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亚非拉地区在不断崛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人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每十年都有一次大发展。科学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电子技术问世后,其发展变革的速度明显加快。——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材料二 下列两幅图的阴影部分所示,依次是1948年某国“工业生产总值”(图一)和“黄金储备”占世界的比重(图二)。材料三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往往会使同盟分裂。——斯大林1945年于雅尔塔材料四 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尼赫鲁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请从该材料中找出这次科技革命的两个特点。(2)材料二图片所示的是哪个国家的信息? 该国在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处于何种经济地位? 你认为该国取得这种经济地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中“共同敌人”指的是什么? 斯大林预测的“同盟分裂”成为现实,导致美苏“同盟分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美苏“同盟分裂”导致什么政治格局的出现?(4)材料四中“厄运的时代”指的是哪个国家的殖民统治? 印度独立于哪一年?
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小刚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记忆二战过程.图中①处该填入的内容是( )
材料一: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摘自人教版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1932年,德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0%,失业人数六百万,银行纷纷倒闭,对外贸易额锐减,农产品价格暴跌。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是你们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为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
——1943年罗斯福致斯大林的贺信
请回答:
【变革创新的潮流】
材料一:如下图
【携手合作的潮流】
材料二:中国人民的抗战,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实力,长期打击并牵制了日本大部分陆军和大量海军,从而减轻了苏联和美、英等国压力,有力地支援了美、英等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材料三:在联盟内部,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一致,作战目的也不尽相同,虽然不时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但摧毁法西斯是他们的共同目标。正是这种根本利益使它们团结起来,互相配合支援,直到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开放融通的潮流】
材料四:如下图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