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学区2018-2019学年中考化学二模考试试卷

使用木条或火柴梗进行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检验电解水的产物 B、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 C、验证浓硫酸的腐蚀性 D、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
举一反三
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lank#}1{#/blank#}。某次实验时偶然发现制得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这一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产生的气体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只以单质形式存在;

②氯气 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猜想假设】

猜想一:该气体为O2;猜想二:该气体为{#blank#}2{#/blank#};猜想三:该气体为O2和Cl2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方案Ⅰ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甲、乙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甲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乙瓶。

木条复燃,淀粉碘化钾试纸不变色

猜想{#blank#}3{#/blank#}成立

方案Ⅱ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甲、乙两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甲瓶,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伸入乙瓶。

木条{#blank#}4{#/blank#},淀粉碘化钾试纸为{#blank#}5{#/blank#}色

猜想三成立

【反思评价】

为什么两种方案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哪个是正确的?

①同学:方案Ⅰ结论不正确,其操作不合理,不合理之处是{#blank#}6{#/blank#}。

②老师:不需要进行实验,就能排除猜想一,理由是{#blank#}7{#/blank#}。

【拓展应用】

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准备回收固体剩余物中的不溶物二氧化锰,实验的主要步骤为: 溶解、 {#blank#}8{#/blank#}、 洗涤干燥。步骤 中玻璃棒的作用是{#blank#}9{#/blank#}。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