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初升高名牌一级重点高中语文招生训练卷模拟训练卷(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在露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节选)

朱光港

    ①去夏访巴黎露浮尔宫,得摩挲《孟洛里莎》肖像的原迹,这是我生平一件最快意的事。凡是第一流美术作品都能使人在微尘中见出大千,在刹那中见出终古。

    ②我穆然深思,我悠然遐想。

    ③正想得发呆时,这中世纪的甜梦忽然被现世纪的足音惊醒,一个法国向导领着一群四五十个男的女的美国人蜂拥而来了。向导操很拙劣的英语指着说:“这就是著名的《孟洛里莎》。”那班肥颈项胖乳房的人们照例露出几种惊奇的面孔,说出几个处处用得着的赞美的形容词,不到三分钟又蜂拥而去了。

    ④从观赏《孟洛里莎》的群众回想到《孟洛里莎》的作者,我登时发生一种不调和的感触,从中世纪到现世纪,这中间有多么深多么广的一条鸿沟!中世纪的著作家要发行书籍须得请僧侣或抄胥用手抄写,一个人朝于斯夕于斯的,一年还不定能抄完一部书,现在大书坊每日可出书万卷,任何人都可以出文集诗集了。中世纪画《孟洛里莎》的人须自己制画具自己配颜料,作一幅画往往须三年五载才可成功,现在关术家每日可以成几幅乃至于十几幅“创作”了。

    ⑤这是多么深多么广的一条鸿沟!据历史家说,我们已跨过了这鸿沟,所以我们现代文化比中世纪进步得多了。话虽如此说,而我对着《孟洛里莎》和观赏《孟洛里莎》的群众,终不免有所怀疑,有所惊惜。

    ⑥在这个现世纪忙碌的生活中,那里还能找出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的人?那里还能找出深通哲学的磨镜匠,或者行乞读书的苦学生?现代科学和道德信条都比从前进步了,哪里还能迷信宗教崇尚侠义?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别的不说,就是看《盂洛里莎》也只像看破烂朝报了。

    ⑦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的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我很坚决的相信,如果美,所谓“效率”以外,还有其他标准可估定人生价值,现代文化至少含有若干危机的。

    ⑧“效率”以外究竟还有其他估定人生价值的标准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最好拿法国越姆、亚米安各处几个中世纪的大教寺和纽约一座世界最高的钢铁房屋相比较。或者拿一幅湘绣和杭州织锦相比较,便易明白。如只论“效率”,杭州织锦和美国钢铁房屋都是一样机械的作品,较之湘绣和越姆大教寺,费力少而效率差不多总算没有可指摘之点。但是刺湘绣的闺女和建筑中世纪大教寺的工程师在工作时,刺一针线或叠一块砖,都要费若干心血,都有若干热情在后面驱遣,他们的心眼都钉在他们的作品上。织锦和钢铁房屋用意只在适用,而湘绣和中世纪建筑于适用以外还要能慰情,还要能为作者力量气魄的结晶,还要能表现理想与希望。假如这几点在人生和文化上自有意义与价值,“效率”决不是唯一的估定价值的标准,尤其不是最高品的估定价值的标准。最高品估定价值的标准一定要着重人的成分,遇见一种工作不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还有问它是否由努力得来的,是否为高尚理想与伟大人格之表现。如果它是经过努力而能表现理想与人格的工作,虽然结果失败了,我们也得承认它是有价值的。

(节选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1)、文首记叙了法国向导带着一群美国人来观赏《孟洛里莎》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⑧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
(3)、作者在第⑧段中说“如果它是经过努力而能表现理想与人格的工作,虽然结果失败了,我们也得承认它是有价值的。”你赞同这一说法吗?请结合实例加以阐释。
(4)、选出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两次出现的“多么深多么广的一条鸿沟”都是指中世纪和现世纪在创作条件上有巨大的差异。 B、第④段中“创作”一词加了引号,含有讽刺意味,表明现时代有许多草草完成的作品,其质量堪忧。 C、作者对历史家所谓“现代文化比中世纪进步”表示“怀疑”,原因是现代人创作不出《盂洛里莎》这样伟大的作品。 D、作者认为“坚苦卓绝的成就日益稀罕”是因为人们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困难日益减少。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每天进步一点点

赵华

    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传授了成功最简单的方法﹣﹣每天进步一点点。

    每天进步一点点,听起来好像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轰动的声势,可细细地琢磨一下:每天、进步、一点点,那简直是在默默地创造一个意想不到的奇迹,在不动声色中酝酿一个真实感人的神话。

    撑杆跳高王子布勃卡的纪录是一厘米、一厘米升高的;110米跨栏飞人刘翔的速度是0.01秒、0.01秒加快的。一个骄人的成就来自于一点一滴的进步,有赖于一步一步地积累。

    每天一点点地进步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天天都有目标,时时都能努力,人人都可为之,仅此而言,已弥足珍贵。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最初也许只有一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天壤之别,原因就在于平时进步积累的多与寡。每天自学一小时,一周就是七小时,一年累计365个小时,几年下来就可以完成大学本科课程的学习。每天用5分钟改进自己的工作,每周5个工作日都这么坚持改进,几年下来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行家里手。虽然每天只进步一点点,但每天都超越了昨天,如此日有所进、月有所变,用心写好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加号,不论钻研什么学问、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享受胜利的喜悦,达到理想的高峰。

    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并不容易,因为任何丝毫的进步都不会从天而降,都不能唾手可得,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贵在每天,难在每天。“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要耐得住寂寞,不因收获不大而心浮气躁,不因目标尚远而情移心摇,而应具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就要顶得住压力,不因面临障碍而畏惧退缩,不因遇到挫折而垂头丧气,而应具有攻坚克难的勇气;还要抗得住干扰,不因灯红酒绿而分心走神,不因冷嘲热讽而犹豫停顿,而应有专心致志的定力。

    每天进步一点点,使每一个今天充实而又饱满;每天进步一点点,终将使一生厚重而充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2年第7期)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于是我立刻着手去做这个实验。就在复活节后的第七个星期天,我把一窝待孵的水鸭蛋放在人工孵卵器里。小凫一出壳,羽毛刚干,我就学着母水鸭的叫声,不停地唤着它们。果然,这一次这些小鸭子一点儿也不怕我,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听任我用叫声把它们带走。我的猜想因此完全得到证实:新出世的雏凫只对母凫的叫声有本能的反应,却不知道母亲该像什么;只要会像母鸭一样叫唤,不管是只肥胖的北京鸭还是一个更胖的人,都成了它们的母亲。

    不过,这个代替物却不能太高。在实验开始时,我原和小鸭子一样匍匐在草中,后来我逐渐换成坐的姿势。可是,等我一旦站起来试着带它们走,它们就不动了;它们的小眼睛焦急地向四周探索,却不会朝上方看,没有多久,就像被弃的小鸭子一般,发出细细的尖叫,哭起来了。因此,为了要它们跟着我,我不得不蹲着走,这自然颇不舒服。尤其糟的是,做母亲的水鸭子得时刻不停地叫唤,只要有半分钟的时间忘了“呱格格格、呱格格格”地唱着,小凫的颈子就拉长了,和小孩子拉长了脸一样。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这真是值得大哭特哭的理由呢!

    ……

    不过为了探求真理,也只好忍受这种考验了。所以,那个星期天,当我带着那群小鸭子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而心中正为它们的服从而暗自得意的时候,猛一抬头,却看见园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止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A(教训、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B (制衡、制约),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

    2018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说,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是两个不同的时代,过去20年人类社会走在互联网时代,但是未来30~50年应该是人们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

    什么是“人工智能”?

    对于人工智能,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理解。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人工智能来了

    如今,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然语言实时语音翻译、视觉内容自动识别、推荐引擎等。淘宝、京东等商城,等资讯网站,会根据你之前浏览过的商品、页面推送给你一些相关的产品或网站内容。这其实就是引擎推荐技术的一种表现。计算机视觉有着广泛的细分应用,其中包括,医疗领域成像分析、人脸识别、公关安全、安防监控等等。智能家居之后,人工智能成为家电业的新风口,长虹发布两款CHiQ智能电视新品,主打手机遥控器、带走看、随时看、分类看功能。

    但是,人工智能并不只是美好的,面临着很多问题。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阅读下面一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彩票

①老王住在我家楼上,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彩民。自从他看了香港电影《富贵逼人》后,就被那种中了六合彩后的富贵生活所感染,成了彩迷。近两年,随着体育彩票的兴起,其他种类的彩票也如雨后春笋般“长”了起来。这下老王可是如鱼得水,每天都只琢磨一件东西——彩票。

②我和老王挺熟,下班后常能碰到他。他的手中总是紧紧地握着几张彩票,脸上堆着灿烂的笑容。见到我就说:“看见了吗,我经过精确推算,觉得今天买的这几张有望中大奖。后半辈子不用愁了。”说着,便春风满面地上楼了。

③我木然地站在那里,回想着他的笑容,我看他那高兴的样儿,好像明天就真能捧着500万元回来似的。听人说他每月要将几百甚至上千元花在买彩票上,可是屡买不中,就是中也就中个几十上百元的,得不偿失。可他为什么总是热情不减呢?我想不明白。最近,老王又买彩票了,买得比平时都多。因为他听说这片地方有一位老太太买了两张就中了500万元。馋,实在是眼馋。这激起他更大的热情。每次开奖时,都会有人把中奖号码写在大街的黑板上,彩民可以自己去对,老王则场场不落。这次开奖那天,我正在屋中看书,心里想着老王一定又对奖去了,忽听到楼道里有人疯狂地喊叫:“啊,我中了,500万!500万,我中了!”那声音沙哑,却震撼着楼道;声嘶力竭,却充满了狂喜。仿佛整个空气都在这声音的颤抖中凝固了。紧接着传来一阵咚咚咚的上楼声。开门一看,只见老王满脸通红,两眼发光,气喘吁吁地跑上楼来。老王见是我,使劲地扬着手中的彩票,热泪盈眶地高声喊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功夫不负有心人,500万!500万啦!”说完,他又冲上了楼,“范进”似的行为使我又木然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别扭,我很难理解一个活生生的人竟会被这些小小的纸片所奴役。不过,这似乎也算是命运对老王锲而不舍的追求的回报。但是,我想我不会这样做的,因为在我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生活,而不是追求钞票。

④第二天,我听说老王被送进了医院。不是因为“乐极生悲”,而是因为昨天对奖黑板上的特等奖号码抄错了,末尾应是“1”,而老王的是“0”。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只差“1”。老王又一次与他的“幸福生活”失之交臂了。人,若不想被命运所捉弄,就只有自己努力,去创造命运,改变命运。

文本二:

我的彩票观

①如果我有500万,我就放下书包环球旅行。我有500万吗?没有。所以我依然要在学校踏踏实实地读书。如若我能中头彩,我就去干我想干的事。我能中头彩吗?几率很小,所以我依然要干我应该干的事。

②我不买彩票。虽然我也向往富翁般的日子,虽然我也想实现只有用钱才能实现的梦想,但我依然没买过一次彩票。尽管有人因为它得到了财富,因为它过上了自己向往的日子,但我依然对它流露出不屑的神情,我只相信自己,相信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努力换来的财富。

③校园彩民们不断用零用钱赌青春,“500万”“名车”“电脑”“别墅”之类的词充斥在他们的头脑中,有了500万他们立刻会放下书本。读书不就是为了赚钱吗?有钱的目的达到了,还读什么书?这是他们的解释。我迷惑了,难道钱就是人生吗?难道钱就是成功吗?难道成功的结果就是拥有金钱吗?有了钱干什么?花钱,不停地花钱,用钱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全都得到了呢?之后的人生岂不是太苍白,太缺少色彩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人生便没有了意义。

④美国许多超级富豪们都表示自己不会给孩子留下太多的钱,平时对自己孩子零用钱的控制也很紧。富豪们的孩子一出生就等于中了超级头彩,他们不用作任何努力就可以充分享受生活,富豪们却不这样想。比尔·盖茨多次表示,他过世以后,每个孩子只会得到1 000美金,其余财产全部捐给慈善事业。为什么呢?他这样解释的:“成功的价值在于创业的过程,我享受过其中的艰辛和快乐,也希望我的孩子也能感受创业的乐趣。”是呀,成功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在创业过程中,无论是汗水和眼泪,还是艰辛和喜悦,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种财富,一种历练。

⑤我没买过彩票,今后也不会去买,我永远也中不了500万,但我相信我会快乐地前进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

⑥假如我有500万,那一定不是中彩了,而是我创业之后的成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