十六也。

    时有秦州僧孝达在京学涅槃经,功毕还乡,遂与俱去。至秦州,停一宿,逢兰州伴,又随去至兰州。一宿,遇凉州人送官马归,又随去至彼。停月余日,道俗请开涅槃摄论及般若经,法师皆为开发。

    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时开讲日,盛有其人皆施珍宝,稽颡赞叹,归还各向其君长称叹法师之美,云欲西来求法于婆罗门国,以是西域诸城无不预发欢心,严洒而待。散会之日,珍施丰厚,金银之钱、口马无数。法师受一半燃灯,余外并施诸寺。

    时国政尚新,疆场未远,禁约百姓不许出蕃。时李大亮为凉州都督,既奉严敕,防禁特切。有人报亮云,有僧从长安来欲向西国,不知何意。亮惧,追法师问来由。法师报云,欲西求法。亮闻之逼还京。

(节选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 , 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节选自《孔子家语·六本》)

【注】“商”与后文的“赐”即子夏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弟子。

材料二: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也。世人婚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材料三:

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节选自袁黄《了凡四训·改过之法》,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唐,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远。人人亲其 , 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

(选自《孟子·离娄上》)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而受;于薛,馈五十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先处而馈之,是货之也。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