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初升高名牌一级重点高中语文招生训练卷专题训练卷(二)句子

学好语文,提高素养。
(1)、简括课文内容,仿照例句撰写对联。

例如《沁园春·雪》:惜过去历代英雄争霸天下,看今朝风流人物指点江山。

《雨说》《致女儿的信》《隆中对》《出师表》

在上面给出的课文中任选一篇。

(2)、文章精彩的开头引人入胜、震撼心扉。请以《微笑着面对挫折》为题,用上“沮丧、坦然、乐观”3词,写一段演讲稿精彩的开头(不少于60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019年全国高考中:林万东考取理科13分:通过清华大学“自强计划”被该校自动化系录取。据了解,林万东出生在云南宣威市阿都乡的一个小山村,那里是中国深度贫困地区。由于父亲有腰伤,无法干重活,全家的经济来源都靠母亲在昆明的一家工地搬砖背沙。高考结束后,林万东到昆明的一处工地陪母亲一起打工。他在日记中写下:“唯有自强不息,我们才会有日后的无限可能。”成绩出来时,林万东正在工地搬砖赚钱,得知考了713分,他喜出望外。他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的写照。

【材料二】我出生在云南宣威市阿都乡一个山村之中,这里是深度贫困地区。虽然我的童年有亲近自然放肆玩耍的快乐,却也有贫寒人家万事皆难的辛酸。

    爷爷85岁,长年独自生活,爸爸的腰伤和脑梗让他失去了重体力劳动的能力,家里的经济压力全压在了妈妈一个人身上。

    妈妈今年四十一岁了,每天干着和男工一样的重体力活仅仅四个月,已经瘦了三十多斤。

    姐姐在上大学,弟弟还在念高一,爸爸的身体又不好,我们一家人在压力下缓步前行,都在期待着黎明的出现。

    今年我19岁了,应当承担起更多责任。我知道,高考不仅是我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或许也将成为我们一家新的起点。

    如愿以偿地拿到清华的录取通知书,回到家,看到他们脸上久违的笑容,我知道,这个家庭的光明还远未到来,可我已经给家人带来了更多希望。

    爸爸曾告诉我,咱穷人家的孩子,考上一个重点就可以了,妈妈也从不在我面前表现出她在工地上有多么辛苦,现在我知道,他们是不希望我带着压力走进考场。

    现在我明白了望子成龙四个字对父母的重量。一个成器的孩子,不仅仅带给父母喜悦,甚至还寄托着他们的尊严。

    高考结束后,我去了妈妈工作的工地帮忙,一天的工作下来,我的双手已经完全使不出力气,然而妈妈告诉我,今天我的工作量甚至只有她平常的三分之一。

    可能是心疼我,妈妈不让我继续在工地工作了但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里减轻负担,同时也为大学生活攒点学费。于是,我决定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假期给学弟学妹们补习功课,希望自己的高考经验对他们有所帮助。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这对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来说是最真实的体验。

    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我知道自己将开始一段新的生活,我不在意前方是艰难险阻,还是五彩缤纷,我只知道,这是一条新的路,而我将努力带着我的家人在这条路上一起走向幸福。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选自《林万东的日记》

非文学作品阅读。

“减负”如何治本?

(事件回放)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 13 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 3 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 5000 元。与此同时,家住广西柳州的李女士儿子即将进入小学,为了填满孩子的暑假时光,她给孩子报了8个兴趣班,一周 7 天都排上了课。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

(现象探究)

    探究一: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以“研学旅行”为例,近年来,各地都掀起了研学旅行的热潮,大量机构蜂拥而入,市场异常火爆。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 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探究二: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或许并不是最好的教育培养方式。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 5 节课,10 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探究三: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一种典型的“剧场效应”。开始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参与校外培训,因为教育焦虑,也因为校外培训机构的诱导,更多的人开始加入校外培训大军。教育秩序因此被打乱,最后本不愿意参加的人也被“绑架”着加入其中。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希望孩子在成长跑道上占据优势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剧场管理员”不履行好维护秩序的职责,情况就很可能会失控。家长把更多的金钱投入到校外培训中,孩子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大家在教育竞争上不断加码,站起来看戏还不能满足,还要站在椅子上,而教育资源的总量并不会因为竞争层层加码而增加。每个人都试图寻求利益的最大化,结果可能就是集体受损。

(专家观点)

    多年以来,国家一直致力于为中小学生“减负”。然而,“减负”不能只靠国家和学校,还需要家长的配合。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减负”, 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根据《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光明网等资料编写)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