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解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东阳市吴宁镇第三初级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12月阶段测试试卷

课余时间,小新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学校的化学实验室,在废物箱里,他看到了一瓶铁粉,但是发现已经有大部分变成了红棕色,还看到了一瓶没有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老师告诉小新同学:这些药品由于敞口放置时间太久,药品变质了。请你根据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铁粉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为什么会变成红棕色?
(2)、请你设计一种实验方案证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举一反三
 (一)阅读《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回答41题.

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有许多现象会让我们产生疑问,把疑问陈述出来,就形成了问题,但不一定是科学问题,像个人爱好、道德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问题,比如,“哪种品牌的运动鞋更好?”“为减少污染和交通拥堵,应该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吗?”等都不属于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而回答的问题,例如,“纯水和盐水哪一个结冰更快?”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因为你可以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并予以解答.

并不是每一个科学问题都可以进行探究,当问题太泛化或太模糊,就难以进行科学探究,比如“是什么影响气球贴到墙上?”,一般而言,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描述的是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变量是可检验的.也就是说,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例如,“增加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会改变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吗?”,在这个问题中,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是自变量,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是因变量,我们通过改变自变量就可以检验因变量怎样变化.

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陈述方式,常见的陈述方式有下列三种,方式一:某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吗?例如,导体的长度影响导体的电阻大小吗?方式二:如果改变某个变量,另一个变量会怎样变化?例如,如果增大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中的电流就增大吗?方式三:一个变量跟另一个变量有关吗?例如,电流跟电压有关吗?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围绕可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农业生产中为了获得高产,就要设法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为此,某兴趣小组开展了“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实验研究。

【实验原理】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可以通过检测氧气的释放速率来测定;产生的氧气滞留在叶片,会使叶片在液体中上浮。

【实验器材】长势相似的绿萝叶片、不同浓度NaHCO3溶液(可分解释放CO2)、注射器、打孔器、下图所示的实验台(不同高度放有三组烧杯)等。


【实验步骤】①用打孔器在绿萝叶片上取大小相同的小圆叶片若干,用注射器排出叶片细胞间隙的气体,使叶片在蒸馏水中都能下沉;

②在每组的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体积相同、浓度不同的NaHCO3溶液(不考虑溶液密度差异),然后用镊子将小圆叶片放入烧杯中,每个烧杯10片;

③点亮LED灯带,记录每个烧杯中8个叶片上浮到水面所需的时间。时间越长,表示光合作用强度{#blank#}1{#/blank#}。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可知,本实验中设置的自变量有二氧化碳浓度和{#blank#}2{#/blank#}。

【实验结果】叶片上浮的平均时间记录如表。(单位:秒)

组别

NaHCO3 相对浓度

50

100

150

低光强组

968

801

720

中光强组

883

632

498

高光强组

767

476

355

【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光照越强、二氧化碳浓度越大,光合作用越强。

【评价反思】①本实验的重要改进是用LED冷光源代替传统的白炽灯,这一改进对该探究的主要意义是{#blank#}3{#/blank#}。

②实验中每个烧杯放10个小圆叶片,而统计时只选取前8个小圆叶片上浮的平均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blank#}4{#/blank#}。

返回首页

试题篮